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萃|《如梦记》译本种种

 芸芸斋 2019-11-10

△ 《如梦记》

《如梦记》译本种种

文 | 陈子善

△ 周作人

1935年10月13日,周作人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儿时的回忆》,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我最初还是在日本书中见到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文。我喜欢俳谐寺一茶的文集《俺的春天》,曾经抄译过几节。维新以后有坂本文泉子的《如梦》一卷,用了子规派的写生文纪述儿时情景,共九章,明治四十二年(1909)印成单行本,现在却早绝板了。二十多年前在三田小店买来的红布面小本至今常放在案头,读了总觉得喜欢,可是还不敢动笔译述。

1940年11月5日,周作人又在天津《庸报》发表“药草堂语录”之一的《如梦记》,再次对他所喜欢的《如梦记》作了详细介绍,同时追忆早年留学日本时购读《如梦记》的情景,旧梦历历,不胜依依。

1943年9月,周作人在相隔三十多年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开译《如梦记》,并于次年6月译竣。他“想以理解的心,运笨拙的笔”,把这部曾与他有不少情分的《如梦记》“本来的趣味恰好的传达出来”。《译后附记》中强调这项工作是他“文学上的野心”之一,而他文学上的另一“野心”就是人们熟知的“把希腊神话的注释做成”,可见翻译《如梦记》对周作人来说是何等重要了。

《如梦记》译文从1943年12月起在北京《艺文杂志》第1卷第6期开始连载,至次年9月第2卷第9期载完。按周作人当时的设想,全书连载结束后再“出一小册单行本子”,1944年11月《艺文杂志》第2卷第11期已刊登了“周作人先生著《如梦记》现已编印”,即将由北京新民印书馆出版的广告,北京《逸文》1945年4月创刊号“文史鳞爪”栏也有“周作人近著散文集《如梦记》在印刷中,不日出版”的报导。但是,由于完全可以想见的原因,《如梦记》单行本最终未能问世。

△ 《石川啄木诗歌集》

光阴荏苒,十四年后的1959年4月1日至5月9日,《如梦记》译本又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署“知堂译”,译文前有周作人新撰的《译本序》。《星岛晚报》重刊的《如梦记》与《艺文杂志》所刊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删除了全部《译者附记》,这恐非周作人本意,而是晚报编者所为。周作人历来重视为自己的译文作注,据罗念生先生和文洁若先生回忆,五六十年代周作人参与翻译的古希腊悲剧和《石川啄木诗歌集》出版时,就因删去许多译注而引起老人的不快。周作人的《译者附记》往往也是一篇篇学识和情致揉而合之的小品,就《如梦记》而言,如果缺少了周作人那些释文,读者对日本明治时代的许多风俗典故以及隐藏于原文背后的旨趣不甚了了,也就难以从这部描写儿童生活的回忆文字中看出兴味来了。

△ 曹聚仁

《星岛晚报》重刊《如梦记》还有一个谜,那就是周作人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向《星岛晚报》投稿的。因为“星岛”报系在五六十年代的办报倾向对熟悉香港报刊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清二楚的,身居北京的周作人当时一直小心翼翼,不随便向海外投稿,何以这次会破例呢?陈思(曹聚仁)先生的一本书的传奇》(载1970年香港《大华》第1卷第4期)中有一段话值得注意:

知堂老人交给大公书局的几种译稿,除了《俄罗斯民问故事》已经出版,还有一种叫《银茶匙》(?)因为书店停了业,店中校对余扬声便拿去卖给S报,刊在该报副刊上。老人并不知情,也没拿到过稿费。我到北京时,把这情形说给老人听,老人叫我替他查明究竟。哪知我回到香港,余扬声也已病死了。

△ 日版《银茶匙》

《银茶匙》是日本大正时代作家中勘助描写儿童生活的一部小说,周作人对《银茶匙》虽然与《如梦记》“同样的喜欢”,但他未能把它译成中文。《银茶匙》译者是周作人长子周丰一,周作人在《<银茶匙>引言》(载1945年1月《艺文杂志》第3卷第1、2期合刊)中已有明确的交代。曹聚仁显然记错了,他在书名《银茶匙》后面加上问号,说明他自己也已意识到记忆可能有误,迄今为止又未发现周作人五十年代在香港报刊连载过别的翻译作品,因此,曹聚仁回忆中所说的被人卖给S报的这部译稿、应该就是在《星岛晚报》连载的《如梦记》。

根据上述推断,读者至少可以明白两点:

一、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如梦记》,周作人事先并不知道,事后也未见到。

二、周作人五十年代初曾把《如梦记》译文寄给香港大公书局,希望能在香港印行,他一直在努力设法出版《如梦记》单行本。

△ 周作人翻译的均已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经典

在周作人卷帙浩繁的译著里,除希腊文学之外,日本文学最占分量。周作人翻译日本文学文笔之优雅,之体贴入微,之最具个人情趣,在中国现代翻译家中不作第二人想,《如梦记》的译文就是又一个明证。然而,他翻译的日本古典文学经典,如《古事记》、《枕草子》、《平家物语》、《浮世澡堂》等,均已先后结集出版,唯独这部他特别看重的近代作品译成之后三十二年,老人谢世也已十九年,仍未能出版单行本,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鉴于此,文汇出版社征得周作人家属同意,把《如梦记》列为“阁楼文丛”之一种出版,使老人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这是令人欣幸的。《如梦记》单行本以《艺文杂志》连载本为底本,保留所有《译者附记》,个别刊误则参照《星岛晚报》连载本校正,《星岛晚报》载《译本序》也作为“附录”一并收入,从而使之成为一部较为完备可靠的译本,既可供周作人作品爱好者欣赏阅读,也可作为专家深入研究周作人的参考。

作者简介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致力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和教学。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后来在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研究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副会长、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