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吴门风土丛刊》

 苏迷 2019-11-10
《苏州日报》
2019-10-31 

  蒋晖

  《吴门风土丛刊》(王稼句点校,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近日刊行问世,所录文献中,相对流传较广的有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两种,其余蔡云《吴歈百绝》、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阜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八种,都是非常罕见的古籍珍本,自同治十一年原本刊刻后,一百多年来,大多不曾重印。2002年,苏州市文化局曾编过一本《姑苏竹枝词》,内收录有袁学澜《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虎阜杂事诗》七言三种,但印数不多。

  这次《吴门风土丛刊》所辑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另几种,之前更仅见于清代《适园丛稿》,实属罕见,都有各自独特的史料价值,文字机智清新,表现道咸时期苏州社会风情、饮食器用、节令民俗等方方面面,也为中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捷、可信的文本。

  蔡云《吴歈百绝》,我以为是《吴门风土丛刊》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全卷所咏吴中风土习俗,内容涉及农事蚕桑、节令游乐、赛神祭祀、饮食贸易等,并附有作者自注考证。“蒸上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吴中风情浓郁如蒸糕枣香,自不待言。但此书历来罕见,周作人《旧书回想记》曾记,早年他在东京旧书店买到顾禄的《清嘉录》,喜欢其中详尽记录的吴中风俗,觉得很有趣味,又发现其中多有引自蔡云《吴歈》,特意搜得蔡云《吴歈抄》二卷,是日本刊刻的一种巾箱本,从《清嘉录》转抄而来,共得七十四首,周作人当时“以为蔡氏之作尽于此矣”。其实不然。这次《吴门风土丛刊》将一百首“吴歈”全部整理出来,才称得上全璧。

  《吴歈百绝》所记一年岁时风土,按时间排列。“搜三邑之新闻,贮谣谚于诗瓢”,将嘉道时期苏州的风土人情、习俗见闻穿插其间,包含许多第一手史料,甚至有更早年代的资料,如该书石渠所跋云,“足以资吴下旧闻”。文字之外,有心人读后仔细推敲,从中不难发现有趣的线索——

  堆得菊山高复高,铜瓷瓶碗供周遭。酒边灯下花成厄,笑倒柴桑处士陶。

  这一首大概是《吴歈百绝》被后人引用最多的一首诗。对照《长物志》“花木”卷:

  吴中菊盛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

  《长物志》刊刻于万历后期,所记当时苏州富户的赏菊风俗,“高下次列”四字,其实已有“菊花山”之制、之实,但文震亨没有明确写出“菊花山”这一名称。蔡云的这首“吴歈”,不仅可追溯嘉道年代苏州一种奢豪的赏菊方式,更可为《长物志》当时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注解。

  “吴歈”就是吴歌。江南口头传唱的民间小曲,质朴优美,摇橹、捕鱼、种田、采菱,吴地人民朝夕辛苦劳作,兴之所至,乡野田间抒咏歌唱借以抒发情感;情歌小调男女情爱,最是发自肺腑,诚挚泼辣;山歌诙谐,调笑世态人生,凡家长里短的琐碎,拟人拟物,皆可咏唱而悠扬之。吴歌苏州无锡等江南各地都有,代代相传信口而来,自有一种妩媚。

  由此想起了《诗经》。《诗经》公认是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风雅颂”,“风”为第一,所谓“风”,就是民间采撷而来的歌谣。吴歈之风,还有越谣之风,不知为什么没能进入《诗经》,却各自代代传唱,也正好在民间保留下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吴歈”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歈越吟。”民间山歌野调,思春少妇传唱五更相思调,被认为是鄙俗俚语,一旦为士大夫加工改造,赋予文学形式,《子夜歌》《白苎曲》,深情款款,文雅含蓄。吴歈、吴歌常随时代更变再作新声,一路演绎,最后成就了苏州的昆腔水磨、评弹叮咚。万历时期文人娄坚,祖籍长洲,是归有光的弟子,是时人所誉“嘉定四先生”之一,诗文俱佳,他的一部诗文集名《吴歈小草》,怀乡恋土,自有深意。

  晚清文人创作的“吴歈”,相比传统格律诗词,最起码有民间的叙事角度,活泼自由,因“吴歈”之名,令创作者获得更大的空间自由,挥发才情。更重要的是,理论上“吴歈”都可以传唱,不限于书面文字,蔡云创作《吴歈百绝》时,或许已不再考虑度曲传唱的可能性,只是将这些七言绝句,笼统取定一个有地域特色的别名、总称,但其中的吴语方言问题,仍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万历四十四年(1616),周之标辑《吴歈萃雅》一书,将魏良辅曲律再次结集,其中收录南曲二百八十套。这是当时正在演唱的“吴歈”了,红遍大江南北。早期的昆曲借“吴歈”以名之,终归是追根溯源,标榜风雅。而彼时真正在民间的“吴歈”,也就是“吴歌”,自具风流姿态,或豪放,或诙谐,或轻快,情歌相思刻骨,不作扭捏儿女态,嘲讽世态炎凉,张口直抒胸臆,直接,爽利。冯梦龙编《桂枝儿》成书,居然不乏喝彩声,可见当年在民间,原汁原味的吴歌还是大受欢迎的。

  如果现在能请尚能讲“老苏州话”的人士,不必演唱,只用苏州方言朗读这些“吴歈”,而不是只从纸上阅读,得到的感受,于朗读者和听众,相信应有另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情况,在《竹枝词》传作中,也同样适用。

  《吴门风土丛刊》有袁学澜竹枝词二种,其实他的《虎阜杂事诗》等另几种诗集,也不妨当作“竹枝”看待。这种诗体,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来,与“吴歈”异曲同工,源流如一。唐代,刘禹锡大力倡导,到元代,杨维祯集百人唱和《西湖竹枝集》,盛况空前。明代南京秦淮曲院,竹枝词因文人参与流行一时,秦淮河上,水阁清音,文人唱和之风尤盛。

  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各地历代的竹枝词数量惊人。内容多围绕当地风土人情,以浅显上口,明白易懂为宗旨。像前面提到的文震亨,天启初年在南京创作了三十几首竹枝词,秦淮歌女们广为传唱,若细细体察其文字,如下面这首《秣陵竹枝词》,不仅描写南都世态惟妙惟肖,而且充满调侃意味:

  尚食宫监住直庐,退闲丞相府中居。貂珰一样中常侍,三日湖头打饭鱼。

  乡邦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历来不易。苏州人文荟萃,前人文化遗产丰富,仅明清两朝有待整理的各家著述,其数量之多,大概在全国都属罕见。像文震孟的日记,抗战前夕吴中文献盛会展览过,虽然北图曾经影印过,至今也没有点校本。还有太仓王世贞,不仅是我们苏州的文化大家,也是晚明全国性的领军人物,主持文坛几十年,影响巨大。他的一些史学、书画著作,近年浙江出版机构陆续有所整理。但最重要的一部《弇州四部稿》及“续稿”,总数多达两百多卷,宝珠在山,尚有待有识之士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