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临证指南11-20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经方临证指南11-20
     
11、桂枝加大黄汤证 
    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男,36岁。患慢性利疾,多年屡治不愈。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里急后重,每日三四次,伴投满疼痛拒按。脉弦有力,舌质绛苔黄。此证虽然脾胃气血不和,但又挟有阳明凝滞之实邪,积邪不去,则下利不能止。治法当加大黄以通腑气,扫除肠中腐秽。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生姜9克  大枣10枚  炙甘草6克  大黄6克  三剂。嘱一次煎煮顿服。服药后大便畅利,泻下皆粘腻臭秽之物。而后下利日渐轻缓。
  【解说】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方再加大黄而成。《伤寒论》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本案的辨证要点是在桂枝加芍药汤证的基础上,又见腹稍拒按,大便秘结脉按有力,舌绛苔黄等实证。
    1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气胀案
    刘渡舟医案:董××,女,49岁。周身皮肤肿胀,随按随起而无凹陷。腹部胀满尤为明显。更有奇者,肚脐周围出现如栗子大小包块十余个,按之软,随按而没,抬手叉起。腹部皮肤发凉,间或嗳气上逆,面色黧黑不泽。脉沉无力,舌苔白。该证病名为“气分”,属寒邪内搏气机所致。桂枝9克  生姜15克  大枣10枚  炙甘草6克  麻黄6克  细辛4.5克  附子9克  川椒3克
    服三剂后腹中气动有声,矢气甚频,肤胀随之消减,脐周之包亦消。但腹中胀满尚未尽愈,改方用李东垣寒胀中满分消汤三剂而愈。

    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1)血痹案一
    刘渡舟医案:融×x,男,6,岁。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经多方医治无效。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生黄芪40克  桂枝12克  生姜12克  白芍12克  大枣7枚  六剂。服药后头晕咀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三个月后追访,没见反复。

    (2)血痹案二
   
    刘渡舟医案:李×,男,49岁。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用手术治疗。由于患者有所顾虑而转请中医治疗。舌苔白略腻,脉来涩迟。辨为气虚血滞,“血痹”之证。   
    生黄芪4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大枣l2枚。上方服二剂后,各种症状均有减轻。原方加大剂量,改黄芪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lO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卜余剂一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解说】“血痹”病是一种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耍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营卫不足,气血阴阳俱弱,由于外受风寒邪气而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以被称为血痹。该患者的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夫无力为主。治疗应采用调补营卫,益气和血的方法,张仲景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其治疗的主方。该方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并能解肌祛风。其二,加黄芪重在益气,取意于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痹通。临床上有时加当归同用,目的是为了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由于黄芪甘温,补卫气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汤中去炙甘草。其三.桂枝汤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载芪、桂之力而行于外,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不可忽视。
     
l4、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男,50岁。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冒受风寒而得“太阳伤寒证”。发热39.8℃,严重恶寒,周身大小关节无一不痛,身无汗,咳嗽,脉浮紧。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一剂。服药后,盖被躺火炕上发汗。约l小时左右,遍身絷然汗出而解。
    【解说】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第一名方。张仲景说:“太阳痫,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寒热,诸痛与无汗而喘三组症候。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外来,邪气闭郁,营阴不得畅行,简称为“卫闭营凝”。因为表闭无汗,所以又称之为“表实证”。
    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卫强营弱”不同。前者以无汗为特点,后者以汗自出为特点。由于卫阳被寒邪所闭郁,营阴被寒邪所凝滞,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以散寒,目的在于发越闭郁之阳气,而使营阴畅行。服药后必须要微微汗出为佳,用药时要注意麻黄: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比例应该是3:2:1,否则就会影响发汗的效果;
    服用麻黄汤一般都能汗出,与服桂枝汤啜粥取汗有别。但应当注意,服麻黄汤后也有不汗出的情况。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所记载的几则医案中看,可以将服麻黄汤后不汗出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表证未解而先用下法,导致中气虚弱而无力作汗,这种不汗出是由于误治;二是久居寒冷之地或平时习惯于寒冷之气,轻易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如果一旦受之,所感邪气必定比一人要严重,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就不能发汗,这种不汗出是与地域职业有关;三是有的患者服药后,阳气发动,化水为气,汗出于无形而不被发觉,也好象不汗出。诸如此类情况,变化难测,所以,临证时要细心推求其理,就不致于惊慌失措。
    更需要一提的是,由于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使用不当又会产生许多变证,不少临床医家视之如虎狼,畏而不敢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临床辨证不明确,对于伤寒病与温热病的鉴别心中无数,所以,一见发热为主的病人,多从温热病方面治疗。《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温病“口渴”与不恶寒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不出现口渴,症候表现仍有恶寒特点,还是应该考虑风寒的病情。因此,外感初起口渴与不渴,是识别寒、温的一个苗头。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医家受温病学说影响,畏其辛温形成一种偏见.其实,只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足唯一最有效的方剂。   
    又附:小儿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2岁。患发热39℃,他医用辛凉法治疗而反增剧。形寒,头痛,咳嗽痰白,始终无汗,病已3日,脉仍浮紧,舌苔白润。按太阳伤寒表实辨证,投麻黄汤。炙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炙甘草2克。药后约半小时,即汗出热退,一剂服尽而愈。
     
