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成本与效益”思考“职业学校有竞赛”

 昵称815848 2019-11-10


1

“职业学校有竞赛”的历史背景

技能竞赛本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因子,类似于测验、考试、考查等,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的一种鼓励竞争的评价方式,就像体育竞赛,初衷是为了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发明的一种激励方法。
事实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中教育分流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职业高中并没有老师、学校把“技能大赛”得奖当成是一张“靓丽的名片”(技能竞赛只是作为专业常规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当然,学校、政府也没有对竞赛得奖的老师、学生重奖。
奇怪的是,当年师生、学校以平常心对待技能大赛,反而没有家长、学生认为读“职高”是一种“不足与外人道也”的选择,而是认为自己的子女不太合适读大学,将来也未必能找一份“坐办公室”的工作,自我诊断更适合学一门“手艺”或“技能”,选择中职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将来出了校门,容易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但自从当时提出“普通中学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后,中职技能竞赛立刻从“普通小丫”变成了“白天鹅” ,得奖的学校、老师、学生也因此“身价倍增”,当然,竞赛成本也随之看长。
以此为节点,从此中职部分学校、教师把“技能大赛”拿奖当成了职业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技能大赛得奖的级别、层次成了评价学生、教师、校长、学校的“权威”标准。
2

“普通中学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之间的辨证关系

我们知道普通高中有高考,是名符其实,因为每位选择读普通高中的学生,终结目标就是高考,尽管学生高考成绩有高低之分,但原因并不是学校把最多的资源投放在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或向某位教师身上倾斜产生的结果,更多的是由学生个人的努力、禀赋、家庭的投入、学习方法,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学校提供的优良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
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目的是读大学,由于进什么样的大学主要是由高考的分数决定,因此高考分数成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追求的终结目标(至于学生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高分是否就代表了高能,则鲜有人关心,这也是高考为人诟病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职业学校有竞赛或有大赛,准确地说是中职学校某部分教师和某部分学生有竞赛。因为不菲的成本和操作的难度、以及背后商家的经济效益决定了中职技能竞赛不大可能面向所有学生。
因此,所谓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只适用于某部分老师和某部分学生,且赛是否促进了“教”、促进了“改”,效益如何,则鲜有人研究和思考。
当年提出“中职学校有竞赛”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检验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就像学校每年举行的校运会,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样。当然,提出“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 同时也是为了把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技能提升提高到普通高考的高度。
“职业学校有竞赛”理应是为提升职业学校技能教学质量的手段或方法,但由于功利思想的驱使,技能竞赛逐渐演变为把追求大奖当成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这样一来,普通高中高考的“剧场效应”亦出现在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的舞台。可惜,两者终究差别不小:普通高中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全员参与”,为了提高1分(所谓1分压倒一万人),学生拚时间、拚精力,拚做题,家长拚时间、拚金钱,学校、教师拚提高分数的方法和技巧、拚猜题,最大的得益者是后面的培训机构。
而职业学校的的技能竞赛,只是少部分学生、教师、学校参与,大多数学生、学生家长、还有大多数老师、实力不强的职校并不热情,他们差不多就是旁观者或“观光者”,最多是啦啦队,自己学校得奖后点个赞。
而且为了拿大奖,部分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则主要是拚教师、拚设备、拚投入、拚激励,最大的受益者则是部分得奖的学校、老师和个别学生,当然,还有背后提供竞赛设备的厂商。
尽管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剧场效应”方面则惊人相似:显然都是“不知为何出发”并“忘记了回家的路”。尤其是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某些职业教育人,忘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记的初级技术、技能人才”。
3

“职业学校有竞赛”与专业建设之间的位置关系

随着参加技能大赛的成本越来越高,有些薄弱的职业技术学校感觉到如果投入不足,参加技能大赛只有做“炮灰”的份,于是选择退出。
比如某一线城市,近50间中职学校,某一项市技能大赛只有两间职校三个队参加,与普通高中的剧场热闹程度相比,显得异常冷清。
尽管参与竞赛的职校少,但并不影响竞赛的级别和层次,也不影响参赛学校的热情和投入,而且有些技能竞赛的项目与专业关联度并不高,更有甚者,有部分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无关(学校并无开设相关专业),亦即为竞赛而竞赛。
我们知道,虽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惊人,但由于底子薄、人口多,人均GDP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在技能竞赛投入上,比起发达国家,应该毫不逊色。
这就需要我们职教人思考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的成本与效益,厘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
2019年,国家第一次以文件的方式肯定职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中职学校尽管并不完全以就业为导向,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选择升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人怀疑,也不可能动摇。而夯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的地位,要靠专业建设。
毋庸置疑,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有建设的核心,专业强则学校强,专业特则学校特。而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所以,为什么中职教育的主管部门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一是意识到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首要位置,二是希望以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然而,由于中职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深受社会经济和产业影响,而“精品课程”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至少2年)又受各种因素影响,尤其是时效性较高,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抓手”,显然是力不从心,课程建设也难以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尽管课程建设才是中职学校的基石。
于是,投资未必少,但见效肯定快的“技能竞赛”借“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的东风取代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抓手,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问题是对于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其资源极为有限(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要高很多),况且,资源在某一方面投入过大,另一方面则必须“节衣缩食”,亦即“理性人”面临“权衡取舍”。
本应该大力抓常规教学,抓“做中学”环境设计,抓校企深度融合、深度对接,抓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抓“双师型”师资培训、抓专业带头人培养等,让学生、学生家长真正感受到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尽管以上列举的都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强、做大的核心因素,但由于缺少“亮点”,见效又慢,资源并不往这方面倾斜。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60%至7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读职业技术学校,而我们国家只有40%至35%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其中一个原因。
4

基于“成本与效益”思考“职业学校有竞赛”

在此,我们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技能教育的职教人,是否需要反思:我们对“普通中学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存在偏差?
我们把这两句话放在并列的位置,从语法的角度看,似乎并无不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这两句的内涵其实并非是并列关系。普通中学有高考,这个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高校选拔人才、输送人才、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可以参与的;而“职业学校有竞赛”则是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据《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生有3600余人获奖,占中职毕业生10000分之6.8,显然两者并不能同日而语。“职业学校有竞赛”的初衷应是为了企业培养、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这应该是当年提出这个口话的本意。
然而,处于低谷的职业学校,某些职教人则有意无意把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解读为普通高中的高考,比如我们的新闻报道常常称全国技能大赛是职业学校的高考。借社会上人们普遍热捧的“高考”,提升中职学校的地位,就像我们今天借升学提升自己职校的品牌一样。
问题是我们职教人热炒了这么多年的“职业学校有竞赛”,也实实在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优秀老师)、物力(购买了大量的竞赛设备)、财力(重奖),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也向竞赛得奖的老师倾斜,这一切不菲的成本投入,是否提高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培养的毕业生,被企业认同度有多高?入读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有多少不是由于分数线达不到普通高中入读职业技术学校?这些才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反思,需要投入成本去研究的。
今天,我们是否应为“中职学校有竞赛”降降温,沉静下来思考:我们为何出发?
——来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教人的点滴思考

来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教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