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古稀老人赵 2019-11-10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成名且才华出众,不仅获得文坛及官场上的前辈,如白居易、令狐楚等人的赏识,还在24岁时高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此外,他还有一位与之相亲相爱,白首不离的妻子,可算得上是一位人生的赢家了。

只可惜晚唐时期时局动荡不安,而李商隐又是一个除了学问之外一无所有的读书人,这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坎坷。在官场上受到排挤的李商隐为了生存,也为了能施展抱负,不得不奔波于大江南北,因而造成了夫妻聚少离多的现实状况。俗话说“离别多愁相思苦”,正因如此,李商隐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的诗篇,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思念。譬如那首《夜雨寄北》就是其中的翘楚。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篇李商隐在他乡谋生时所写的诗歌:《端居》。“端居”指的就是人们平常居住的地方,例如孟浩然的“端居耻圣明”。

这首诗的出现是因为一封家书。当滞留他乡,举目无亲的李商隐独自忍受孤单和寂寞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书信。妻子的关怀与问候,令本就愁绪满怀的诗人更加伤感,于是在萧瑟的秋夜,他把自己的思念全部付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七言绝句。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首句诗中的“远书”指的就是妻子写给诗人的书信。正因为见到来自家乡的问候,让本就沉浸在思念中的诗人益发难以自控。但现实根本不允许他返乡与家人团聚,于是“梦”成为了他宣泄感情唯一的出路。

“悠悠”两个字代表了诗人和妻子彼此间绵绵不绝的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曾说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应该就是他们夫妻共同的心声吧。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但不论是“远书”或是“归梦”都只不过是望梅止渴而已,真正的现状却是“只有空床敌素秋”。在凄寒的秋天里,从梦中惊醒的诗人只能在冰冷的床榻上忍受着无边的孤寂。

本句中的“空床”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现状。在“素秋”的夜晚,诗人通过无眠来突显出自己内心的凄凉和悲苦。而在这两样景物之间用一个“敌”字把它们联系起来,则显示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大胆和独具匠心。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写,还表达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即对此情此景的厌恶和仇视。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诗人在难以入睡的状态下,把视线由屋里转移到了屋外,那么他看到了什么?

阶下青苔与红树”。如果门庭若市的话,台阶上面怎么可能会长出青苔呢?诗人借“青苔”这个自然景物既表现出端居之处的冷清,又暗示了此次在外地谋生的不如意。而“红树”则是秋天的象征,代表了萧瑟与孤冷。

青苔不动,红树无语,在寒冷的秋夜里,这两种景物就代表了诗人和他的妻子,借此刻画出他们二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相思场面。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最后一句诗是对相思的总结,即“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里描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愁苦,而是夫妻二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彼此间的思念和牵挂。一个在雨中无助地望着远方,一个在月下默默地流淌着眼泪。这让我不觉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段话:

(宝玉、黛玉)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正是对天下所有相思者最真实的评价,当然单相思除外。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思念,月下雨中的场景,与红楼梦的桥段如出一辙

静阅闲话

纵观全诗,每一句中都描写了两种景物,让它们两两相对,生动而又形象地刻画了一对相望、相思却无法相见的小夫妻。

本诗先从远来的家书入手,引出分居两地,归梦难圆的现状。接着又通过对六种景物的描写,逐步表达出相思之情。

先是斗室之中的孤寂;然后向空间延伸,表现出遥望相思却无法团圆的无奈;最后是时间上的拓展,借助雨和月亮这两种永恒的景物来抒发绵绵不绝的思念。从而使整首诗充满了回环往复的美感。

参考资料《全唐诗》《红楼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