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图看懂诸葛亮北伐之谜

 岁月龙歌 2019-11-10

自古对诸葛亮北伐褒贬不一,争议颇大,神话者有之,惋惜者有之,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五次北伐的记载,描写过于简略,平添了后人许多猜测,只有把当年诸葛亮北伐的地理、兵力配置、进军路线深度还原,才能让普通人看清楚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到底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在战略上布局谋划比较深、初期进展最顺利的是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很多人也说是接近成功的一次。我们结合地图一起看看是不是跟原来想象的一样。

一图看懂诸葛亮北伐之谜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第一次北伐战争开始的时候,诸葛亮对外扬言从斜谷道进军夺取眉县,摆明了要夺取眉县门户,然后挺进长安。事实上,诸葛亮亲自带大部队进攻西部祁山地区,让赵云这支偏师出斜谷道作为迷惑地方的军队。

结合地图可以看出,诸葛亮要讨伐曹魏,按照正常思路应该是从西往东打,因为长安在汉中的东方,但诸葛亮却率领主力进攻西边的祁山,打出了一记左勾拳,这看上去不是“东辕西辙”吗?

结合地图推敲我们才明白,诸葛亮的思路是要先夺取曹魏长安西北部的郡县和河西走廊,以后再考虑夺取长安的问题。诸葛亮率蜀军主力进攻祁山,就能一举切断曹魏西北诸郡跟长安本部的联系,折断曹魏的一臂。

所以第一次北伐,可以负责任地说,夺取长安基本不在诸葛亮的考虑之内。因为长安和关中的重要性谁都明白,夺取了关中,就相当于掐住了曹魏的咽喉,既能进攻曹魏统治的腹心地带,又能很好地守好关中,所以关中对曹魏来说甚至比荆州还重要,后来魏明帝亲自镇守长安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除非突然袭击,比如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打出要夺取长安的一记“右勾拳”。按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迂回战略,他是不可能夺取长安的。他的“左勾拳”的目的充其量只能夺取魏国西北部诸郡和羌氐地区。

而战局的初期进展也正如诸葛亮所预想的那样,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投降了诸葛亮。看上去只要蜀军在此站稳脚跟,剩下几个郡也指日可待。

一图看懂诸葛亮北伐之谜

第一次北伐及西北诸郡

魏国的应对

这是蜀国第一次北伐,曹魏对此没有预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三郡投降,“关中响震”,这对曹魏刺激很大。当时曹魏判断是诸葛亮要来进攻长安,于是魏明帝亲自西镇长安,派经验丰富的左将军张郃进攻街亭,大将军曹真则从斜谷对付赵云。

当然,曹魏只知道有两路蜀军,但并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在打西北各郡,他们以为就如外界扬言的那样,蜀军主力会从斜谷进军,所以打街亭的张郃部队是偏师,而进斜谷的曹真部队是主力。这种布置是正常的应对方式,正常人都会这么做。

诸葛亮得知曹军从斜谷进来,赶紧命令赵云和邓芝前去抵抗(“亮令云与邓芝往拒”),为什么不是防守要道,而是硬碰硬抵抗?这说明,蜀军的情报工作没到位,首先诸葛亮可能不知道曹真军是主力;其次如果让魏军从斜谷进来,将直接威胁诸葛亮的大本营汉中,这样诸葛亮主力将没有退路,所以必须让赵云挡住或消灭魏军。但问题是,蜀郡在斜谷的后方没有一个坚固的据点可以防守,所以只能期待赵云这支偏师能打赢曹真。

说的再清楚一点,按照正常的逻辑,赵云部队只要把魏军主力吸引过来,然后坚守一个据点或城堡,在斜谷把魏军挡住就行了,魏军缺乏粮食,自然会撤军。同时,诸葛亮如果想攻取长安,应该通过祁山道快速进军,迂回进攻长安。但赵云所在的斜谷道恰恰是缺少这么个稳固的据点,所以在敌方军队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诸葛亮让赵云硬扛魏军。

一图看懂诸葛亮北伐之谜

韩信、诸葛亮、魏延进攻关中战略线路比较

战局的进展

战局出乎诸葛亮的预料,来斜谷的曹真军是主力。由于赵云部队跟曹军实力差距悬殊,打了败仗是正常的,但赵云不愧是老将,及时收拾被打散的残军,依靠地形巧妙防守,还好堵住了曹真。此战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双方的军力推测,第一次北伐没有明确记载双方的军队数量,但从此后双方多次北伐的军力零星介绍来看(如曹爽曾率军7万征蜀),诸葛亮的蜀军至少10万,曹魏军队不超过7万。裴注介绍,失利后诸葛亮自己说,蜀军多于曹军,但作战失利,很不应该。

从赵云作为疑军来看,连偏师都算不上,估计数量不会超过1.5万,而曹真作为魏军主力,估计不会低于5万,所以赵云的失利是必然的,而曹真如果突破斜谷,有可能直取汉中。这样,即使马谡在街亭打赢张郃,蜀军也只能从祁山退军,但令诸葛亮大跌眼镜的是,马谡对阵张郃居然是惨败。

街亭之败在《三国志 张郃传》中讲得相对详细,当时马谡把几万军队屯在山上,但山上没有水源,张郃把蜀军的水源给切断了,人不喝水,三天就吃不消,张郃防守下山要道,以逸待劳,在这样的局面下,马谡军直接被困死了,结果当然是惨败。至于蜀军损失了多少部队,根据史料说,诸葛亮退军时收了雍凉地区千户居民回汉中,还是远不能补偿街亭的损失,说明蜀军在街亭损失精兵2万以上。

诸葛亮为何不营救马谡?

