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Yitwlvxjzzdcpw 2019-11-09

崇祯二年(公元1629 年)10月27日,后金大军突破长城防线。

11月1日,北京城戒严。同日,袁崇焕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军四千,展开营救行动。

11月4日,赵率教率领的四千人被后金全歼于遵化城外。同日,袁崇焕率军从关宁出发。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看到这些基本史料,有一个问题必须得注意:皇太极向蓟门一线调动军队是需要时间的。

换言之,虽然10月27日,后金大军才突破长城防线,可算上后金大军集结的时间,肯定要早于10月27日,没准在10月初,后金大军就开始集结了。

可袁崇焕直到后金大军突破长城防线之后,才开始派人救援北京。等到赵率教所部被全歼之后,袁崇焕才亲自出马,这反应是不是太慢了?

我们都知道“兵贵神速”,可袁崇焕不但没有在后金大军未集结之时发动突袭,更是在后金大军突破长城防线的七八天之后,才亲自率军救援,他到底在干什么?

在我看来:由于袁崇焕一味迷信自己的“城墙大炮”战术,把军队调教得只能打防守战,却丧失了机动性。关宁一带的城池都需要留兵把守,可动用的机动部队少之又少,所有袁崇焕一时间无所适从了。

大明把大部分资源都给了自己,对于这一点,袁崇焕心知肚明,所以他一再提醒大明中央政府:后金很可能会从蓟门一线绕过来。

这是袁崇焕有远见卓识吗?不是的。这是因为袁崇焕明白一点:如果后金大军从自己这边进军,自己又把握守住,因为自己有大量资源,又有守城无敌的“城墙大炮”战术。

但蓟门一线并没有这样的资源,当然也没办法玩“城墙大炮”战术,此时的蒙古又与后金联盟,他们完全可以从蓟门一线奇袭大明内部。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在当时有一种声音:后金这次只是小股部队突袭,自己只要派几千军队意思意思,后金抢够了自然会撤退。

可出乎意料的是:后金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十万大军倾巢而出!

赵率教虽然被后金大军全歼,但责任不在他,因为他手里只有四千军队,面对后金留在遵化的五六万大军,失败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在赵率教所部被全歼之后,袁崇焕如果还想继续救援,似乎只有两种选择:

一、堵截后金,逼他们在半路决战;

二、攻打辽沈,逼后金回防。

第一种选择肯定先否定,因为关宁一带需要留兵力防守,长期守城的部队野战能力又极差,与后金大军在半路决战,袁崇焕必败无疑。

第二种选择乍一看有点谱,可仔细分析下来也不太容易,因为袁崇焕连后金具体入关的时间都把握不准,肯定对辽沈的后金军事情况不了解,贸然出击难言胜算。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袁崇焕想了半天,还是决定先带着军队出发,走一步看一步。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袁崇焕的行军效率不错,11月4日从关宁一带出发,11月17日抵达北京城,当他抵达的时候,后金大军还没到呢。

原因很简单:袁崇焕此次南下只带了九千军队,可后金却有十万大军,所以速度慢了下来。

从11月4日至11月17日,袁崇焕并没有遭遇后金大军,否则就凭袁崇焕那九千人,死十次都不嫌多。

但总有人说:袁崇焕在勤王的过程中,一再击溃后金主力部队,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袁崇焕只不过是遇到一些后金的巡逻队,在小规模冲突中赶走了对方,除此之外,袁崇焕一直在急行军,并没有遭遇大股敌军。

还有一条佐证,就是袁崇焕的军队一直是九千人。这种近乎“零伤亡”的局面,也说明袁崇焕在路上没打什么仗。

以双方的兵力对比,袁崇焕尽量避免与后金大军正面接触,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兵力对比悬殊,这是一种自然合理的选择。

袁崇焕曾试图再和满清玩“城墙大炮”战术,所以他比后金大军更早到达蓟门一线,到达之后就躲在蓟州城内,等待后金来攻城。

可当袁崇焕看到后金大军直接绕过蓟州城之后,就知道“城墙大炮”战术玩不下去了,当然他也不敢拦截后金大军,因为这于事无补,还有可能把自己搭进去。

但总有人说:后金不敢打袁崇焕的主意,所以趁袁崇焕不注意,悄悄地绕过了蓟州城。等袁崇焕反应过来之后,后金大军已经走远了,这也是标准的胡说八道。

后金大军先头部队就有五六万,袁崇焕只带了九千人,他凭什么拦截后金?他要是这么有本事,又怎么会在宁锦之战的时候只顾防守而不敢出城呢?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正是由于袁崇焕一直避免和后金大军相遇,所以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援军和敌军先后抵达北京城下,后金大军晚了三天。

于是在当时就流传出一则谣言:袁崇焕是后金大军的带路党,袁崇焕早已与皇太极商量好了平分大明。

客观地说:虽然我认为袁崇焕有成为军阀的迹象,但袁崇焕绝不会傻到与后金媾和的。

原因也很简单:只有大明和后金保持均势,夹在他们中间的袁崇焕才能左右逢源。如果大明和后金的均势被破坏,袁崇焕就要被迫站队了,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11月20日,袁崇焕指挥了所谓的“广渠门大捷”,后世袁粉一片赞扬声。

实际上,广渠门之战的规模十分有限,无论是关宁军还是后金军都没死几个人。

这一点没有直接证据,但通过推理可得:如果在广渠门之战中,关宁军死伤了几百人或者上千人,谁还敢说他们通敌呢?

后来,祖大寿为自己临阵脱逃的行为辩解时,也说关宁军大老远来赴援,中央政府的人却说他们与后金有勾结,更有人从城上扔砖头打关宁军。

要是关宁军真的有所伤亡,谁还敢这么放肆?如果关宁军没有什么伤亡,谁敢相信他们打出了大捷?他们只是普通士兵,又不是奥特曼。

这段历史的记载其实非常有趣:袁崇焕率军前来救援的时候,有九千人;祖大寿率军撤退的时候,还是有九千人。这到底是救援还是旅游呢?不好说。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北京城补充兵力了吧?”

这种说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祖大寿率军撤退的时候,北京城还被后金围着呢,他怎么补充兵力?难道在路上随处补充?那关宁军和鬼子军有啥区别呢?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这种奇葩的事。

实际上,11月20日的战争,主要在德胜门进行,明军统帅是满桂,后金军统帅是皇太极。

这场战争进行的比较残酷,战后,崇祯皇帝让满桂在德胜门的瓮城内驻扎,主要就是因为满桂军队的伤亡较大。

后来,袁崇焕也提出,既然让满桂的军队进瓮城驻扎,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军队进城驻扎呢?

崇祯皇帝当时就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袁崇焕的军队并没有经过什么大战,更没有什么伤亡。

如果袁崇焕也经历过浴血奋战,崇祯皇帝没理由只让满桂休整,无视袁崇焕的要求。

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很多人说:大明打出了“广渠门大捷”、“德胜门大捷”和“广安门大捷”,所以皇太极迫不及待地撤军了。

可实际上,皇太极把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来发现仓促之间难以攻下,大明各地的精锐都在陆续赶来,这才决定撤军的。

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后金开始四处抢夺财物,准备撤退。

在这种背景下,崇祯皇帝看不下去了,勒令袁崇焕拿出一套方案来,狠狠地收拾皇太极一顿,可袁崇焕对此是一问三不知。

一百年前,北京城也曾被敌军包围过。当时,严嵩提出了一个战略,那就是大家把北京城守好,等敌人抢够了,自然会撤退。

现在,大明的整体战略其实也是如此。因为在面对后金大军的骚扰时,大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