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夏商鸣条之战。 夏朝自少康复国之后,国力为之一振,出现了中兴局面。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政局的稳定,夏朝的君主们出现了懈怠之心,开始醉心歌舞,纵情声马,渐渐地,夏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就在这个时候,在中国的北方,一个名叫商的部族开始崛起。商人的先祖叫做契,系其母亲简狄吞玄鸟之卵所生。玄鸟也就是燕子,故而商人一直将燕子作为图腾。而在历史上,用鸟作图腾,是东夷人的一个特征,故而有专家认为商人属于东夷族。 商人开始发展,是在王亥时期,传说他通过商业贸易,使得商逐步强盛起来。到汤时,商部落已成为了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 ![]() (汤) 东边的商蒸蒸日上,西边的夏却暮气沉沉。自孔甲即位后,夏朝统治可谓日趋腐败,特别是桀当政后,更是内外交困,国将不国。 桀的暴虐,让汤看到了推翻夏王朝统治的可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开始收揽人心,壮大实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大打宣传战,他四处暴露夏桀的罪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感,又通过“网开三面”等故事,塑造自己“仁德”的形象。从结果来看,汤的策略是成功的,通过宣传,诸侯们都说“汤德至矣”,可见收效之宏。 另一方面,他还到处罗致贤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比如任命伊尹为师,任之国政,再比如重用仲虺、汝房等。这其中,尤以伊尹等汤帮助最大。他曾作为间谍深入夏朝首都,进行情报刺探和官员收买工作,成效显著。 而对于汤的举动,夏桀并没有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最终导致国势紊乱,众叛亲离。忠臣关龙逄死谏,最后闹了个身首分离。太史令终古、费伯昌也投靠了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汤灭夏的底气更足了。 ![]() 经过了多年的准备,汤决定“吊民伐罪”,和夏桀摊牌。他首先灭掉了夏王朝的几个盟国,比如葛国、顾国、昆吾国等。随后,从亳(今山东曹县)出发,沿黄河南岸西进,到了潼关之后,再渡河北上,攻击夏都安邑(今山西安邑)。 汤之所以这样用兵,可能是出于伊尹的策划。伊尹在夏都十几年,深知安邑的兵力布置情况,而西边,正是安邑最薄弱的环节。面对从西边突然冒出的商军,夏桀果然没有什么准备,只得在鸣条仓促迎战。 据《尚书》记载,汤在战前曾经作《汤誓》,列举了夏桀的罪过,鼓舞了商军的士气。战争开始后,商军将大军列为左、中、右三阵,成“鸟阵雁行”之势。汤自己处于中军,指挥军队各横列看齐,向夏军阵发起进攻。当日天降暴雨,可联军士气高昂,阵容整齐,奋勇作战,逼得夏军不断退缩,最终,夏军全面溃败,倒戈而走,商军乘胜追击,攻进了安邑。 至于夏桀,在商军即将拿下安邑的时候,就跑了。他率领一部分人马,东入于山,出太行东南涉黄河避走定陶。汤得知这个消息后,率兵向东追击。夏桀无奈之下,只得跑到南巢,他最终死在这里。夏桀的死亡,标志着统治中国近五百年之久的夏朝灭亡。 ![]() 鸣条之战,是华夏族与东夷族之间的重大战争。比较双方的实力,虽然夏朝比较腐败,但是它的力量还是要远胜商部落。汤之所以能够胜利,主要还是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进而得到了民心,以有道伐无道,安能不胜? 汤以武力推翻夏朝,打破了王朝永定的神话,因而史称“商汤革命”。决定这场革命胜负的鸣条之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次使用阵法的作战,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一场作战,对于后世战争地发展,军事理论地构筑,有着深远地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