分享

锦绣回顾 | 钗黛相加,即是人生

 昵称37581541 2019-11-08

作者

林梅朵

《红楼梦》第七回里,周瑞家的因到薛姨妈处回王夫人话去,薛姨妈让她把十二枝宫花儿给姑娘们和凤姐带回去。周瑞家的走了一圈儿,最后一站来到黛玉这里,黛玉不高兴了,她嫌“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黛玉的母亲是贵族,父亲是探花出身的巡盐御史,林家也曾是世袭侯爷,哪里在乎这两枝花儿?她争的是礼。在舅舅家借居是客,用餐时都是上上座,凭什么下人送花竟看人下菜碟儿,让贾家小姐们先挑选完才给她呢!这礼挑得对,所以周瑞家的才自知理亏不敢言语。

再看那些花儿,出自宝钗家。因为宝钗“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薛姨妈觉得白放着可惜了才送人的。就在刚才,周瑞家的到宝钗屋里,宝钗满面堆笑的让座,又陪着闲话家常,还细细告诉她“冷香丸”的药方子。这么一会儿到黛玉这里就吃了冷菜碟,两位表小姐的性格让她没法儿不在心里暗暗对比。

人人都道黛玉有小性子,嘴上尖刻,目无下尘。宝钗呢,品格端方,随分从时,不但湘云做梦都想要这样的一个亲姐姐,连小丫头都愿意找她去玩儿。

一钗一黛,人们议了又议,倒底也没个定局。其实,这要什么定局呢?

黛玉率真,如人生的少年时代,眼里看的心里想的,不能憋着忍着,就得说出来。即便不能直接说,拐个弯也得让嘴上痛快了。宝钗劝宝玉别喝冷酒,黛玉借着雪雁送手炉的时机,酸酸地说“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见宝玉和宝钗为杨妃之喻玩儿恼了,忍不住“面上有得意之色”。少年人,谁不曾这样过呢?

年长者调和矛盾时总爱劝解着说一句“她还年轻”。是啊,年轻就是资本,是欲长未长的雏苗,是即将抽枝的幼树,是有着无限上升空间的一片蓝天。所以我们爱率真的黛玉。相对之下年少老成的宝钗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是宝钗心机深吗?其实不是,只是经历不同。

黛玉从小被父母娇养,倘或金尊玉贵的生活没有倒塌,黛玉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小多病的她,会不会也是买了诸多替身都不中用,最后只得自己出家,做一个像妙玉一样的庵堂小姐,用着名贵的杯子,喝着“梅花上的雪”烹的好茶。或者像慧娘一样,兰心蕙质,连做个女红都雅得不得了,流传于世,让世人珍藏密敛不舍得用。

可不管怎么讲究,怎么不俗,黛玉也还是官宦小姐的闲情逸致而已,她的生活是随意的,没有目的性的。宝钗不同。

宝钗初进贾府时并不打算常住,她随母兄上京来是有任务的: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她的家族使命是让她像元春那样飞上枝头变凤凰,让薛家脱了“皇商”的旧身份,一转身成了皇亲国戚“光彩生门户”。

宝钗做足了准备。你看她多强大,平时虽“罕言寡语”,可不经意间露出的那么一小手就够让人惊叹的。宝玉写诗,她说出“绿蜡”之出处,宝玉参禅,她讲了六组慧能的典故,惜春要画园子图,她给列出了一系列的工具,最后还加上“生姜二两,酱半斤”。

黛玉打趣她“要炒颜色吃”实在是外行话,原来“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可见宝钗有多精通吧!

