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株史纪,喝一碗人间烟火,品几杯人生起落

 叁生 2019-11-11

2009年,《普洱茶营销》出版,2019年《单株史纪》出版,十年,我写了5本书,公开出版了4本。

《普洱茶营销》算是一个炸弹,让茶行业有了一些思考。至今这本书仍然在讨论,其实它更大的价值是在十年前,而不是今天。

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与际遇有关,无法忘却当时之背景。

有读者问,既然有150多家盗版为什么我不再版,是不是我要赚暴利。其实到了今天,正版已经是1800一本,我手中一本也没有。之前留了几百本,随手都是送朋友,我之前也不是在这个行业,自己一堆事都顾不及。

至于为什么不再版,完全是考虑到书商在为文化赚钱,到处去收罗回来赚一点点利润,不容易。我自己去再版自己的东西,等于把别人的利润剥夺了。就像茶叶看见卖好了,就复刻自己,我觉得不是这回事。

接下来的几本书连续畅销,都是当年内再版,比如《珍藏版普洱茶营销》再版了三次都是当年,基本上销售也是当年就完成,就不牵涉到这些问题。

再一个,我不知道写书的人怎么看自己的作品,我是不敢看的。之前的认识也有很多片面之地,甚至有很多错误,原本想着去修改后再版,只不过,人生一直向前,我也一直忙不迭地往前赶,记得了今天,忘记了昨天。

 这本书为什么叫《单株史纪》,可能很多人有疑问,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要做单株茶。

这得先了解一点枯燥的东西。

云南种茶,总共经历了四代。

按照年份划分,可以如此来划分:


(第一代)1949年之前,原始形式的栽培管理时期。

(第二代)50年代初期—1963年为等高带状条栽时期。

(第三代))1964—1974年为等高开梯条栽时期。

(第四代)1975年以来为等高多行密植时期。

这四种种植形态具体就不介绍了,毕竟是专业性学术性的东西,未必跟市场有关。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种植密度越来越大的种植形式,从“单株-双株-多株”,从种植形式即可以推测当时产业的形势,是为了产量,而并非质量。

举个例子,第一代种植的时候,一亩是种植100株茶树,最多不会超过300株,而最后一代“等高多行密植茶园”平均是5000株。

我单独说一下第一代,也就是现在大家说的古茶园,《单株史纪》的名字即来源于此,古茶园的正式学名叫:“高蓬单株式茶园。”,即原始形式的栽培管理时期的茶园,种植方式是“棵对棵,顺山坡”,所以,大家看得到真正的古茶园,其实都是山势陡峭,坡度高达50到60度。

而有很多的所谓的“古茶园”,看地形平缓也可以判断不是,茶树也达不到百年以上,种植方式极其类似第一代古茶园,实际是第二代茶园,是建国初期种植的,也是单株种植,也就是一行种一颗,只不过,第二代茶园实行等高,把茶树顶部砍掉,发篷也大,可以不用上树,站立即可采摘,由于茶园类似古茶园,茶树也粗大,现在大家都当古茶园了,卖的自然也是古树茶的价格。这一类的茶园面积,实际上远远大于古茶园。

云南的第一代茶园也叫满天星茶园,是“茶林间作”,也就是种一排茶树,一定会间杂一颗、甚至一行其他树种,这就形成了天然的防护技术,所谓的“天敌灭天敌”。云南的茶树病虫害是362种,它的天敌是460种,这意味着古茶园是不需要打农药的,加上茶园的顶部(山顶)一定种植有遮阴树,这就形成了“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生态环境。

省外一个专家看过我之前的文章,表示很不屑,哪有茶园不需要打农药施化肥的,控制得好也可以种出好茶叶。我反问他,1945年之前全世界都没有农药,这之前的上千年的时间,茶树又是怎么活下来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喝茶“零农残零污染”才是天经地义的。

十年,首度 一套茶教材
体验发烧级喉韵的茶文化




 《单株史纪》做了一个茶书套装,六饼古树加一本书,取意为“七子”。

这次我首度做茶,应该说还是比较认真,六座古茶山是:古漫撒、革登、易武高山、蛮砖、南糯山拔玛、贺开山曼迈。

为什么选这六着古茶山,这可能与我理解的“普洱茶”有关。

我理解的普洱茶是需要后发酵的,不需要后发酵的,喜欢及时喝的,可以忽略我的认识,我的判断很简单,要做到现在就好喝的口感,工艺即可,道理很简单,如果拿到的原料就是顶级原料,谁愿意去做萎凋、做杀青延长、做渥黄工艺呢?目的不就是小树模仿大树吗?

当然,至于你后发酵到何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口味选择的问题。

当然,我认为现在好喝的茶未来也会好喝。只不过你得刨掉工艺造假这一段。

无论怎样,普洱茶还是需要后发酵的因子存在,如果内含的因子都少了,又何谈后发酵,又何谈厚,何谈滑,何谈回甘生津呢?

再一个,我不知道市场是怎么理解普洱茶的核心产区的,我的理解是普洱茶源自古六大茶山,这是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的,“普洱府”管理六大茶山,于普洱府集散,由此而名之。

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普洱茶核心资源产区在版纳,而这核心的核心应该是古六大茶山。

我的推断很简单,由古人习茶的方法而推断。

明清时代,石屏人周围都是大茶区,千辛万苦跑这么远去古六大茶山种茶,贩卖茶,一定有他的道理。

至今,易武人说的方言也是石屏话,而不是版纳话。

套装茶选用了古六大其中四个,勐海也有两个古茶山,原因在此。

有朋友让我吹捧一下茶,我不知道怎么吹捧,我做了一组图片来说明一下吧。

《单株史纪》,大家就联系是不是茶王级单株,其实单株无法做茶,只是玩家的一种玩法,我所知道的单株茶,其实都是指树龄比较大,树干比较粗,大家感觉这样的茶比较甜,如同老树的水果甜是一个道理。

这些茶,既不是野生茶,也不是上千年,原因是野生茶有毒,我们现在食用的都是栽培型茶树,无非上百年。

如果做生茶,一定是茶农采摘、茶农炒茶、茶农晒干,茶厂只是一个压饼、包绵纸的过程。

做纯料,也一定是“茶农匠心”,除非大小树拼配,除非几个寨子拼,这才是“民族匠心”。

既然拼了,何谈山头?何谈纯料?又何谈“匠心”?

有朋友问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原料,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漫撒茶,现在大家说的弯弓、茶王树、薄荷塘、天门山这些都是顶级原料产区。

大家说的漫撒估计是指“曼洒”,其实只是一个寨子,不产茶,产茶的地方都在山上,也就是这些小地名。

当时喝了其中一款茶,觉得不满意,换成了另一个茶,也是小地名,我觉得这种区别太细微,实在没有必要标个天价的小地名出来。

至于其他茶,都是一些特色茶,总体来说,都是我选茶的一些思路,甚至毛茶陈化、压制工艺也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古树茶什么味,山头味是什么味,足矣。

工艺介绍:

用纯料过静电。好处是无毛发、灰尘,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茶短秃,损耗十几公斤,损耗就是大几万,真真大几万啊。

毛茶压制之前,采用了180天静置陈化工艺,目的后期陈化更好,用几百万的茶叶,不以拼配为目的情况下,做静置陈化工艺的,估计也不多。


压制采用了,石磨+机械压制工艺,目的,为了保持水分及香味的持久。相对于传统的石磨饼要紧,相对于传统的机械饼要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