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已巳之变,袁崇焕在干什么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5-05-30
明末已巳之变,袁崇焕在干什么
  
  泪痕春雨
  
  10月27日,满清突破长城防线。
  
  11月1日,京师戒严。同日,袁崇焕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军展开行动。
  
  11月4日赵率军率领的四千人,被满清全歼于遵化城外。同日,袁崇焕率人开始从关宁出发。
  
  看这样简单的基本事实。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且不说满清向蓟门一线调动军队,是需要时间的。换而言之,满清真正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比10月27日早多了。就是以10月27日算起,袁崇焕的反应也太慢了吧。因为,整整过去七八天,袁崇焕才开始真正行动起来。
  
  兵贵神速,在这个七八天时间里,袁崇焕一直在干什么呢?
  
  宁锦防线那种布局,已让关宁军队丧失了机动性。因为,关宁一系列城池,都需要留有重兵防守的。这样一来,可供袁崇焕机动的军队,本身就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机动兵力,让袁崇焕一时又无所适从,因为派的兵少了,显然不够满清打的;派的多了,相关城池的城防,怎么维持呢?
  
  所以,最初袁崇焕让赵率教派四千人出发。四千人面对敌人五六万大军,有多危险,这是不用多说的。所以,这四千人被满清全歼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所以,最初袁崇焕让赵率教派四千人出发。四千人面对敌人五六万大军,有多危险,这是不用多说的。所以,这四千人被满清全歼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当时袁崇焕有两种选择。
  
  一种就是趁机攻打辽沈,但是,袁崇焕并不清楚皇太极的具体军事行动,所以,他不知道辽沈还有多少人。更何况按袁崇焕从前所说的,满清有20万大军,10万出征,10万留守,以关宁的机动兵力,显然不能进攻辽沈。
  
  一种就是直接派兵堵截满清远征军。但是,宁锦防线的布局,意味着需要大批军队防守相关城池。在这种背景下,可供袁崇焕机动使用的兵力,显然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了,基于关宁军队的逻辑。敌人也不是从宁锦防线过来的,关他们什么事呢?更主要的,也许敌人只是小规模的入侵。所以,相关地区的边防军可以应付;自己派几千人过去,也可以应付。就算无力应付,敌人也可能就是在附近抢劫一番,就会率军离开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崇焕终于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劲。于是开始亲自率军救援;袁崇焕率军从山海关出发时,满清突破长城防线已七八天了。满清10月27日突破长城防线,袁崇焕11月4日率军出发。
  
  你也别说,袁崇焕的效率就是不一般。
  
  等他跑到北京城下时,满清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呢!所以,当地的军民一看,都感觉满清军队,好像是由袁崇焕带过来的。那一天11月17日。换而言之,距袁崇焕从山海关出发,已13天了。这13天中,袁崇焕试图阻止过满清前进吗?没有!
  
  对此,我们也能理解,袁崇焕率领了九千人,皇太极率领了五六万人。怎么个阻止法?想当年,关宁线驻扎十五万大军,袁崇焕都不敢与皇太极主力对决。现在,让袁崇焕率领九千人与皇太极正面打仗,那不是逼着袁崇焕率军自杀吗?
  
  但是,那些神话袁崇焕的人,显然无法理解袁崇焕在勤王过程中的这种表现,所以非得编一些,袁崇焕在勤王途中,曾与满清军队打仗的事实。其实,袁崇焕在整个过程中,都一直绕着满清军事主力走,这个谁也能理解,因为兵力悬殊,直奔敌军主力,那不是打仗,那是在找死。
  
  所以,所谓袁崇焕在勤王途中,曾与满清军队打过仗。也就是袁崇焕的军队,在某地与满清的小分队遭遇,双方经过小规模冲突后,就以满清小分队逃跑结束。
  
  我为什么说战斗的规模非常小呢?因为,这牵涉一个伤亡问题。因为袁崇焕的军队,就没有什么伤亡。不要说再大规模的战斗了,袁崇焕以九千人,与满清一两万军队打一场遭遇战,无论胜负,袁崇焕军队都会出现大面积伤亡的。问题是,在说到袁崇焕的军队时,一直都是九千人。这种零伤亡,或是近似零伤亡本身,就证明袁崇焕没有打过什么仗。
  
  以双方的兵力对比,袁崇焕尽量避免与满清军队正面接触,这非常好理解。因为,兵力对比悬殊,这是一种自然的、也是合理的选择。
  
  袁崇焕曾试图再和满清玩城墙大炮的战术。总而言之,他比满清军队更早到达了蓟州一线。到达之后就躲在蓟州城内,希望满清会攻蓟州城。总而言之,袁崇焕还想与满清玩城墙大炮战术;问题是,满清军队不来攻城,袁崇焕自然是啥办法也没有。
  
