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文最忌讳的是望文生义,因为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已经出现很大的词意变化。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如果拿今天的语言来套用理解古文,就容易闹笑话。 比如说这句话:
朋友们认为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认为这是说一个烂桃花,用情不专的话,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韩愈在写“爱博而情不专”的时候,心中一定是五味杂陈,倍感屈辱。我把这句话前面几句话加上,各位可能就会品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和阁下认识好些年了,一开始的时候也曾承蒙您夸奖过几句。后来因为我贫贱交加,为了谋生四处奔走,没有条件经常见您。后来阁下地位越来越尊贵,在您门墙之下伺候的人自然越来越多。而地位越尊贵,与贫贱之人距离的就会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在您门墙之下等待与您结交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您也就会变得更加博爱而不专注。 你看,韩愈说这些话的语气,谦卑之中带着一份巴结,谦卑之中带着一份期盼,谦卑之中带着一份埋怨。 这段话出自韩愈的一份书信《与陈给事中》。这是文学史上很有名的一份书信,收录在《古文观止》里面,内容很有趣,此外还透着一份心酸。陈给事中的名字叫陈京,算起来跟韩愈很早就认识,老交情了,可是后来两个人在仕途上面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命运,韩愈被贬官,而陈京则一路飞黄腾达成为显贵。韩愈在这份信里面说,自己去年春天到陈京家里去的时候,陈京对他还很热情温和。可是后来因为要去东京接妻儿老小,和陈京见面很少。再一次见面的时候,陈京的态度已经变得非常的冷漠,坐了半天也没有说什么话。 韩愈说,自己感到很惶恐。然后,他说了下面这几句啊。我相信有社会经验的人看到下面这几句话,真的会流出泪来:太卑贱,太伤自尊了!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韩愈说,我现在想通了,也幡然悔悟:您对我冷淡,是生气我没有经常来看您;您对我少言寡语,正是用这种形式来表达您的心情。您对我生性愚钝的责怪,我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了! 你看,这是典型的自问自答自转弯,替别人的态度冷淡,找了一个借口,最后板子还要落在自己的身上。堂堂韩愈韩先生,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著名文学家,为什么要低三下四到这等地步呢? 对于这段话,清朝学者林云铭在《韩文起》里面有过这样的论述:
林云铭这番话不算夸张,韩愈在写这封低三下四的书信的时候,一定是怀着巨大的耻辱感书写的吧。可是人在落难的时候,是没有尊严可言的。 这个时候的韩愈,正是落难的时候。 韩愈的家庭比较复杂,也是多灾多难。 韩愈一共是兄弟三人,韩愈排行老三。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由大哥韩会抚养成人。大哥韩会没有子女,就把二弟家的二儿子韩老成过继到大哥家当儿子,韩老成在家族里面排行十二。后来韩愈有一篇著名散文《祭十二郎文》,就是祭奠这个侄子的。实际上韩愈和侄子韩老成两个人岁数只相差两岁,名义上是侄子,实际上关系跟兄弟俩差不多。韩愈到了大哥家里九年之后,大哥也去世,那时候韩愈只有十二岁。后来大嫂带着韩愈和侄子来到安徽宣城,其中艰辛不用多言。 韩愈虽然读书好,可是科举之路却相当艰难,到了贞元18年,35岁的时候才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一个八品的小官。贞元19年的时候,侄子韩老成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一大家子。韩愈又把这一家人接过来赡养。但是正所谓祸不单行,韩愈这一年担任监察御史,因为直言上书得罪权贵,被贬往山阳县当县令。而他的故人陈京则官运亨通升迁为给事中,正五品官员。 韩愈此时养家糊口都很困难,所以写信给故人陈京,希望这位大红人能够帮帮忙提携一二。可是上一次韩愈拜见陈京的时候,陈京的态度十分冷淡,韩愈内心惴惴不安,可是还是硬着头皮写了这封打秋风的自荐信。 说一句糙话,韩愈现在是热脸贴陈京的冷屁股。 那么这封后世大名鼎鼎的书信,有没有给韩愈的官途带来帮助呢?现在来看,不好说。因为第二年韩愈还是老老实实去当了县令。第三年陈京去世,韩愈也获赦免。 此后韩愈在宦海沉沉浮浮,最后一直做到了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副部长,正四品官员,比起当年的陈京还要风光一点。最重要的是,由于韩愈在文坛的地位日渐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愈在身前身后都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荣誉,到了宋代,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甚至获得了从祀孔庙的荣耀,这对于儒家文人来说,简直是无上的荣耀。 而当年那个冷漠对待他的官场红人陈京,早已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今天在看这韩愈这封卑躬屈膝的自荐信,各位做何感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