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释义:“知道应该做什么”很容易,但“实际上怎么做”却不一定会是对的。因为行,并不是由知驱动的,“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是两码事,而后者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常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或者说“道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说这句话的人潜台词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 1、道理并没有真正懂:好多只是在骗自己。 2、道理我都懂→我虽然知道这样做,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完全理解你所说的“做这件事的好处,或者不做的坏处”。可我就是做不到→潜台词是“因为我懒惰,因为我不想离开舒适圈”!但是即使这件事的利弊真如你所说一样,这也不足以推动我,让我放弃原有的状态而照你说的去做。因为我根本不想改变。 3、本质上来说,不是“做不到”,而是当下,做出了选择,选择“不去做”! 为什么不去做,是因为后果和结局可逆,有婉转的余地,如果产生一定的后果或者结果不可逆,肯定会产生去做的动力! 一、其实道理你真的懂吗? 1、世上,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因不知。——王阳明 2、懂而不做,只因不懂。所以别说懂,你只是听过这种道理。 3、你听的道理都是别人的道理,你还没有经历、还没把它变成自己的道理,所以你才做不到。 4、道理只有你真正懂了,应用了,它才是有意义的。你看过那么多心灵鸡汤成功学,却每天都在无所事事,有什么用呢?安慰自己吗?道理是人家的,行动才是自己的。所以那些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人,不是他们做不到,是他们还没懂。 5、所谓的"懂":可以有很多层次。一个道理,100个人都说懂,但懂1分的,执行力绝对比不上懂100分的。 6、大部分人的问题都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纠结于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因此,区分开“知道”和“懂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诚实与谦卑。如果“不能行”,就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知”(懂得)。 二、举例说明 我就有过许多这样的经历,比如读了篇不错的文章,或者听了个励志的演讲,心潮澎湃,觉得自己领悟了某种真理,后悔自己怎么才领悟。结果,几天之后,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跟什么都没有领悟一样。 看完励志书或者心灵鸡汤,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其实只是知道的状态,离懂得还差得远。这是很容易遗忘的,所以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知道”,结果并没有真正的成长或改变。“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属于这一类。 比如大家都“知道”应该坚持锻炼身体,也基本都尝试过,但是,大部分人都难以坚持,也就是不能“行”。而不能坚持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没有真正“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真正“知”(懂得),所以,会因为一些事情中断、放弃锻炼。如果真正“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的话,就不必强迫自己坚持,也不会因为中断而放弃。 三、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 1、“利害体验不足”: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趋利避害的行为确实获得一些利益,则会指导这次行为的价值判断。利害认知也会得到强化,并逐步融入个人的价值观念中,成为其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做为以后的行动依据。 所谓利益,就是当事人切实的感受到自己这么做的好处。 人之所以知易行难,原因之一便是:利害体验不足。 一个人之所以对某一件事情。一直秉持“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恰恰是这件事对于他而言,还没有让他感受到“做到之后的好处”以及“做不到的坏处”。当然,不是说一点感受都没有,而是感受并不深刻,他没有真正从践行中获益。 也就是说,这两种情形会导致人们“知易行难”:“一、对努力后的利益,感觉不足;二、对不努力的害处感受不深”。 这两种同时起作用,就会让人一直停留在“不去做也不太坏,做了也不见得有多好”的情境中,以致于他从来都没有机会去体验做到之后的好处。 就比如,多数人都知道控制好情绪的重要,但是多数人也没有因为情绪问题、而受过太大的伤害。或者体验到调整情绪带来的切实好处。平时在家里随意发脾气,家人之间最多是矛盾多一些、也没有让自己伤筋动骨;偶尔,哪天自己做好了,也没有及时收到家人的反馈和表扬。所以,也就随意为之了。然而,当真正危害到利益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就如同夫妻吵架,很多夫妻因为不控制情绪,而恶语相向,让其改变的时候,其理由也是自己做不到。等到面临离婚,平时做不到的也开始去做了,因为“趋利避害”。 人的行动不是由“知道”驱动的,而是由欲望驱动。别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这也只是道理。而道理是限于理性层面,只有自己真正领会道理背后可能带来的情绪体验或者切实利益,对此产生了欲望,才是“你想做的”。而很多人就是处于“别人说这么做有好处”的状态中,他自己并没有真正“想这么做”。所以,在听完一个道理完全没有实践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结论说“臣妾做不到”。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是“利害体验不足”。 2、因为别人去做某事,这种事儿成功的概率很小。 就好像减肥这件事!