15、麻黄加术汤证
    水肿案
    刘渡舟医案:高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园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人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3克  苍术I0克  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刹,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而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此其一;本案除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又附:头痛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38岁。初春之时,因骑自行车过猛,汗出而受风。自述左侧风池穴处疼痛剧烈,以致夜不成眠。无其它证状,但不汗出。舌苔滑腻,脉弦紧有力。予麻黄加术汤原方: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5克,苍术10克,炙甘草3克。每次服药后皆得微汗出,服一剂后,疼痛明显减轻,_二剂服尽,头痛已消。
    【解说】本案辨证关键在于疼痛部位在风池穴处。该穴位于后项,属太阳经所主,虽然证状不齐备,但由于表实无汗,所“用麻黄汤治疗。加苍术是因为舌苔滑腻,兼有湿象,因而用苍术以化湿。
  
16、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类疟案
    刘渡舟医案:刘××,女,12岁。初春感受风寒邪气,头痛发热,家人自购“平热散”,服药后汗出较多,随后发热消退。但第二天发热恶寒如疟疾之发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脉浮略数,舌告薄自而润。究其原因,属于发汗太过,在表之邪气反而稽留不解,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汗之法治疗。桂枝5克  白芍5克  生姜5克  大枣3枚  麻黄3克  杏仁3克  炙甘草3克  一剂  药后得微微汗出而解。
  【解说】《伤寒论》指出:“服桂枝汤,大汗出,……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汤”。这里所说的“形似疟”,是指发热恶寒发作的情况,而不是真正的疟疾。大凡先发热而后恶寒,或发热恶寒同时并存,寒热一天发作两次或数次,大都属于太阳病变,往往是由于表证发汗太过,既损伤营卫正气,义未能使邪气彻底外解,这是辨证时需要注意的。正如营颖甫所说:“少阳病之所以异于太阳者,以其有间也。若日再发或二三度发,则为无间矣”。无论伤寒或中风,只要是表邪稽留日久不解,而且证情较轻,寒热如疟者,都可以用本方治疗。临床上这类病证多见于年幼或年老、以及久病体弱的患者。

    17、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类疟案
    刘渡舟医案:刘××,女,10岁。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未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种情况属于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的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3克  桂枝5克  白芍5克  生姜3克  大枣4枚  生石膏6克  炙甘草3克  玉竹3克  服一剂,得微汗出而解。
  【解说】本案患女的临床表现与上案基本相同,都是发热恶寒一日之内发作数次的类疟证,但不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而反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是因为其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张仲景说:“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历代不少注解伤寒论的医家认为“此无阳也是指亡阳而言,而不知本条所说的“无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成无己曾说:“表证罢为无阳。这是因为伤寒脉象一般为浮紧,脉象由浮紧而变弱,则反映了寒邪将要离开肌表而有人里化热的趋势,所以不用单纯辛温的麻桂合方而用辛温之中兼有石膏另加玉竹辛凉清热滋液为治。
     
