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具 | 茶盏托起源考

 攒菁堂 2019-11-10
茶盏是古人日常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发展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并迅速地专用化了。而盏托则是用瓷、木或漆器等制成的托子,用来衬托茶盏,以防饮茶时烫手或溅湿。由于木、漆器等材质不易保存,因此现存可见的古代盏托,大都为陶瓷材质,也有少数琉璃、金属材质,且在出现次序上,盏托的出现,理应在盏出现之后。茶盏托起源于何时,造型存在哪些变化还需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茶盏托的最终出现,是受到了饮茶风气兴起的影响。
1

茶盏托源起

茶盏托起源于何时,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议,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说是魏晋南北朝。依据是1964年在湖南长沙砂子塘东晋墓出土了青瓷盏托。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亦收藏有东晋的带盏托的青瓷碗。
另一说是唐朝。传闻:“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熨指取子承之,……”。又贞元(785-804年)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碗,别为一家之,……”。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出现盏托,魏晋南北朝时的茶盏托已经发展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了。
南朝 青釉点褐彩茶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唐朝带盏托的茶碗已经备受青睐,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茶盏托的款式造型也已经达到形式多样了,所使用的材料也不一而足,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专用饮茶的器具。
《资暇集》中提到陶瓷、漆器以及用涂上桐油等干性油以增加强度和透水性的质地厚实的绢帛的盏托,即是指漆器盏托;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1958年在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了银制的茶碗和茶托。

 淡黄色琉璃茶托盏 法门寺地宫出土
宋代时期,除建窑外,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宋代不仅汉人习惯饮茶,而且其他民族也受影响,有文献记载契丹人至迟在五代时已有饮茶习惯,辽代张世古墓壁画中亦画有饮茶图,图中饮茶所用器具就有茶盏托。
茶盏为辽墓壁画中最常见且数量最多的茶具,其形制与宋同,为斗笠形,有大小之分,与盏托配套使用。明清之后的茶盏开始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

北宋 定窑白瓷台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宋 官窑青釉盏托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钧窑天蓝釉盏托 故宫博物院藏
宋 定窑白釉盏托 故宫博物院藏
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盏托起源于汉代,其主要考证如下:首先,以图为证,在东汉金乡朱鲔石室画像中,画有三种大小不同的盘案,盘案上面托着耳杯,这说明两点:其一是配单个耳杯的小托盘至少在汉代就出现,其二是托盘形制多样化。
其次,以文献为证:《周礼注疏》卷20《春官·司尊彝》说:“春祠夏礼,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秋尝冬,裸用彝黄彝,皆有舟。”东汉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
2
茶盏与茶托的造型演变
茶盏是饮茶的用具,它的基本器型为直口或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茶托造型多呈圆形,中间有作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茶盏托造型的总体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经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与茶文化发展同步。
唐代茶盏造型的总体特点是:以敞口,斜直腹壁、玉璧底足为常见器型,茶盏形制比茶托要大,而且多见莲瓣造型,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口沿卷曲作荷叶状。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茶盏的大致形态是: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而盏则呈莲瓣状,颇为精巧动人。莲瓣造型的普遍使用与唐时对佛教的信仰有很大的关联性。
《进茶图》 辽河北省宣化下八里辽墓群10号墓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为适应斗茶需要,盏托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的茶盏已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其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小浅圈足,斜弧腹;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茶托已发展成了茶盏固定的附件,其式样也更多样化,托圈增高,有敛口也有侈口,托口较大,而且许多托圈内中空透底,中间呈空心盏状。
从出土物中来看,茶盏的品种较多,除瓷盏托外还有银盏托、金茶托和漆茶托。如内蒙古临河高油房西夏窖藏出土有金茶托,江苏常州北环新村宋墓中出土有银、朱漆茶托。文献记载: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说杭州的茶店有“瓷盏、漆托供卖”。说明当时茶盏托已非常丰富。
宋 菱花形凤穿牡丹银盏托 湖南省博物馆藏
元明茶盏托在宋的基础上略有发展,茶盏造型多直口,瓷盏托胎体较为厚重,黑釉茶盏托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明代茶盏托在造型上追求个性化,如:此时的三足茶托造型别致,还有茶盏托托口微鼓制作成船形的,称“茶舟”、“茶船”。
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盏托装饰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还有装饰华丽的铜胎掐丝珐琅茶托。与前朝不同的是,明代后茶盏托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更是增添了一份喝茶的情趣。
清代茶盏大多为圆形,其基本造型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盏还制作有把手,制作材料多样化,除了瓷盏托外,还有仿前朝的漆盏托、铜胎掐丝珐琅盏托等,并且茶盏与茶托相比更缩小化。
元 莲花形玻璃托盏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道童进茶图》
元 山西省大同市冯道真墓室壁画
明 剔犀漆盏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
清代茶盏托沿用明代加盖方式形成三位一体的饮茶器具,并称之为盖碗茶。因为使用盖碗茶饮茶有三大好处:一是茶盏的造型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泡出茶汁;二是茶盏加盖,便于凝聚茶香,保温性更好,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而且起到保温的效果;三是使用茶托不烫手。由于以上优点盖碗茶一直沿用到现在,尤其是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由此可见,茶盏托的造型整体变化是由前期的盏大于托发展成清时的盏小于托,并且由单个的盏发展成盏、托、盖三位一体。这些变化组合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发展,也是为更好的适应不同时代人们饮茶习俗的变化而调整其造型设计的。
3
审美文化和饮茶习俗对茶盏托发展的影响
前面谈到茶盏托的造型因时代的变化而各异,那么就审美来说,也会因每个时代饮茶习俗和审美文化的不同而有区别,因茶盏托使用的材质和色泽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美感。
1、唐代尚青与青瓷茶盏托
唐代茶盏托崇尚青色,因为当时茶汤色多为淡色,用青瓷衬托,具有“半瓯青泛绿”的美感,其色泽自然明丽,以清雅为审美取向。唐时的越窑茶盏的兴起就是适应这种审美文化的需求。越窑茶盏一般腹较深,底小而有圈足,常饰有萱草纹或莲瓣纹,而茶托则做成莲花状,托座上或饰有莲蓬纹。