看了黛玉的药方子,她又说出了“人参肉桂太多”的话,知道体虚之人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还给出了滋阴补气的食疗方子冰糖燕窝粥。小小年纪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呢?因为她一直都是一个备考书生的姿态的。

宝钗很累。薛父在世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这可不仅仅是“酷爱”,而是一番殷切的期望。宝钗如何不知?那小儿女情调的“金玉良缘”怎么入得了她的眼?遗憾的是,这事终究没成。使她在小小年纪,过早经历了大起大落,也就过早地把一切看做风轻云淡了。不仅不爱花儿粉儿的,她的屋子也“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这哪里是个千金小姐的闺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清修的庵堂。那清清冷冷的数枝菊花,还不如冬天栊翠庵如火的红梅热烈。

贾府的人个个有风格。宝玉爱红,身上时常穿着大红剑袖、血点般大红裤子,黛玉喜欢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中的精致,王熙凤更不用说,打扮得神妃仙子一般。宝钗处于这样人人锦绣的环境里,却自守恬淡。她的衣裳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那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色比肩褂,葱黄绫棉裙,都透着宝钗的温和和冷静。

衣着是一个人的性格。爱时尚者好热闹,喜奇装者希望被人关注,一味追求粗布衣衫的人,指不定心里正是怕别人说他没风格呢。宝钗都不是,一切随缘,有什么就是什么,如释祖在菩提树下成佛却不刻意茹素一般。她知道每一份讲究都是执念。

金钏死了,王夫人心里一定不舒服,她去劝解,推断金钏不过是“失了脚掉下去的”,若果真是赌气投井,那“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尤三姐和柳湘莲一个死一个出家,薛蟠得知后一路哭到家,宝钗却平静地给了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随后就提醒哥哥该请一请伙计们吃个饭,酬谢酬谢他们了。不少人认为这是宝钗的无情。 其实,生死本是人间常事,何必生而欢欣死而悲苦?生命本就是一个圆,从尘埃中生,最后也会到尘埃中去,与其纠结不如顾惜眼前。所以宝钗不悲,却甘愿把自己的新衣服给一个投井而死的下人做装裹。

让不可挽回的人和事随风而去,劝身边的人减轻痛苦,她不是冷酷,是明透。

一番选秀,宝钗已从最初“未到千般恨不消”的雄心向往,经过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失败迷茫,最后却归到“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淡薄超然。

“真正的修行和功德,是让每个靠近你的人都很舒服”,宝钗学会了“放下”,只愿人人岁月静好。

她会在湘云没钱做东道时替她筹办螃蟹宴,会在黛玉病中送去燕窝。她的礼物不分尊卑,挨门送到,连不招人待见的赵姨娘都有份。这些,和她劝解王夫人不必为金钏伤心、劝母亲哥哥不要为三姐湘莲挂怀一样,都是愿众生得安乐。此时的宝钗,是在修一颗菩提心,却被误会成心里藏奸,收买人心。众生皆有情,人心岂需收买?

宝钗早已不再纠结于滚滚红尘中的得失,选秀也好,金玉良缘也罢,不过是过眼烟云,不纠结于舍,不纠结于得,正是大自在。可她在这样的年纪里如此淡定,毕竟少了花季女儿该有的情怀。

黛玉生气时还不忘嘱咐紫鹃:“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这是对生活多么热爱!黛玉的爱是具体的集中的,她爱宝玉,为他时哭时笑,一会儿恼了一会儿好了,她惜落花,连宝玉要将花放在水中她都看不上,觉得不如装在绢袋里埋了,让它们随土化了才干净。太过执着往往事与愿违。老太太对刘姥姥说:“只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这浸满慈祥爱意的玩笑话却一语成谶,黛玉嘴里的“母蝗虫”喝醉了,果然“扎手扎脚”睡在了她宝哥哥那副“最精致的床帐”上。

与之相比,宝钗总是一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的表情显得过于淡定。刘姥姥说“食量大如牛”时,众人都笑得抬不起头来,独宝钗不失态。她知道这不过是乡村老妪为求施舍故意的装丑卖乖,笑声背后实则悲凉。挫折和失落的经历早让她平和心静,清凉如水。非宝黛所能懂得。

宝钗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不悲不喜,这样的她有时还真不如小性子的黛玉让人怜爱。人生是如此的说不清楚,究竟超脱淡然是真味,还是红尘畅快才不负这如花岁月?宝钗有宝钗的根由,黛玉有黛玉的道理。需努力时像黛玉那样勇直热烈,不顾一切,该放手时如宝钗一般超然清净,随方就圆。人若如此,无悔无憾,无处不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