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谈五声音阶及中国调式和西方大小调式相关的几个问题

 吴犇阅览 2019-11-08

先谈五声音阶。五声音阶在中国的运用相当相当普遍。仅说上次举例提到的四首民歌中就有两首是五声音阶的:即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创作歌曲中也普遍存在,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冼星海的《二月里来》,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等。

从历史上,五声音阶的音乐可能比七声产生得早,但这里只有风格特点的差异,不存在“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也不存在哪个更“好”的问题。五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朴素而简明。所以要看应用的场合。例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根据歌词,他可能就是想写一首民歌风味的朴素的曲调,结果非常成功。下面是《二月里来》的曲谱,可以看到是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

http://www.jianpu.cn/pu/61/61940.htm

还应说明的是,五声音阶并非中国独有,据说在世界其它很多地方也都有。下面仅就我所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是五声的,用简谱表示只有 1 2 3 5 6,下面是曲谱:

http://www./htm/u2/226023.htm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歌曲《樱花》(さくら,“萨库拉”),其音阶是(用简谱表示) 3 4 6 7 1五声。这是一种日本特有的五声音阶,下面是曲谱:

http://www.jianpu.cn/pu/60/60779.htm


还有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五十年代版)里“鬼子进村”的音乐,是用了 6 7 1 3 4 这种日本五声音阶。如果谁的电视剧里想出点日本味,就可以用 6 7 1 3 4,4 3 1 7 6 这五声上下来回弄弄,日本味就出来啦!(玩笑) 

下面再简要谈谈中国调式和西方大小调式相关的几个问题。这里并不想系统地讲西方的大小调式,而是通过把它们与中国调式做某些对照,以便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调式。

首先西方大小调系统历史并不很长,大约是从文艺复兴时才开始逐渐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在那之前,中世纪欧洲有教会调式,以后逐渐被大小调系统所取代。如有兴趣,可参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教会调式

大小调系统,如果用简谱首调说,大调是以“1”为主音,小调以“6”为主音。大小调式各自又有自然,和声和旋律三种,其中自然大小调最常见,音阶大家都熟悉,用简谱就是:

自然大调: 1 2 3 4 5 6 7 (高音) 1

自然小调: (低音) 6 (低音) 7 1 2 3 4 5 6

对照前面讲过的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与调式可以看出:

中国的新音阶七声宫调式和西方的自然大调的音阶相同;

中国的新音阶七声羽调式和西方的自然小调的音阶相同。

但是,这种音阶上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相应的中西两个调式相等,因为调式的概念不只是音阶结构,还包括调式内各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调式的定义虽然各种书上可不尽相同,但意思还是大同小异的。仅举一个例子,西方自然大调的七级音(简谱)7,又叫导音,意思是常导向主音1,而中国的新音阶七声宫调式里的7(变宫) ,这种导向主音的倾向就没有那么强。

西方大小调里各音级之间的关系已多有论述,而中国调式中各音之间的关系,虽然在音乐里客观存在,大家也都认为不能照般西方大小调的那些概念,但总的来说,还缺乏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

再说说调式的“色彩”。显然,“色彩”一词是借用美术里的词,不够确切,大概还得说“风格”吧:西方的大调相对明亮,乐观;小调相对暗淡,忧郁。但这只是超级概括,例外很多很多。为了帮助熟悉西方大小调系统的人理解中国调式,有人作了如下类比:宫调式和徵调式与大调色彩接近;羽调式和角调式与小调色彩接近;商调式居中。这是根据主音上方三度是大三度还是小三度来定的,显然不够严谨(因为中国有不同的七声音阶),但仍可以当个临时的拐棍借用一下。

最后再说几句调式的辨别:首先,调式的分析是以一个乐段为单位,说白了,就是一小段结构相对独立的音乐,中间没有转调的 ( 如果有结构内的转调,当然得把转调的那个地方找出来 ) 。把这段音乐的音从低到高,从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不要重复,这就应该是这个调式的音阶了。从音阶自然就能判定是什么调式。那又该怎样找出主音呢?大多数情况是旋律上结束的那个音就是主音,但这有例外,有些作品的旋律并没收束在主音上,这时候就要多看其它方面,来找出主音。如果是有伴奏的,最后一个和弦应该是主和弦,其根音就是主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