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案】日本汉方医案11则(一剂知两剂已医案)

 AB向往神鹰 2019-11-09

奥田谦藏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汉方医,古方派,著有《汉方古方要方解说》《伤寒论阶梯》等书。

高热

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某)1月15日,发病后第5日,服用葛根汤、小柴胡汤加石膏、小柴胡合白虎加人参汤,病情未见好转,因为痛苦,晨4时即醒来。严重口渴,一口喝下一玻璃杯水。心前区不适。高热达40.2℃,头面、身躯、四肢汗出如洗,然而脊背寒如泡在冷水中。心下痞硬,鸠尾至脐腹满而上冲。晨5时不待天明即给奥田先生打电话,主诉胸中痛苦难忍,辗转反侧。8时热度为30g.7℃。或感冒,或肠伤寒,或败血症,令人不解。10时,奥田先生至而诊之,其脉洪大,烦渴自汗,背恶寒,心下痞硬。诊为典型三阳合病,完全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微为幽微之微,即恶寒源于身之深处。

服用白虎加人参汤1小时,恶寒、心下痞硬先消失,随之背,中变温,心下轻爽。3个半小时,体温已降至37.5℃,诸症全部消失,有食欲,很快入睡。

北山友松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汉方医,其父为唐朝通事(翻译),于1627年后入籍于日。北山被誉为具有“旷世之才”“触手生春之妙”。代表作《北山医案》一书中对各医案的记述全面,脉证俱详,且多有诊疗过程中的治病思路,以及所涉及到的《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相关论述。既用经典的论述作为辨证论治的指导方针,同时又用疗效来反证经典的权威和正确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告诉今人如何治病。

中风发热燥渴呕吐

出处:《伤寒论今释》卷二引《医方口诀集》。

平野庄一民,伤风发热,口燥而渴,与水则吐。后服汤药亦吐。诸医袖手。请治于予。脉之,浮数。记得《伤寒论》曰: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遂以五苓末,白饮和服。一匕知,三匕已。

大仓滕云泽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身世具体不详,为民国陆渊雷所编《伤寒论今释》中记录的医家。该书撰于1930年,陆渊雷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著名中医临床家岳美中先生在学医过程中,读到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觉有自己未见之义,稍后就加入陆渊雷先生所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终成一代名医。

麻疹后衄血

出处:《伤寒论今释》卷四引《麻疹一哈》。

大久保要人,年可二十,疹收后,衄血不已,四五日,心下病闷,身热不退。因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泻下数行,衄止。后两日微疼,黄昏不能见物,如雀目,持前剂十四五日所,即痊愈。

荻野台洲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台洲加贺人,学医于越前奥村良筑,后游于崎阳,受兰术于译官某氏。业成,悬壶于京师,最以治瘟疫著。为浅田宗伯所编《先哲医话》中记录的医家。

不寐伴腹痛便硬

出处:《先哲医话》卷上。

三井某,年二十有余,腹中拘急,大便硬,饮食如常,但欲眠不能眠,来请诊。诊曰:予不能眠者,非心气之所为,其病在胃中。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乃与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一剂而知,九剂而愈。

福井枫亭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具体身世不详,枫亭翁喜读《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故其论病说方,多本其书。京师人传其起痼扶衰,悬决生死日时,多奇验。

瘟疫四肢不收,口眼开脱

出处:《先哲医话》卷下。

一人年四十余,病温疫下血后,身重难转侧,四肢不收,口眼开脱,语言不出,其状如塑人。脉滑,舌上生芒刺,似欲冷饮。余以为下证具,即投以大承气汤服之。

一帖,眼睛活动,语言少生,续服前方,痊愈。

高桥道史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具体身世不详,为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记录的医家。本书是由矢数道明先生独厚三派学术之大成,对“汉方处方”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此书采用古方(《伤寒杂病论》方)87张,后世方53张,经验方14张,并给予综合解说。在体现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的同时,也表明了“方证相对”应用处方要旨;阐述了每张处方的证候、腹证、舌象、脉象;分析了每张处方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以及药物的升降浮沉、四气五味、相乘相辅、引经报使等;引用经典书籍对主治条文的注释;解释某一处方与同类处方相似和异同点及适应证。此书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和西医学的辨病之精髓。

尿道狭窄症

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10岁男孩,素体虚弱。病人于前年10月,在学校上课时憋尿,下课后方去厕所,小便甚细,虽有尿意但排出难,身体震颤,中止排尿。不久又有尿意欲排,但仍难排出。因腼腆,许久未讲,痛苦日愈加重,才告其母。儿科诊为神经性,泌尿科诊为尿道狭窄症,并已插入导尿管。消瘦,颜面苍白,无神。扁桃体与颈部淋巴结肿大。根据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等,投予猪苓汤。