但是很多减肥的人失败,不是缺乏毅力,而是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多胖。我们听到的胖,都是别人觉得我胖了,所以我就觉得,我要减肥。 再比如你自己很闲,但是看到别人都很忙,于是心里就想着!我不能被人落下,我也得找点事儿干,要不报个培训班吧!要不学个PPT吧!要不去干个啥吧! 这个行为特别像小学的时候,看到隔壁家的好学生每天学习到11点,自己哪怕是打瞌睡,困得头都抬不起来,也要让台灯比他多亮半个小时才去睡,仿佛这样就战胜了他一样。 就好像去听一个讲座,看周围的人都在奋笔疾书记录,自己却一脸懵逼不知道写啥,于是这时候只好把旁边的资料照着抄一下,因为大家都在写,我也总要写点什么吧? 因为大家都去做了,所以我也要做点什么。抱着这样的目的出发,你不太容易会获得成绩。 四、想清楚“我想做的,我适合做的,我应该做的”。 做事情最容易分的是三个层面:我最想做的,我最适合做的,我最应该做的。 1、我想做的:是内心一直渴望想做,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迟迟没开始的。 这样的事情一旦真的行动起来,或许会有两种极端的结果: 一种是,你做的特别投入,你研究的特别深入,然后成果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比如读书这件事,有的人很容易上瘾和着迷,有段时间我特别迷恋时间管理的书,往往是读了一本之后,还会找到书里提到的书,作者的其他书,以及这类型评价最高的书,完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快感。 另外一种是,其实很多事你真去做了,才发现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原来你看到的只是表象,你一直潜意识里没开始行动,也许不过是意识到了你没天分,你吃不了这个苦,你压根、喜欢的其实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只是表面。 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喜欢广告,但是可能他只是喜欢看广告,而未必是喜欢策划广告,一遍一遍修改文案,甚至是去拍广告。所以抱着这种喜欢的想法进入广告公司,才发现怎么和自己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玻璃心彻底碎成了渣。 通常来说,我想做某事,是让你检视你自己热情的原点,也是验证你是否只是爱表面,而根本不是爱内容这件事。 所以,如果你还没找到你想做什么,别冒然开始,因为随随便便开始,也会随随便便的结束。 2、我适合做的:是基于你现在,已有的基础去做的提升,比如你已经有了一些画画基础,那要不要去报一个系统的学习班,让自己的爱好提高一个层次。 这部分更考验你的需求。就是:“你要不要,而不是别人给你的判断和建议”。因为很多的爱好延伸,专业的精进,短期之内是见不到成果的,但是如果你能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那你才会有继续的动力。 3、我应该做的:这种是特别理性客观的分析,我目前的短板是什么?我要不要补齐,这点和减肥类似,它需要你意识到这是你的问题,而且你有足够大的想法去改变。 换句话说,你已经意识到肥胖对你有影响,而且你的血压、血糖、血脂都到了一个临界点,你必须要减肥了,你也不希望自己年纪轻轻就得上糖尿病,有了这样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去开始。 五、哪些原因形成“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共有七个主要的形成原因。 1.、“懂”和“执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导致你的行动的,依靠的不仅仅只是理智层面的懂得和理解。 在常规意义上和大众的认知里,仿佛“懂得”了就一定等于能“做到”。 当我们试图另一个人有所改变的时候,几乎所有用上的方法都是——「劝说」。仿佛只要把对方说通了,把他说明白了,他就能够做出改变了。 对于「一部分」说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句话的人而言,他们说出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为了传达出:你看,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对我没有什么用,所以不要再试图令我改变了。 另一方面,因为人们通常将懂得与执行挂钩,这就会在「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况下引发一定程度的焦虑。 2、你懂的这个道理、可能带给你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有非常多的人焦虑和痛苦是出于一种:笼统的渴望:“变得更优秀”,“变得更好”之类的目的、或是由于对别人的羡慕而将一些道理与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但却始终达不成目标所导致。 还有一些人是由于幼年时期被父母、老师、其他长辈给予很多高标准的评价和要求,导致其形成了一种会过度追求完美和理想化的自我倾向。 比如,有许多出于考研阶段的人都非常的焦虑,一方面知道自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又总是会在该学习的时候不停地玩手机,刷微信刷微博浪费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内心也越来越着急,但行动却永远都跟不上。 于是他们就完全被焦虑和恐慌裹挟着,却从不能停下来想一想:我之所以考研其实会不会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我之所以考研是不是只是想有个好大学研究生的名义、给自己镀一层金?我之所以考研会不会、只是父母的安排,而并不是我想要的? 3、“懂”仅仅是止于“理解” 理解只是「理智性领悟」的开始,你还需要达到「情感性领悟」或称「有效性领悟」。尽管你在理智层面上「知道」了,但你的内心其实坚定相信的,还是之前的那种认知。 人类拥有理性,但问题在于,为我们做事情提供动力的并不是理性,而是情绪、情感、激情、憧憬等等,........这些「感性」层面的要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由分裂的两部分组成,理智与情感这两个部分时常会出现冲突。 比如非常多的人都在渴望着“成功”,这世上有非常多的励志书籍在鼓励人们去追求成功,也有不少方法论告诉你怎样达到成功。 