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游南岳天柱峰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一】
一柱擎天 雄立天下。未及其地,先闻其名。

天柱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在朋友的指点下,从南岳古镇上仰望群峰,磨镜台上方有高峰扑入眼帘,其上又有两个峰顶,如双柱插天。因奇峰挺拔,形似一柱,有撑天立地之感,故名天柱峰。

查阅史志,唐末南岳道士李冲昭《南岳小录》云:天柱峰,其形似柱,因以为名。亦名括柱峰。下有魏夫人石坛。或云魏夫人在此处得道。

南宋道人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云:天柱峰,高四千八百余丈(今测海拔为1061米),是南岳五大主峰之一。其形如双柱,两头端耸百丈。

北宋《元丰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此其六也。山下有天柱寺,山西北有石室。吴太和年(929-935),有野人(野处山居修道之人,幽人野士也)李洞岩叟居之。自云:‘昔魏夫人植香白芷于此山,若人以菖蒲制而服之,可以寿同天地。但法无大小,诚信者得之。我往来于此五十余年,今一百一十七岁,不晚往青城。’未逾两月,夜望其居处,炎火腾空。凌晨,山下人往观之,了无所有。北有庵址、石穴,但见乱草、冷灰。时复有道人采药于绝顶,竟不知居处。昔西晋陈兴明,遇二神人传道于此峰顶”。

《太平广记》:“唐咸通间,中秋苦雨,赵知微领客登天柱峰玩月,月色如画。”

明嘉靖《衡州府志》:“天柱峰,一名双柱,又称括柱。”

清光绪《南岳志》:“两峰端耸,其形似柱。”故名。

可见,作为南岳72峰中的五大“常委”之一,天柱峰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


在世人眼里,天柱峰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历代文人骚客歌咏不绝。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天柱峰》诗曰: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风雷。
玉光白桔香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唐代诗人戴叔伦《题天柱峰图》诗:

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宋代大学者胡寅在《初冬快晴登上封与西岭二首》诗曰:

西岭回看天柱峰,却行山背蹴苍龙;
碓奇未有诗章写,深秀惟将顾盼供。

一代大学者朱熹《天柱峰》云:

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
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明郭正域《登天柱峰》诗:

千岩万壑费攀援,躡尽丹梯礼至尊;
似驾群龙庙绛阙,真看九豹守关门;
诸天此去高多少,北斗原来近可扪;
混沌乾坤惟一气,云车风马满中原。

清代僧人来复《天柱峰》云:

一柱天通镇火维,层标拔起势孤危;
翠摩日月犹三楚,影落沅湖带九疑;
罗汉时来乘白鹿,祝融尽下闪朱旗;
神灯夜夜朝金刹,知有高僧礼六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柱峰像一位看透了世间万事万物的长者,端坐于衡岳湘水间,以它亘古不变的缄默,给每一位前来朝拜它的人以启迪和加持。

在我心目中,天柱峰是神圣的,多想近距离去感知它,品读它。

【二】
11月3日上午,夜雨初霁,我邀约我的高中恩师南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伍云松及其夫人聂小梅女士一行,开启了当天的探寻之旅。

我们乘南岳传奇公司的环保车直抵名动天下的禅宗圣地磨镜台,一下车,就被南岳浓浓宗教氛围包裹,“禅宗七祖”怀让大师的“最胜轮塔”和当代书法家刘炳森的斗大“禅源”石刻夺目而入。我们来不及去探寻南岳“佛国仙都”的奥秘,直奔主题——天柱峰。

从磨镜台东行100米,公路右边立有“上藏经殿”指示牌,沿着崎岖的山间青石板路拾阶而上,感觉山势越来越陡峭,但每吸入一口空气都格外清新,沁人心脾,给人无限动能。感谢勤劳的南岳人民,在精心开辟的山路上全部铺上了青石板,尽管蜿蜒崎岖,但道路还比较好走。一路上松杉夹翠,曲径盘迂,鸟语蜂飞,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一会儿就来到了一个交叉路口,有一石亭曰:“三友亭”,我们会心一笑,莫非天柱峰知道我们三个要来?一环卫工人正清理枯枝败叶,热心的伍老师和他攀谈起来,得知他住山下金月村,今年60岁了。值得点赞的是他来搞卫生,是因为热爱这座千古名山,又能锻炼身体,还能义务为游客讲解,无关收入多寡。他告诉我们,此处左行向上就是和慧思大师有关的掷钵峰,风景优美,叮嘱我们切莫错过。

但我们心无旁骛,只想早点登上天柱峰顶。

沿路前行,两边的松杉给我们莫大的鼓励,不时张开双臂拥抱我们。还不忘摆出各种poss,有的伸出长长枝条,列队欢迎你;有的整齐挺拔如哨兵,真情保护你;有的如唐僧“西天取经”,调侃娱乐你;有的如“五女拜寿”,谆谆教诲你。韵味的是,随处可见“同根生”,一个树蔸生出两颗,三颗,甚至五颗参天大树来。难道这些百年老树通了“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令人感动的是,两块叠加在一起的巨石下面,有一颗从石头缝中长出来的柳杉,树干80厘米之上一分为二,形成一道铜墙铁壁,牢牢护住山体,即使周边的山体滑坡了,这里依然如初。不知是山体成就了这棵树,还是这颗参天大树成就了山体?伍老师说,应该是相互成就。