18、葛根汤证
    口噤案
    刘渡舟医案:崔××,女,18岁。病口噤难以开合,勉强用力可张口2厘米左右,若再用力则两颊疼痛难忍,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颞颌关节炎,半月未愈。舌旨黄白相杂,脉弦。葛根24克  生石膏24克  五竹9克  丹皮9克  白芍9克  钩藤9克  甘草3克。服药1剂后,口能张开容下两指,原方又服三剂,口张进食如常人。
  【解说】口噤不能张,病位在阳明经,因为足阳明胃的经脉循行面颊部。邪气客于阳明经脉,气血不利,所以口不能开合自如。从舌苔黄而知经中有热,故用药只取葛根汤加减。重川葛根.作为方中的主药,它既能疏通阳明经络,又能启阳明津液以濡养经脉,如陈修园所说:“葛根以清经络之热,是发表中寓养阴之意也”。从《金匮要略》中可以看出仲景将葛根是作为止痉的专药。本案用石膏为臣,清阳明经中热邪;佐以白芍,丹皮、钩藤、玉竹而成养阴凉血螅风之剂.所以,读仲景书,用仲景方,如果能深明其用药之法,则随证取舍,无不合乎法度。
    又:在《伤寒论》中,葛根汤是用来治疗太阳经脉被寒邪所伤,经脉气血不利所致的“项背强几儿,无汗,恶风”等证.它与桂枝加葛根汤所治的项背强几几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有汗与无汗。

    又附:头项强痛案。
    刘渡舟医案:朱××,男,55岁。外感风寒,患头项部强直疼痛已2天。伴肢节疼痛,恶寒,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数有力,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5克,麻黄1O克,桂枝10克,生姜IO克,白芍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6克。服药后.始觉后背发热,继而布达全身,汗出。两剂愈。
 
    l9、葛根加半夏汤证
    二阳合病案
    刘渡舟医案:程×,女,25岁。初春感寒后,患发热,头痛,恶风寒,呕吐,面色红赤。脉浮,舌苔白润。证属二阳合病,治用葛根加半夏汤。葛根l2克  麻黄6克  桂枝6克  生姜6克  半夏9克  白芍6克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  二剂。服药后汗出热退,呕吐止。
  【解说】本案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发热,恶风寒,头痛而脉浮,是病在太阳经;面色红赤,呕吐是病在阳明经。《伤寒论》说:“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说明了面色红赤是属于阳明经表的病变。经中有邪,就会影响到在里脏腑之气失和,所以胃气上逆而呕吐。治疗“合病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根据邪气偏重于哪一经,做到分清主次,二经兼顾。本案就是根据这一原则选用葛根汤,治疗重点在太阳经,同时兼顾阳明。如尤在泾所说:邪盛于外而之内者,仍当先治其邪。

20、小青龙汤证
    (1)寒饮咳喘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40岁。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细辛6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二剂
    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疗效卓著,屡用屡效。但此方辛烈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根据《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

    (2)过服小青龙汤救逆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咳喘痰多,不能乎卧.咳吐稀白泡沫状痰,面色黧黑,脉弦紧,舌苔白滑。证属寒饮射肺。投以小青龙汤原方两剂。患者恃方后,没有再来复诊。第二年春见其面色苍白不泽,身形赢弱,自云服药颇有疗效,喘息咳痰皆明显好转,夜能半卧,喜出望外,按原方又继续服用,第十二剂后,发生头晕,心悸,夜难成眠等证。自冬至节后,突然发生鼻衄,来势汹涌。不能自止,经某医院用电烙法止血。从此自觉神疲乏力,所以又来诊治。这是过服小青龙汤,发散太过,拔动肾根,伤阴动血发生的变证。乃用人参养荣汤加龙骨、牡蛎等药.连服数十剂后,体力才逐渐得以恢复。
    【解说】小青龙汤属于辛烈走散,作用峻猛的方剂,久服有伐阴动阳之弊。但由于患者不明此理,持方久服,发散太过,阳气不密,导致少阴肾精不固。待冬至节后,天阳启动,阴精不能密藏则见伤阴动血。鼻衄不能自止的情况。大、小青龙汤,都是在麻黄汤辛温发散的基础上衍化而来,其有很强的发散作用。张仲景立大、小青龙二方,一方面阐明其证治特点,另一方面又指出其救逆之法,目的就在于告诚人们要注意服药后的一些不良反映。学者如果能细心体会仲景设苓桂剂既治水饮之邪,又御小青龙汤之变,则得心应手!庶几近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