但不管你理智层面上对成功有多么的渴望,不管你多么清楚达到成功的步骤,但如果你无法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事业,如果你不能在感性层面上对你所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那么你毫无疑问会陷入懈怠和拖延,最终什么都做不了。 4、我们的大脑,一刻不停地在盘算着「怎样将我的痛苦和付出最少化,怎样将我的享受和快乐最大化」,所以我们会本能的喜欢和倾向于呆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区之内。 而知道了一个新的道理,想要达成一个新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你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要经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可我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不想承受痛苦,只想一觉醒来之后自己自动就改变了,只想着在某一个未来自己忽然就不再拖延了,只会一味地幻想在年终自己的业绩,忽然就提升到公司第一了。 但我们只会“想”,只会用幻想去满足自己,缓解焦虑,而很难在行动的层面上付出任何有效的努力。 比如:“我知道我应该离开这个不爱我的男人,可我就是做不到。” 事实上并没有人拿着刀架在她的脖子上,告诉她你要是离开这个男人我就砍死你,所以“可我就是做不到”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逃避。 如果你继续问下去:“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那么她会回答你:“因为离开他真的太痛苦了!我觉得我承受不了!” 你告诉她:“你不离开这个人、你现在也是很痛苦。” 她会说:“我知道。但是两个选择都很痛苦,我该怎么办呢?” 是啊,她该怎么办呢? 有很多人和这位女士一样,他们希望的是,能够拥有一种不痛苦的就能达成改变的方法。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改变往往都是必然要伴随着痛苦和失去的,或者说,痛苦本身就是改变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一切都是要有成本的。 5、人类本能的短视。 事实上,一个月后,甚至一周后的自己、对我们而言都相当于是“别人”,我们并不会在乎一周后没完成任务,没完成计划的那个你会有多痛苦。 你想的是,只要「现在」的自己爽、能够轻松就足够了,反正一周后的痛苦、挨骂、自责又不是「现在」的自己来承受。 所以何必要努力呢?何必要承受痛苦呢? 努力了,改变了,痛苦的是「现在」的自己,而享受好处的却是「未来」的自己。 我们对于「未来的自己」,这个概念其实很模糊,从心理上就将「未来的自己」与「自己」分割开来,所以无法切实的体会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6、不理解推的导过程和必要的前提,不清楚选择、带给自己切身后果的道理。所以,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你知道拖延对你不好,你知道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你也知道多读书对你有好处。但是这些对你没有一丝一毫的用处。 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如果你自身的境界没达到这个层次,或是你自身的经历、还不足以令你彻底的理解:“拖延究竟为什么对你不好?拖延的原理和机制是怎样的?拖延究竟会给你造成怎样的影响?继续拖延的后果有多严重”?这些,是「拖延对你不好」背后的逻辑支撑。 多读书为什么有好处?读什么样的书?按照什么样的计划读?怎样通过阅读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怎样读书效率最高?这些,是「读书对你有好处」背后的逻辑支撑。 为什么很多人要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发出感慨:我现在,才算是真的懂了××道理? 因为在他的亲身经历中,他才体会到了一个道理背后的所有内涵和延伸,他才真正的「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很多时候语言的贫瘠和薄弱,不足以完整的表达出我们的经验和思想,因此就导致我们在试图学习和吸收别人的经验时、会有非常多的困难和阻碍。 当我们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只能够看到表象这浅薄的一层,所以你只知道拖延不好,就只会想着,怎么针对拖延去解决问题。 但你却没有意识到,你需要从你的行为模式、心智模式、思维习惯等这些方方面面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你需要找到你问题的根源,也许拖延只是一个表象。在背后真正的问题、会不会是你对于你所做事情其实是抗拒的,你内心是不是认为你现在的工作、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毫无意义呢?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你想逐渐能养成早起的习惯,但你只会一次又一次的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六点钟起来,给自己定四个闹钟,仅此而已。 你从没好好了解自身的睡眠习惯,你也不去学习和了解饮食、光照、运动这些对睡眠的影响,你不愿意给自己制定一个具备可执行性的、能令你一步步达到目标的计划,你只会试图一蹴而就,你只会、对着自己的坏性子硬干,起不到作用就泄气,并认为自己已经付出努力了。 但实际上你所做的都是无效的努力,只有针对问题作出明确且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具备可执行性的计划,这才叫真正的有效努力。 7、你所懂的“道理”和你自身的认知系统和思维习惯存在着冲突,不兼容。导致你在某些问题上,会处于矛盾与挣扎的状态,所以才无法做出行动。 例如:“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外界信息与自身的认知系统不兼容的情况。 人的认知系统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同部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系统,但同时我们的许多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由于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各自为政。 