有人也许会问,诸葛亮在攻打祁山,不就在街亭的附近吗,为什么诸葛亮不去救援?这很容易分析出答案。

一是马谡的失利非常迅速,人不喝水两三天就顶不住了,诸葛亮军根本来不及去营救。

二是马谡的部队驻扎在山上,被张郃切断了信息传输通道,可能没有办法让诸葛亮知道情况危急。

三是诸葛亮给马谡的是主力部队的一部,又镇守在险要之处,即使不能打赢,也至少能够挡住曹军,完全没有想到失败如此迅速。

四是史书说马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也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原先的指示进行部署,把军营驻扎到山上是马谡自己的“杰作”。

所以,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了。

同时,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此时诸葛亮依然带有相当多的主力部队,离张郃也很近,此时用来对付张郃这支偏师肯定绰绰有余,但是诸葛亮在担心后路被断情况下,也可能因为不掌握张郃的具体兵力,而选择了求稳,快速撤退。

第一次北伐结果

曹真、张郃分别击败蜀郡的马谡、赵云部队,并很快收复投降蜀国的三郡(事在《三国志 曹真传、张郃传》),蜀军主力损失惨重,魏军损失很小。诸葛亮在担心后路被魏军切断的情况下,迅速退兵,同时收取西北郡县的人口上千户回到汉中,算是小小补偿。诸葛亮自贬三等,赵云降级,马谡斩首。

一图看懂诸葛亮北伐之谜

刘邦、韩信夺取关中战略

当年楚汉争霸时,刘邦是怎么进取关中的?

当时,在汉中的刘邦采用韩信的战略,主力走近路,一记“直拳”袭取陈仓,兵临章邯的老巢废丘;其他偏师绕道祁山道,如同一记“左勾拳”,夺取陇西郡、北地郡、上郡,然后对废丘、咸阳形成战略包围,用上海话来说“三个手指捏田螺”,整个关中尽在掌握。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成功袭取陈仓,掌握了进入关中的门户,雍王章邯只好派主力来争夺陈仓。如韩信所料,由于章邯当年投降项羽,手下的20万秦军被活埋,关中父老对其痛恨,其军队果然没士气,一战而败。关中只有章邯稍微有点战斗力,其他塞王、翟王,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当初项羽在关中封了三个王,可能也为了防止其独立,但客观上分散了力量,让刘邦轻易夺取关中。

虽然刘邦夺取汉中要容易的多,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似乎没可比性,但刘邦、韩信的进军比较直截了当,兵力部署也相对合理,尤其是成功袭取陈仓,是整个战争中的点睛之笔,非常出彩。

刘邦、韩信这一战略跟魏延的子午谷奇袭战略比较,相对来说要稳妥一些,路途要近很多。但魏延考虑到曹魏的军队通过潼关来救援关中,所以必须优先占领潼关,这想法也是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迂回较远,粮食供应可能会有问题,而且容易横生变数,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

但话说回来,魏延只要求带一万精兵迂回关中,这展示了他超人的胆略,可以说比后来邓艾通过阴平小道袭击成都还要大胆,诸葛亮借口太冒险,连一万的军队都不愿意分配给他,结果却让马谡保守地用兵而损失数万。而且赵云这样百战将帅也只是率领少量偏师,反倒是让没有经验的马谡作为主力前驱,这说明了诸葛亮用人的偏好是喜欢资历浅的年轻人,不信任老将。

点评: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略目的主要是夺取雍凉地区、河西走廊,并没有直接攻打长安的计划。但是马谡的部分主力和赵云的疑军分别被张郃、曹真的部队击败,导致夺取西北各郡计划受挫。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第三次北伐是收复被魏军占领的武都、阴平二郡,这两个郡本来就是蜀国的,其实不能称为“北伐”。第二、四次北伐都是“粮尽退军”,从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开始屯田来看,汉中的粮食不足以解决十万北伐军的日常消耗。所以蜀军第一次北伐最佳的战略应该是速战速决、奋力一搏。但诸葛亮一开始没有预见到,也可能不愿意冒险,对蜀军和魏军的战斗力也没底,所以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战略。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反倒是曹魏对以后蜀军北伐有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真仅用陈仓郝昭的千人防守,就挡住了诸葛亮的十万大军。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亮点更少,除了杀王双、张郃,基本上打成了相拒战、粮食消耗战。

孙武说:“兵者,诡道也。”《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国方面“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而打仗方面“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还是较为客观的。

文/蠡湖夜谭 欢迎朋友们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