服用10日后,尿量增多,心情亦稍有好转。然而,尿道仍不畅。情绪不佳。因此,改用腾龙汤(系大黄牡丹汤加味形成的日本经验方。组成为:牡丹皮、桃仁、瓜子仁、大黄、芒硝、苍术、薏苡仁、甘草),排尿当即畅通,两个月后即无需插导尿管。

和田东郭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具体身世不详。《先哲医话》记载:“复古之医术以吉益东洞为最,东郭出其门下,独不奉其衣钵,别成一大家。盖譬之兵家,东洞医如韩信行军,背水绝粮,置之死地而后生。东郭医如李靖用兵,度越纵舍,卒与法会。”

1、呃逆

出处:《先哲医话》卷上。

大津小野又三郎者,患天行,发呃逆五六日,微利,其脉变幻无测。众医以为脱候,皆辞去。予诊视半日许,谓旁人曰:此脉非恶候,即肝火亢盛之所为,因四逆散加地黄、古金汁服之,脉顿定,诸症随痊。

2、足麻痹不耐久行

出处:《伤寒论今释》卷三引《蕉窗杂话》。

桦山某寄居萨州,病右足将十五年。每骑马步行,未及二里,即麻痹不用。自六月上旬,求治于余。余诊察而与大柴胡汤。病人自云:先是服巴豆、甘遂、大黄多矣,初则下利,二三日以后即不知,何况单用大黄?今见药中有大黄,是以不欲服也。余解说百端,始勉服之。其月中旬,病人来告,因感风邪而发热。诊之,热虽壮,殊无风邪之候,令仍服原方。自服大柴胡,一日即下利一二行。经二月,腹大痛,下秽物如败布,长八九寸者,甚多,皆柔韧不可断。如是者半月,热解痛止,而足之麻痹,亦霍然若失。

和田启十郎


医家简介:和田启十郎(1872-1916年),日本著名医家,信州名医。日本明治维新时推行“灭汉兴洋”的政策,导致汉方医几近灭亡,医家和田启十郎在此时凝练多年的治疗经验精华,著成《医界之铁椎》,专门比较汉洋医学疗法,倡扬“西医非万能、汉医非陈腐”,并试以西医理论解释汉医概念,在当时认为汉医仅是嚼草根树皮的社会引起较大反响。此书先后增补改版6次,现今仍影响着日本汉方界。在中国,此书由上海医家丁福保翻译出版4次,但影响甚微。

腹痛下利下血

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14岁女孩,某日腹痛下利,下血(3~4合),西医以阿片町施治,腹痛虽止,但大便已10数日未行,腹部膨满。西医再予下剂,又出现腹痛、下血症,与病初相同。服调理剂,痛亦不止,腹满,食欲减少,日渐衰弱,病证日笃。委托余出诊时,瘀热熏蒸,颜面如红,腹部硬满有压痛,心下痞,因脉有力,故投予泻心汤。

l剂腹痛不止,但促其大便,下大量黑色便,2剂大便下血,至3日下血全止。连服18日,后改用人参汤调理十数日,全复常态。

和田正西


医家简介:日本汉方名医,身世具体不详,为矢数道明所编著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记录的医家。

支气管炎

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此为自身之体验。年末严寒之季,连续3日夜平出诊,身体冷却而引起支气管炎。无热,咳嗽频发,咯吐大量黏稠痰,咳时伴有噫气,时时呕吐。全身似有恶寒之冷象,遇寒与小风即感身冷,已处于功能衰弱、无元气之境地。既不是阳证,又非附子证,故服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服用1次,即觉体温、咳消、精神振作,一周痊愈。

惠美宁固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具体身世不详,为浅田宗伯所编《先哲医话》中记录的医家。

1、震颤

出处:《先哲医话》卷下。

一男子,头并两手振掉不止,得之二三年。腹中和,饮食如

故。余谓仲师所谓四肢聂聂之类,与防己茯苓汤愈。

2、产后肿胀,喘满尿闭

出处:《先哲医话》卷下。

一妇产后肿胀数日,气息促迫,喘满绝汗,小便不通,食不进,众医以为不治。余谓留饮之所为,与甘遂半夏汤一服,痰水吐出,须臾泻下如倾,诸症渐愈。

吉原南峰


医家简介:日本著名医家,具体身世不详,为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记录的医家。

胃痉挛

出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一青年,患肋膜炎,接受内科医生治疗。某日于该处诊治时,当场卒发胃痉挛,遂即注射镇痛剂,但全然无效,彻夜痛苦不休,于诊室至翌朝。以手触之,胃痛更剧。不得已乘出租汽车回家,于室内疼痛难忍,坐卧不安,毫无办法。其妻哭泣来谈。于是,投予芍药甘草汤。煎之,服后不到5分钟痛止。午后家属来报,已在院内高兴地散步。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

图书作者:尤虎 苏克雷 熊兴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