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皇帝赐功臣姓李,明朝赐姓朱,元朝呢?

 传统文化管窥 2019-11-08

古代帝王往往喜欢给臣属赐姓。赐姓,又分为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等几类,其中赐恶姓几同“赐死”,极为严厉,女皇武则天就赐过不少恶姓。

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赐国姓——帝王们将自己的姓氏赐给有功之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比如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竟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则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

那么,你知道元朝统治者是怎么给功臣赐姓的吗?

这就要从蒙古族的姓名称谓说起。原来,古代蒙古人的姓名形式与汉人不同,通常只用名不连姓,姓系氏族或部落名,例如,成吉思汗为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是其氏族的名称,通常只称呼他为铁木真。由是之故,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对有功的汉人,主要是赐名,而非赐姓。

据《元史》卷一五一记载,清州人张荣为成吉思汗造船百艘,帮助军队渡河有功,被赐蒙古名“兀速赤”;昌平人张拔都率众归附成吉思汗,西征诸番有功,被赐蒙古名“拔都”。

又据《元史》载,元朝统治者曾赐成都新繁人蒙古名为“兀鲁忽讷特”,赐绛州曲沃人许扆蒙古名为“忽鲁火孙”,赐太原人杨汉英蒙古名为“赛因不花”。

此外,元朝时,由于蒙古人的政治地位比汉人高,所以有一些汉人以取蒙古名为荣,见诸《元史》的便有:江西人刘哈刺不花、河西宁夏人杨朵儿只、辽阳人高塔失不花、太原人郝和拔都等等,另有冀州人贾塔刺浑,其弟蒙古名六十八,子蒙古名抄儿赤,孙蒙古名六十一,一家老少都改了蒙古名。

在中国历史上,通常以少数民族的汉化居多,元朝时汉名蒙古化的现象,可算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特别象征!

水华究灵奥,阳精测神秘。

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