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100~500次。 清大肠 清补大肠 补大肠 真人版-清大肠 作用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可用于赤白痢疾,寒热泄泻,肝胆火旺证。孙重三先生临床多用推大肠配伍推脾经、推上七节骨治疗小儿腹泻,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再随症灵活加减应用。如虚寒泻加推三关,掐脊;湿热泻去推上七节骨加清天河水,退六腑,推箕门;伤食泻加运板门,运八卦;气虚加天门人虎口等效果较好。 配穴补大肠配补脾经、揉外劳官、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治疗脾虚泻。 清大肠配清脾经、揉小天心、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利小肠、清天河水.治疗水泻(湿热泻)。 清大肠配分阴阳、运内八卦、清四横纹、退六腑、清天河水,治疗痢疾、发热、里急后重。 清大肠配分阴阳、清肺经、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治疗疗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相关记载《小儿按摩经》:“掐大肠,倒推人虎口,止水泻痢疾肚膨胀用之。红痢补肾水,白痢多推三关。” 《幼科推拿秘书》:“侧推大肠到虎口……盖因赤白痢、水泻,皆属大肠之病,必推此,以止而补之,且退肝胆之火。推者必多用工夫。” 《幼科铁镜》:“大肠侧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