  于是,看到满清大军直接就绕过了蓟州城,袁崇焕自然不敢拦截,对此,这也好理解,因为兵力悬殊,真的去出城拦截,于事无补,还有可能自己军队全军覆灭的。
  
  但是,神话袁崇焕的人,却显然无法理解袁崇焕任由满清军队越过蓟州的选择。于是,他们就说,满清是偷偷绕过蓟州的。换而言之,如果袁崇焕知道满清军队想越过蓟州,肯定会阻止满清军队的。其实呢?这是标准的梦话。
  
  因为,袁崇焕只率领九千人,就算他看到五六万满清大军要从蓟州一线越过,袁崇焕又能怎样呢?真敢出去率军堵截?如果袁崇焕有这种神功,当年率领十五万大军在宁锦,早就把皇太极灭掉了,还能等到今天?
  
  袁崇焕在宁远、宁锦之战时,哪一次的兵力都是远远超过九千人,却都是让满清打得不敢出城。在蓟州城下,袁崇焕率九千人,就敢出城阻止满清越过蓟州一线,还有可能打退满清军队。这不是说梦话,又是说什么话?
  
  总的来说,袁崇焕一直都是避免与满清军队正面接触,一直都是绕着满清军队跑。这个,谁也能理解。因为,率领九千军队,面对敌人五六万大军,不绕着跑,还直接冲过去?
  
  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跑到了北京城下。
  
  在此时,皇帝肯定就有些感觉不舒服了。因为,你夸口五年平辽,现在,敌人竟然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叫什么事?
  
  袁崇焕17日到达北京城下。皇太极呢?大约是三天后,到达北京城下。所以,传说中的广渠门大捷,在20日由袁崇焕指挥。
  
  据说,在广渠门下,袁崇焕率领九千人,打退了皇太极十万大军的进攻。其实呢?这是标准的信口开河,且不说,皇太极也没有率领这样多的军队。更主要的是,袁崇焕率九千人,就能正面打败皇太极,那在宁锦之战时,他率领十五万大军,皇太极靠什么活着回辽东呢?更何况,如果袁崇焕有这种神功,他直接从宁锦率军出发,一鼓作气到辽沈,把满清军事主力全歼了多省事,何必跑到北京城与满清军事主力作战?
  
  而且,九千对十万,还要打败对方。双方的伤亡得多大?说得简单点,袁崇焕以这种兵力能取得胜利,得牺牲多少将士?保守点说,不死多一半,也死少一半吧!问题是,关宁军队真有这样大的伤亡,北京城附近的人,真会认为关宁军队是汉奸军队吗?显然是不会的。
  
  祖大寿为自己临阵脱逃的行为辩解时,也曾说,关宁军队大老远了来赴援,北京城附近的人,却都说他们与满清关系不清不白,更有人从城上扔砖头打关宁军队。
  
  从这层意义上,广渠门的战争规模是非常有限的。否则,且不说关宁军队打死了多少满清士兵,就是关宁军队牺牲达到数百人,也没有人敢说关宁军队与满清有通敌嫌疑。
  
  更主要的是,袁崇焕从山海关出发,就是率军九千;祖大寿率军撤走时,还是率军九千。除了看意淫的电视剧,谁也不会相信可能发生这种奇迹。因为,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歼绝对劣势的敌人,有可能实现这种近于零伤亡的事;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大败绝对优势的敌军,那是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怪事的。再说了,如果袁崇焕的军队真有这样强大的战斗力,九千人就能如何如之何。那他在关宁拥兵十五万,早就把皇太极打得逃出辽沈了。
  
  其实,20日的大战。主要是在德胜门进行的,而且明方的统帅是满桂,满清方面的统帅是皇太极。这场战争进行的比较残酷。战后,皇帝让满桂在德胜门的瓮城内驻扎,主要就是因为满桂军队的伤亡比较大。
  
  后来,袁崇焕也提出,既然让满桂的军队进瓮城驻扎,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军队进城驻扎呢?皇帝当时就拒绝了他的请求。主要原因,大约就是因为袁崇焕军队并没有经过什么了不起的战斗,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伤亡。
  
  如果袁崇焕的军队,伤亡超过一千;若是砍下几百满清士兵的首级。皇帝没有理由拒绝关宁军队进城休整,因为,面对这种伤亡,谁也不会怀疑关宁军队的忠诚度,更不会拒绝关宁军队,应该享受与满桂军队同样待遇的要求。
  
  满清的军队在20日后,开始离开北京城附近,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让明军打败。如果一切真如明帝国所说,明帝国不但打得广渠门大捷,还打了德胜门大捷,后来又打了广安门大捷。那满清军队怎么还敢长时间驻兵于北京城附近呢?因为,既然满清军队让明帝国军队打得一败再败,而明帝国的勤王军队,还不断向北京城附近集结。满清军队现在不逃跑,以后还能有机会?
  
