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二)

 我的七彩石 2019-11-08

一位老兵的春华秋实(之二)

黎燕

   

              第二章 经受磨砺

 

于宜友如愿考上了文登师范,求学深造,不用交学杂费,吃饭也不花钱,将来毕业了,还 能当老师,喜从天降。亲属和乡邻纷纷登门贺喜,父母满面春风,笑容可掬。

文登师范是革命老区主办的,一派崭新气象。学生早晨起床后出早操,除了上课,还要轮流站岗放哨,发现敌情马上报告,老师就组织往山里躲避。

为了躲避鬼子袭击,学校采取流动办学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室、桌椅,只有轻便的黑板,每名学生一个背包。到了安全的地方,露天里,把流动黑板支起来,大家把背包放在地上,坐在背包上面,膝盖当桌面,将本子放在膝盖上写东西。于宜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学知识。

 

1945年3月,抗日军政大学山东第一分校在胶东地区招收400名学生,给文登师范学校20个名额。

学校的动员会上,校长号召同学们自愿报名,说是进抗大分校,入学即入伍,就是参加革命。

于宜友思绪奔涌。

小鬼子惨无人道,国恨家仇,早在他心里埋下了报仇雪恨的火种;早年投身革命的舅舅,曾对他说过,作为中华子孙,要想为国尽忠出力,就要参加革命。于是,他拿定主意,马上报名。下午,校方经过研究,批准了,让回家告诉父母,说父母同意才能参军,父母不同意参不了军,明天上午10点前赶回学校,报告情况。

学校离家20多里地,于宜友大步流星往家赶,到家时,天快黑了。母亲问他 ,开学没两天,怎么回来了?于宜友怕母亲担心,不同意,就对母亲撒了谎,说是学校让他给县教育科送信,顺道回家看看。听他这么说,母亲虽然半信半疑,因儿子从小就心里有数,做什么事都不用家里操心,不再刨根问底,笑着点点头。

父母隐隐约约感觉,今后再见儿子,不容易了。第二天一早,母亲想方设法,包了饺子。吃完早饭,于宜友内心翻腾,却装作若无其事,告别了父母,在规定的时间赶回了学校,向校方报告说家里同意,校方就批准了于宜友入抗大分校。

 

当天下午学校组织20名同学出发,到胶东军区海洋县一个山村集结。

到了这里后,军区首长给400名学员做了形势报告,提出了要求。由指导员带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进行编队。还给他们每人发了枪支,4个手榴弹,一双新鞋,毛巾和背包等武器和用品。

一个星期后,学校组织他们向沂蒙山区进发。为保证学员安全,专门安排一个正规连队护送。一路上,为了绕开敌人的碉堡,走偏僻小路,绕道走,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遇到鬼子扫荡,他们就地隐蔽,待到鬼子离开,再继续行军。

 

5月的一个夜晚,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四周漆黑一片。每个人的胳臂上都缠着白毛巾,作为联络标记。道路泥泞,拔不开脚。二个人一对,相互拽着往前走。大家冒雨艰难地走了6、7个小时,于宜友和同学都成了落汤鸡,背包和行李也湿透了。对此,他安之若素,心想,干革命,就要吃得起苦,经得起考验。

行军途中,也有过险情。过济胶铁路时,就很危险。天还没黑透时,队长告诉说,今晚过济胶铁路,敌人封锁厉害,横道两侧全是鬼子的碉堡和探照灯,一定要警惕,不要掉队。队伍走到离铁路还有几里地的时候,停了下来,原地休息。

等了2个钟头,前面传来口令,把队伍编成4路,跑步前进。火车过来时,命令就地卧倒。火车过去了,大家爬起来,再继续往前跑。第一次听见了火车的隆隆巨响,都很惊奇。只见路基两面挖了一人多深,3、4米宽的护路壕沟。隔一段有一条到对面的通道。

 

过了济胶铁路,天就亮了,原打算就地休息。

这时,日本鬼子发现了他们,出动了100来人。险象环生,于宜友和同学们没有丝毫慌乱。鬼子一看护送的正规连队埋伏在山坡上,没敢袭击他们。

部队下令,继续往前走,又走了20多里地。这一次,不仅遇到了险情,走的时间也长,大家饥渴交加,异常疲惫,连续走了20多个小时,100多里路,直到第二天上午10多钟,才到达了目的地。就这样,他们在敌人重重封锁,困境丛生中,艰难行进,走走停停,一连走了3个月,最后,终于安全到达了沂水,抗大分校的所在地。

这次长途行军,既是一次意志的磨练,也经受了与日本鬼子周旋,近距离对峙的严峻考验。于宜友的组织性、纪律性与意志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是他加入革命队伍的坚实起点。

 

抗大山东第一分校这次招收的400名学生,是党和部队为了培养干部和骨干,扩大党的力量的重要举措。

学员先后到达抗大分校后,学校召开了欢迎会。校长曾国华,政委梁必业。校长向学员讲解了当前的形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提出了要求。之后,进行了编队,于宜友被分配到二大队七连。

学校教育,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学习中,于宜友认真学习了革命理论和军事方面的各种条令,提高了思想觉悟,眼界与襟怀,得到了提升。

军事化训练中,于宜友严格要求自己,出操吃饭都雷厉风行,井然有序,风纪扣扣得紧,背包打得有棱有角,板板整整地背在身后。举手投足,他都努力做到标准规范,体现出革命军人应有的作派和精气神。

日常的各项工作,于宜友都走在前面。到了驻地,不管如何劳累,他都主动打扫卫生,挑水,坚持给战友打洗脚水泡脚,以解除疲劳。班里安排他负责民运工作,一有机会,他就向老乡热情宣传抗日的道理,动员了2名青年参加八路军。

就这样,于宜友很快成为抗大分校的骨干学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