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性与人心:变局下的管理路径依赖

 mdyylcs 2019-11-09
个性与人心:变局下的管理路径依赖

原创: 魏农建 管理50人 3天前

2019年9月21日,第六届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下)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顺利召开。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魏农建教授发表了题为“个性与人心:变局下的管理路径依赖”的精彩演讲,从个性与人心两方面对变局下的管理路径依赖问题进行了非理性的探讨,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以下内容整理自现场演讲,有删节。

学者简介
魏农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兼MBA中心主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高原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负责人。现任上海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价格学会理事,上海市价格学会(协会)副会长,全国高校价格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营销管理、产业经济、品牌战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写完这次的发言稿,突然发现我似乎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者,因为我的发言界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又比较注重多元化,强调环境的适应性,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但是我以往是非常强调理性看待世界。所以这么一来的话客观上就混淆了理性与非理性两者的边界,即在管理的理性跟非理性之间做一些探讨。我非常赞同席老师在上午总结中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站在未来的高度看待管理,我们做管理研究真的要朝着未来走。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整个发言我讲一些主要的观点。

一、发言主题的背景

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中,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与突出,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的主体(未来机器人日益增多的时候,人的主宰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管理领域主要表现为:其一,从作用看企业员工将转为管理制度的提出、改进、制定者,同时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其二,从地位看企业员工已经成为与科技、资本等同样的价值共创者。管理发生如此巨大的实际变化(当然是逐步的),我们的管理思维也必将发生巨大改变。其中,最基本的一种趋势就是企业员工的地位急剧提升,管理从主要是对人的管理过渡到由“人”主宰管理,形成一种基于价值共创的自律管理。当然,这一过程对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技能素质与高文化素质成为一种现实标准,而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的个性和人心的有效掌握与合理引导,成为管理实施的完美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管理思维。在规模化工业制造时代,亚当˙斯密将牛顿式思维模式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创造了巨大的成功。其背后的管理假设是建立在人性本恶基础上的,强调要通过规章制度来抑制人性的弱点,张扬人的善德。那么,体现在管理上的基本要求就是严格的分工、明确的岗位职责、统一的作业程序与行为标准,强调组织的高度集权和员工的等级,组织内部的运行建立在制度约束下的秩序基础上。但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企业本身的预测控制本能,客观上都要求企业有更加灵活应对复杂环境的思维模式。组织变革势在必行,这就导致了让管理回归“人”的管理原点——变局下的整个管理机制的核心成为激活每个人的价值,释放各种能量,鼓励组织成员自由创新,强调组织按机制驱动的新标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个理论与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问题。显而易见,管理的思维与行为都与环境的组成要素和系列因素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那么,“管理”就无法按照科学的涵义予以证实。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们提出了管理就是“科学加艺术”的说法,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管理的非理性特征。而艺术是以情、以景、以境、以节、以音、以色、以人为标准的,它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因此,如果我们承认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的管理——对人性的把握和人心的引导。那么,管理(学)能够立身的科学性又如何展现呢?佛学认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天下无常即有常。如此看来,管理的无规律也就是有规律。从这个视角出发,管理的科学性是不是可以就此被认可?基于以上想法,我们由海德格尔的“理性是思想最顽强的敌人”这一哲学思想出发,做一些非理性的探讨!

二、大变局下的管理

作为顶天立地的管理研究,必须要立足实践、贴近市场、抓住本体、回归原点、开发人群、研究人心(性)。管理既有对人的管理又有对物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依靠对人的有效管理完成的,而对人的管理最终落实在对人心的管理上,对人心的管理又必须按照人的个性予以分群分类实施。所以,我们关于管理的结论是什么?从认识论的学理层面出发来看,管理不仅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也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动态性的行为,更是一个关于个体思维、行为的一种持续性的探索。
然而,在一种技术进步影响下,管理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全社会化的改变,这种大变局已经导致了个性的转变和人心的升华。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竞争的全球化,从单一产业链的竞争转化为国别下的产业链竞争。第二,顾客的主导化,从顾客为核心转化为顾客主导的市场。第三,组织员工的知识化,从单纯的制度执行者转化为制度的提出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身份,同时成为人与人交互关系下的本体。第四,消费行为的个性化,原本仿效为引领的消费市场急剧萎缩,代之崛起的是独特性的个性化消费市场。第五,组织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不再是组织内某个群体(管理层次)的责任,而与组织内每个人息息想关。
关于市场变局的成因,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效应在一个未有有效限制的特定环境里被无限作用。网络放大了知识获取的能力,技术进步必然带来规模经济,而缺乏适合个体特质的制度要求的规模经济势必带来更多的交易费用而抵消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效益。此时,人作为适合环境要求而不断调整自己相对理性的生物,更强调的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在技术约束下,演绎为一个相对自律表象的人,而让人的本性追求成为道德约束和私欲共创的矛盾体。这应该成为我们考虑变局下的管理问题的出发点。为适应总体环境的这种需要,我们必须综合思考管理应该做的、想做、可做、能做之事。今天我说的主题,就是指在一种受到技术进步影响的全社会格局变化下的对人的管理应该把握什么。
当然人作为一种理性的人,一个高度自律的人,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但是在人的情感影响下又会产生一些显著地非理性的追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制造出能够充分利用个性和人心这一本质载体的环境和条件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因此,基于量子管理中的灵商、从百年管理(图尔特克雷纳)、管理思想史、技术与人性的悖论、非理性的诱惑等这些文献的总结来看,管理就是对人的个性尊重下的人心引导,从而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构建环境适应的能力,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作用,以高效的组织运营和持续的创新去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