这就是为什么改变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事、且为什么改变总是要伴随着痛苦的原因。 因为每一次改变首先,都或多或少的要涉及到你整个认知系统的调整,另一方面你还要、与你多年形成的积习作斗争。 所以当我们试图把接收的新信息、新道理纳入和内化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中时,总要经受不小的困难。 但这还只是其一,重点在于,由于不兼容和冲突导致的矛盾和挣扎,令你始终无法做出决定和行动。 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不清楚该如何做出选择,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决定和选择都不存在对错、好坏的分别。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用来作区分,没有一个标准供我们参考,我们就无法拥有安全感的做出选择。我们害怕做出令自己后悔、对自己不好、会出现危险的选择,所以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标准,从而供我们作为准绳。 但问题又出现了,因为评判的标准太多,甚至几乎每一个人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所以你会感到无所适从,你也无法确定哪一个选择对你更好,所以你就停留在了长久的犹豫和迟疑之中。 六、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做到知行合一呢? 我试着总结了六个步骤: 1、首先要清除掉你自己的诸如:“懒惰、悲观、短视、依赖别人、极端”等这些对你阻碍最大的问题,或是与绝大多数道理、经验、都不兼容的你自身一些特质。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那么两到五个,对其影响最大的负面特质。这几个特质导致了你,许多事情都做不成。你会发现你人生中的许多时刻都是在被这几个负面特质所困扰。这几个负面特质经年累月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你的习惯,他们始终横亘在你的面前,成为你改变的、最大阻碍。 你所要做的,是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在你的生命中,对你影响和阻碍最大的几个负面特质是? 他们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你要如何有计划性的将他们改变? 2、主动进行大量的的学习与积累,扩大你的视野,加深你对事物的洞察力。 偏见和顽固的执念,往往是来自于无知,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和视野、能够让你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的深入和全面。 3、然后你需要将自己逐渐调整到一个易于接收新的知识和观念的状态,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心态。 4、 接着你需要逐渐地培养,让你的理智、做行动主导的习惯。 你要重新调整和摸索,你的理智与情感的交互方式,要能够让你的理智顺势而为,去驾驭你的情感和激情,令你的热情和感性为你所用,而不是不停地同你抗争。 5、制定具备可执行性的计划。 「具备可执行性」意味着你所制定的,计划的目的是——有效。 这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计划具备的执行条件很高,执行不下去,你会因为懒惰而过了两天就忘了,你会因为拖延而对这个计划产生抗拒,那么这个计划就是不合格的,因为它对你不具备可执行性。 一个计划有效的前提,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根据你自己的秉性与习惯来设计。你不能只针对你想改变的地方硬来。要记住,你始终都无法强迫得了你自己。 你必须能看得长远一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从最基本的,最微小的改变和练习、计划起。 6、持续的练习,令新的观念逐渐替代旧的观念,用新的行动逐渐替代旧的行动。 唯有持续的坚持与练习才能够带给你深入且扎实的改变,不仅是行动,包括认知习惯的改变,也需要你有意识的自我提醒与矫正、才能够逐渐被修正。 首先,人的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需要先完成第一步的基础,才能处理第二步的问题,在第一步没有完成之前,你对于第二步的理解和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并且,如果你没有完成第一步,你也不可能,将第二步完成。 这也就是说,前面的清除阻碍,大量学习,开放式心态等等,这些都是你能够持续练习的必要前提,在这些前提条件未被完成的情况下,你不可能理解怎样才能坚持持续的练习。 其次,本篇文章其实已经阐明这样一个观点:文章或者道理之类的,这些永远不可能对你产生真正的帮助。 即便某些文章或一些道理在你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帮到了你,那也只是因为你、在此之前做了恰到好处的积累。如果你现在的境界和心智水平不足以到达某些水平,那么无论多么好的文章,无论多么精辟的道理,都不会对你有太多思考的用处。 归根结底,怎样才是真正的能令你成长,能令你改变,能令你成熟的方法呢? 我想只有一样东西——经历。 唯有你自身的经历,才能够给予你最真实、最全面的感受和体会。唯有经历才能够令你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什么是生活。你会明白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经验,只不过是我们勉强对于复杂生活的,一个不准确的总结,没有任何的道理能够真切的反映出生活的真谛,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这篇是不是废话呢? 也是,也不是。 我将自身的经验分享出来,是为了倘若恰好、能有一些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或是恰好到了这个节点、需要指引的人看到后。能对这些人产生帮助,假如这篇文章只有100个人看到,只要其中,两三个人,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这也正是我花费一些精力,写下这篇文章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