徜徉之间,两位背着大背包,着手杖的老者从我们身后经过,虽大汗淋漓但健步如飞,我赶忙打招呼,原来是衡阳“游天下”户外群的资深“驴友”,都有六十开外了,每逢周末,外出爬山,雷打不动。今天就是从南岳山下一路徒步来登天柱峰的。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似乎也给我们增添了不少力量。

不久,我们就到达“天柱石室”。石室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志书上说这里曾经有不少高道、高僧在此修炼过。眼前的石室建于中华民国25年(1936年),全是采用南岳山里的花岗岩石建成,坚固耐用。里面陈列有长条石凳,供游人休息、避雨。室外有石桌、石凳,松涛阵阵,山花烂漫,野趣横生。

平缓前进数百米,在三叉路口,一块“上天柱峰”指示牌,引导我们奋力攀登。感觉越接近山顶的坡度越大,最大的达60度。一路红的、黄的秋叶和已经没有了树叶的芡栗树表明,天柱峰的秋意正浓。但悬崖峭壁上的古松依然虬枝峥嵘,路旁的山菊花热情奔放,和勤劳的小蜜蜂一道,尽情享受秋日里和煦的阳光。

离天柱峰顶不远峰腰东北面的一块巨大的壁石上,镌刻“南天柱石”四个大字,每个字径大4.8米,系1936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亲笔所书。尽管字迹因年代久远,已经褪色,但其笔画依然遒劲鲜明,更增加了这座名山天柱的雄伟气概。资料显示,“南天柱石”为南岳最大的石刻,蔚然一道风景,站在10里开外,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四个摩岩石刻大字。

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天柱峰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

“石头欲坠云留住,古道争胜月到难”。从“南天柱石”石刻左行,修有石级游道,直通峰顶,南、北侧峭壁如削,峰顶险要处宽仅三尺,山风呼啸,游人至此需匍匐而行,好在备有铁链。这气势宏伟的悬崖叫“雁遇崖”,和“艳遇”谐音,取大雁对爱情忠贞不渝之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说的就是大雁,因为大雁是一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的禽类。

我们在“雁遇崖”上一路战战兢兢,攀爬“天柱峰云梯”,直到峰巅。

回望祝融、芙蓉、石廪、紫盖诸峰,历历在目。衡山主峰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展翅腾飞的朱鸟,祝融峰为鸟头,天柱峰为鸟的左翼,紫盖峰为鸟的右翼,石廪峰是鸟的尾巴。清魏源诗云:“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


诗成纵目江天外,风景依稀一画图。天柱峰顶有座两层六角石亭,原为20世纪50年代林业部门所建,用于观火警。原亭已废,早些年新建,名叫“相思亭”。登上石亭,天风浩荡,纵览四周风物,湘江如练,群峰起舞,寺庙道观星罗棋布,古镇新街如画,丘壑梯田成图,高速公路蜿蜒,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天柱峰山盟”,是南岳景区针对年轻群体打造的旅游项目,依托天柱峰新设了爱情天梯、红尘小道、情人谷、山盟森林等景点。“山盟”,取自“山盟海誓”,也可以说是一条爱情路线。每年“七夕”的时候,还会在藏经殿举办大型汉式集体婚礼。情侣们可以在藏经殿许下爱的承诺,将许愿带系在“连理枝”的枝头,登天柱峰望雁遇崖的凄壮,于相思亭立下爱的誓言。

从天柱峰路口沿着石阶而上,经天柱峰顶相思亭,再沿着陡峭的石梯环山而下,全长4000余米。道路不长,但景观不少,故事很多。

【三】

纵观古今,天柱峰一直熠熠生辉,至少见证了四个历史高光时刻:一是上古时期,先贤圣祖于此“衡立天下”;二是六朝时期,一代高僧慧思于此“开山立派”;三是唐朝时期,禅宗祖师们于此“五叶流芳”;四是民国时期,国共两党于此共商抗日大计,救民族危难于水火。

这里不得不说说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慧思。

慧思只认定长江以南的“南岳”,一生只为南岳正名!

南岳曾游离湖南衡山近700年!