唐 越窑青釉带托盏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唐 越窑青瓷盏托 宁波博物馆藏
2、宋代斗茶与黑瓷茶盏托
宋代瓷盏非常讲究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釉的厚薄均匀。如定窑的鹧鸪斑黑釉盏、磁州窑的铁锈花黑釉盏,而建安的黑茶盏更是被时人看作是佳品。
崇尚黑釉盏的原因是:其一,宋代推崇斗茶,饮茶习惯由煎煮改为“点注”,“点注”后的茶汤色泽呈“白色”状,黑衬白便于看水痕,并区分茶质优劣,而唐时推崇的青色茶碗则无法做到这点。其二,黑釉茶盏胎体厚重,能有效保持茶汤的温度。其三,茶盏口大而底深,方便观察茶汤。因为以上这些特点正符合斗茶的审美需求而深得斗茶人士的钟爱,故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品。
总之,由于宋代追求闲雅幽静、温柔细腻、纤小单纯,微妙新巧的审美特点,因此,茶盏托的总体特点是造型精致高雅,釉色匀润富于变幻,体现了一种温润而高雅的文人气息。其形式美的多样性和制作工艺的精致化,也呈现出一种富丽的美学风格。
3、明代尚白与白瓷茶盏托
明代对茶盏的审美要求与宋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明代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就由尚黑改为尚白,因此,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定窑的白瓷盏。对此,明代的屠隆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
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盏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的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追求茶叶的色、香、味。这样,人们对茶盏托的色泽,并不给予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茶盏托造型的“雅趣”。
4、清代追求雅趣与彩瓷茶盏托
清代以后,茶盏托的材料不再是崇尚金银,而是以陶质瓷质为品味,尤其是彩绘瓷盏托制作精细优美。
原因是:其一,由于茶叶品种的增多,对茶具的选择要求更广,对茶盏托的色泽、质地、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都出了新的要求。
其二,使用陶瓷盏托泡茶有益于健康。如宜兴的紫砂陶茶盏,泡茶时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其汤色澄清,香味清醇,汤味纯正,隔夜不馊。
其三,清代人追求文趣与自然结合,诗情画意,闲适高雅,因此瓷茶盏装饰追求精细美妙。如景德镇的彩绘瓷茶盏,造型小巧,色彩丰富,画意生动并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这正符合文人雅士品茶赋诗的雅兴。因此,可以说清代茶盏托又将茶具艺术推向了新的高潮。
清 粉地胭脂彩团花带托杯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清道光 松石釉凸白花茶船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清康熙 米黄地五彩花鸟纹盏托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4
结论
在茶具的发展史上,茶盏托是茶文化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茶盏托伴随饮茶文化由煮茶时代向点茶时代过渡而发展演变,茶盏托的形制、材料、装饰等也经历着各朝的更迭变化,由实用为主走向以欣赏把玩为主。因此,透过茶盏托的发展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参考:《茶盏托考论》,《农业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