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休年龄引发的争议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1-08

怪事!低收入者更愿早退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推迟退休年龄已经被推上议事日程。那么,对于个人来说,究竟愿不愿意推迟退休?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上,支持延迟退休年龄与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派别。支持派以公务员以及公司高管为代表,反对派则以普通职工和求职人员为代表,两派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

其实古往今来,“职位越高、退休越晚”这一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清朝时,朝中的退休制度规定,文官60岁退休,武官副将60岁退休,参将54岁、游击51岁、都司首备48岁、千总把总更是45岁就可以退休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为何呢?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闲暇”消费的问题了。美国科学家发现,撇开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高收入群体享受到的闲暇时间其实是在减少,收入越高、地位越高的人,工作和应酬就越多,也就越没空闲时间;而低收入群体的闲暇时间则有增加趋势。

虽然高收入群体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但他们反而有乐在其中的感觉,并不希望早早退休,甚至希望多干几年,与低收入群体形成明显反差。难道说高收入群体不希望多些时间来休息、享受生活吗?其实正是经济学中常说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在其中起着作用。

原因,早退休才合算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何为替代效应。当一个人的工资率上涨之后,他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收入也就随之增加了,原本“工资”和“闲暇”都是人们想要得的东西,但是工资的价值增高以后,两者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也是高下立判,因此人们便会希望牺牲闲暇的时间来工作,以获取更多的收入,也就是说,收入增加使人们更倾向于用工作来替代闲暇的时间。

我们再来看看收入效应,它正好起着与替代效应相反的作用。同样,一个人的工资率上涨,这说明他用比之前要少的时间便能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收入,因此,当收入效应起作用时,工资上涨反而会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

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两种效应是在共同起作用的。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的提高便会使人增加工作时间,相反则会减少工作时间。很明显地,在支持延迟退休的人群当中,替代效应在起关键作用;而反对延迟退休的人群当中,却是收入效应在起主要作用。

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都是人,却会被不同的经济效用所支配呢?其实这与工资和闲暇的基本价值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将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退休前后的收入相对比,就会发现,企业高管退休之后,虽然保障待遇仍然远远不是普通职工可以媲美的,但是其纯收入可能要下降一半甚至更多,以年薪30万来算的话,就会少掉将近20万的收入。

反观普通职工,他们在退休后的收入与之前相比虽然也有差别,但充其量也就差几百块,有些单位效益不好的职工,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金甚至有可能比工作时还要高些,因此对他们来说,收入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

如果想要延迟低收入者的退休年龄而不引起反对浪潮,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增加职工的收入水平,使其感受到的替代效应远超过收入效应。只有这样,人们或许才会发自内心地希望“多干几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