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梵笔写神佛——溥儒白描《十八罗汉卷》

 秦缘情 2019-11-08

《宣和画谱》中,“道释特冠诸篇之首”。罗汉是阿罗汉(梵文Arhan)的简称,又译为“应真”,根据“声闻四果”之说,罗汉居于极果,是佛弟子修行的最高阶段,具备四智、三明、六通,已出三界,已证涅槃。著录记载最早绘罗汉的是张僧繇,《宣和画谱》录其有“十六罗汉像一”,唐代卢楞伽、王维、李昇,以及五代的张玄、赵长元、王齐翰和贯休等均画过十六罗汉图。

溥儒读书留影
溥儒一生与佛教结缘甚深,道释画是其重要的创作题材,如达摩、无量寿佛等,多采用具有禅宗意味的写意画风。白描作品则通常是带着虔敬之心而作,为纪念生母项太夫人,溥儒每年都要绘白描观世音菩萨,甚至刺血作画,为母亲回向祈福。罗汉是驻世不涅的圣者,溥儒笔下的罗汉既是对平安的祈求,也是高洁品行的外化。这幅画以白描绘罗汉,刻画细腻入微,自题“临梵隆笔”,梵隆禅师为南宋高僧,字茂宗,号无往,浙江吴兴人。相传其作品深受宋高宗钟爱,每见辄品题之。擅画佛像、人物,师法李公麟,笔墨略到而远意有余。

局部

局部
这幅画描绘山石松藤间的罗汉十八人:第一组沉思罗汉,背靠两株苍虬古松,松荫遮天蔽日,手握权杖,童仆侍立在侧。猿猴背寿桃回向而立。溥儒生于1896年,肖猴 ,他在北京和台湾居住时都豢养过猿猴,因而对猴有特殊的感情;第二组罗汉身披云龙纹刺绣袈裟佝偻而立,手持长柄如意、塵尾扇、经卷,似在探讨画艺。另一罗汉背向而立,手持香炉陷入沉思;第三组骑狮罗汉,耳穿银环,手握锡杖,身骑神兽前行。一罗汉双手结印而坐,聚顶浮现超视界,正双目微睁,颔首冥想;第四组手持念珠、拂尘、金刚钤,宝瓶在侧,口捻丝线,含笑望向瑞鹤;第五组托钵罗汉,举头而望纵飞龙在天,伏虎罗汉袒胸而坐,童仆侍侧;第六组阅读经书,衣冠头笠均是清人面目,乃呈正统“世态像”。

局部

局部
众罗汉情态各异,绝逸出尘,聃耳垂肩,身前放宝瓶,身后置香炉,罗汉有持物如念珠、如意、经书、塵尾、竹杖、钵、宝珠、扇等,作为修行的工具,也象征着法力和修持境界,另外还有蛟龙、狮子、老虎、仙鹤、灵猴等作为附属从兽,象征着罗汉的神通。

局部

罗汉和童仆风貌各异,每一笔都清清爽爽,毫不含糊,长线条则一气呵成。由于人物众多,运用的白描技法也表现得非常全面。在线条的浓淡、粗细、方圆、转折变化上,在用笔的轻重、快慢、提按、顿挫上,在人物的造型面貌刻画上,长于用笔、运笔灵活的特点之充分体现,正是溥儒临古而化的精妙之作。

(文章来源中国嘉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