三、何为个性与人心

接下来关于个性我谈一个结论,我认为个性是环境演绎下的结果,具有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个性养成与存在一定是适合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感觉世界的标准。关于个性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献浩瀚。从客观上归类每个人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个性就是人与人之间比较下的某人与别人不一样的性格,性格的养成与环境密切相关。显而易见的是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环境里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以这么认为:既然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么你拥有的思想就是独一无二的,你的行为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有资格去发展你自己的性格与品质,这个性格和品质就是个性。当然,这种所谓的有资格是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与条件下形成的。所谓的品质,也是一定社会时代下的认定。近代管理学发展中的行为学派,规范、系统地对人的个性做了学术定位,如梅奥的实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等。此外,近年来基于量子化的微观粒子运动是分立的事实而正在逐渐形成的量子管理对个体的关注,都表明了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另外关于人心的问题,今年暑假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哪吒魔童降世》,整个票房、口碑都非常火爆。其中,影片结尾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你善用自己的神力替他们斩妖除魔,百姓岂会把你当妖魔”。所以,古今中外得人心才是完美的结局,历来如此。何为人心?人心就是本我的通俗表示,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体现了人本的社会属性。在人类世界,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环境——那些费尽心机地去察言观色,绞尽脑汁去研究讲话内容与艺术,实际上都只是为了了解人心、打动人心、获得人心。因此,对人心的理解深度、广度、融合度就决定了获得人心的程度!我们既需要洞察面具背后的真心,听懂那些隐藏在言不由衷的话语里面的苦心,也要主动地看透、读透、想透、摸透人的内心。从内心的“本我”、“自我”、“超我”入手,实施有效率的管理。故而,从思考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心不具有形体性,即使它具有客观景象的更有隐秘的主观反映。所以,当我们把顾客的需求通过大数据进行一些景象展示的时候,并不能够完全体现出顾客的需求,哪怕我们做脑科学实验也不能够真实地体现顾客的主观要求。更何况人心与人类生物学相关,用科学检验其结果过于复杂。同时,人心与环境密切相关,与文化影响也比较大。
所以,个性和人心的结合是我们思考大变局下的管理路径依赖。出于回归管理原点的思考,变局下的个性与人心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精致的利己主义。这是因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结局优化选择的一个结果。第二,商业化的责任和个人利益的交易混合交织,这是人们对不确定结局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第三,信息精确接受与处理的专业化。大数据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人们的专业化,专业领域越来越窄,而不是越来越宽广。
再有一个问题,关于变局下的个性与人心特征的管理机制问题,其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研究设计。我们的前提是要确认管理对象的即期问题、中期追求、长期目标。这样思考的话,管理机制可分为三种,一是分类管理,按照人的个性实施分层分类的多元化管理;二是本质化管理,把握住人心所想所需所追求的进行引导式管理;三是适应个体特质形成的制度框架下的直接管理,用符合管理对象要求的制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管理的原点——尊重人、认识人、理解人、引导人去认知管理是我们管理学者的职责所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乃至中国管理教育的先进,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他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其阻力、压力、动力均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立足人的本体、立足本土文化、立足中国企业的实践,才是中国管理与管理学研究与发展最好的、也是最终的出路。最后,借用赫尔德的话来讲“现实并不是通过普遍的、永恒的、客观的、不变的规律得到认识的”。
中国是我们管理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片待深度开发的沃土,所以我们任重道远,谢谢大家!

编辑:上海大学 薛奕曦
点击下面链接 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大变局时代:市场营销中的“变”与“不变”
逆全球化、互联网化与管理价值重构
创新管理研究的范式变革——从市场导向到反市场导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