据说,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行巡狩,因衡山路途遥远,登安徽霍山(天柱山),“号曰南岳”。从此,南岳离开湖南。衡山从那时起,不再是国家认定的“南岳”。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其他四岳没变,从此成为定制。从公元前106年到公元589年,这期间长达695年的历史,所称的南岳,都指的是安徽霍山。

西汉以后的“南岳”有两个:一个是朝廷的南岳,一个是民间的南岳,特别是“三国”之后。朝廷的南岳是指汉武帝、汉宣帝正式下旨确定的南岳,即安徽天柱山(霍山),直至隋代。隋代及隋代以后的南岳(衡山),当然是朝廷的南岳。

民间的南岳是指汉武帝到隋代其间的湖南衡山南岳,虽然朝廷把南岳搬到了安徽霍山,但广大的民众,包括道教、佛教、知识分子,仍然认为“南岳”是湖南的衡山。

虽然此时的“南岳”仍然是民间的南岳,但它是慧思大师心中的南岳。慧思大师作为第一个被称为“南岳”的一代高僧,让南岳自然而然地、潜然默化地由民间的南岳变成朝廷的南岳,其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慧思(515-577),慧思俗姓李,北魏南豫州武泽(今河南上蔡县)人。15岁出家,师从慧文,得其衣钵,天台宗尊慧文为二祖(龙树为初祖)。由于北方战乱,慧思率徒众从北方来到河南大苏山传法14年。陈光大二年(568)率徒众40余人径趋远离战火的衡山,成为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


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代宗师、天台宗的先驱、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慧思自陈光大二年(568)起居止南岳十年,讲经弘法,建寺传教,著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受菩萨戒仪》等六部十卷传世,奠定了佛教在南岳发展的深厚基础;其“定慧双开”的止观法门,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风,深深影响着南禅的发展走向。

南岳为慧思永放光辉的道场。唐代道宣撰的《慧思传》中记载:“然我佛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时冥空有声日: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是人道山也。”

他掷钵于天柱峰下,表示此生不再历他山,只在衡山弘法。慧思在南岳山上的祥光峰麓建小般若寺(今藏经殿),在山中的天柱峰下建大般若寺(今福严寺),在山脚下的南岳古镇建大善寺,广集徒众,弘法讲道,声名远播。

当时陈朝大都督吴明彻问慧思:“法华禅门,真德几何?”慧思答曰:“信重三千,业高四百。”他培养徒众因材施教,方法独特,时刻叮嘱他们“莫作佛法最后断种人”。


他的弟子如南岳天柱峰一样,敢于弘化一方,敢于担当如来家业。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遍布逶迤800里衡山七十二峰和大江南北。著名弟子有智顗、僧照、大善、静琬、慧成、慧超、智瓘、慧命、新罗玄光等。智顗弘法江浙,开创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他的新罗(今朝鲜)弟子玄光回国弘法,成为天台宗到朝鲜半岛的先驱。僧照、大善、慧成、慧诵、慧命、慧超、静琬、智瓘等弟子,均有成就,有的成为国师。

慧思初来南岳时,道家在衡山蔚为一统。九仙观道士欧阳正则恐佛家宏盛而玄学衰微,伪造证据向陈宣帝诬告慧思谋反。慧思由南岳去金陵辩诬,证实道士诬告,罪当杀头。慧思当即求情:“害人之命,非贫僧意,乞放还山。”他这一慈悲大度之举,朝野钦佩,为正确处理与衡山道教的关系,种下了慧因,他还用佛门的智慧正确处理本地岳神信仰的关系。这样一来,他奠定了衡山多教共荣,和谐相处的良好基础,为后来佛门禅宗、净土、律宗、唯识等宗派进入南岳留下了肥田沃土,南岳衡山得以成为“僧海”,成为“天下法院”“天下法源”、祖源。

慧思的恩德、威望以及独特魅力深深影响着民间和朝廷。他的门徒、文人及朝廷官员,都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他为“南岳”。为避战乱,陈朝皇帝把宠妃张丽华送到衡山拜慧思为师,在藏经殿祥光峰下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再说朝廷审判道士诬告谋反案时,赐铁券为证,勒石记其事,名曰“陈朝皇帝赐南岳思大禅师降伏道士铁券记,”施以特殊之礼,把“南岳”之名冠称呼之前,这充分说明皇上把慧思晚年所居之衡山定为南岳,证明慧思与陈朝关系非同一般。到了隋朝,在江浙当晋王的杨广与慧思高足智顗关系特别友好,也非常敬重慧思,一直称呼慧思为“南岳”。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下诏改衡山为南岳,并在衡山祝融峰建上封寺。这样,因慧思的恩德和影响使南岳自然回归衡山。


公元577年6月,慧思逝世于南岳大般若禅林,建墓塔于掷钵峰前,即今“三生塔”。

清雍正13年(1735年),赐封为“园慧妙胜禅师”,遣官致祭,人称其为“南岳尊者”。慧思大师还有“三生”在南岳修行之说,被世人称为“南岳大师”。

1500年后的今天,人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纪念慧思大师。2011年8月16日,由南岳佛教协会主办的“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南岳福严寺隆重举行;2015年11月8日至10日,中国南岳第三届千年佛教论坛——纪念慧思大师诞辰1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岳衡山隆重举行。

这是天柱峰的骄傲,更是南岳衡山的骄傲!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