  所以,满清在20日后,离开北京城附近。主要是因为,满清也知道,现在攻破北京城,实在有些不太切实际。如果一直围绕北京城作战,那就如同啃一块硬骨头;而且勤王的军队,都是各地的精锐,他们背靠城墙(构筑各种土木的工事),虽然无力攻打满清军队,但是,满清军队想打败他们,估计也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亡。而德胜门一战,满清虽然对明军构成重创,但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满清军队的损伤估计也不小。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一番简单、激烈的战斗后。满清开始四处掠地了。换而言之,避开北京坚城,肆意劫掠北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了。满清的这种行为,自然惹得民怨四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清军队在北京城附近,已肆虐了十多天。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希望袁崇焕给政府递交一份可行性报告,比如什么时候才能打退满清军队?比如,他正在进行怎样的规划?可以想象,袁崇焕肯定是一问三不知。
  
  所谓调动勤王大军围剿满清大军,这只是一种天才的想象。因为,两年前,魏忠贤曾给袁崇焕调集了15万大军于关宁地区,希望袁崇焕可以重创满清军队。但是,袁崇焕也不敢率军事主力出城打仗。现在,帝国政府是不是能给袁崇焕集中出更多的兵力呢?估计是不能的。
  
  因为,关宁为中心的地区有15万,现在调到北京城下的有多少呢?九千!其它重镇的军队总数远远少于关宁地区,调过来的军队,自然就更少了。这样凑来凑去,各地来的勤王军队,恐怕最多也就三五万。
  
  当然了,北京城内有很多军队。问题是,北京城的军队并不能大规模出动。因为,北京城大的去了,相关的城防就需要很多军队,如果大规模出城打仗,一仗让打溃了,北京城恐怕就会变成靖康之变时的开封城。
  
  在明军与满清军队野战,从来都是一战即溃的背景下,谁也不敢提议让北京城的军队大规模出城,与各路勤王大军联合,共同攻打满清军队。因为,这样打仗,随时可能让满清一战,就把明军的主力打溃的。如果出现这种结果,拟定这个方案的人,估计死也不足以赎罪了。关键是,相关方案肯定无法通过的。
  
  一百年前,北京城也曾让敌军包围过。当时,严蒿提出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那不是大家把北京城守好;敌人抢够了,自然会撤退的。
  
  现在,明帝国的整体战略,其实也是如此的。因为,面对满清大军在北京城附近肆虐,大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基于皇帝的角度,也许真的不在乎伤亡。如果说用二十万将士的生命,可以换取满清军事主力的大溃败。皇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愿意!
  
  因为,以明帝国的实力,牺牲二十万将士,还可以重来(从辽东开战后,明帝国累计损伤的将士,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
  
  但是,基于下面将士的想法,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让谁去牺牲,谁也会说出一大堆道理的。
  
  在己巳之变时,皇帝也许不存在关门打狗的想法。但是,皇帝肯定会希望给满清军队一定的杀伤;哪怕就是五比一的伤亡概率;换而言之,明帝国伤亡五万,换取满清一万的伤亡;当然了,如果能换取更大的胜利,那更好了。事实上,只要明帝国能给满清这样的杀伤,满清就绝不敢随便进入明帝国的腹地的。因为,以满清的综合国力,是经不起这种对冲的。
  
  也许有人会说了,以明帝国军队的状态,想用五万人换取满清军队一万的伤亡;这不是作梦吗?问题是,有人五年平辽的大话都敢说;而且许多人还相信能五年平辽。帝国用五万将士的伤亡、换取敌军一万人的伤亡,怎么就不现实呢?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也是现实的。因为,满清军队拿的不是三八大盖;只可惜赶鸭子上架,通常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基于帝国军队的想法,自然永远是,敌人抢够了,它自然会走的。不行?咱们给他筹上一大笔白银,主动给他送过去,他也会走的(说得好听点,这叫和议)。
  
  当然了,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皇帝让军队主动出战,将领也是千方百计的推脱;总而言之,现在时机不成熟。那什么时候时机成熟呢?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等下去,我估计下辈子,就会时机成熟了。可惜,皇帝不愿意等。谁处于皇帝的位置上,也不会愿意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