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ssyzwy 2019-11-11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几乎每个读过余真诗的人,都惊叹于她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她对日常意象独特的提取与运用。她取材的角度可以说并不新颖,甚至常来自阅读经验而非人生​感悟。但是因为具有独特的理解力和出色的外延能力,让她的诗往往能陈中见新,平​中见奇,而她对日常意象的重新挖掘,也增加了诗歌的空间与内涵。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当下,叙事诗俨然成为诗歌写作的主流。单纯的抒情诗好像不那么受欢迎了。诗歌的口语化让年轻的写作者不再重视意象,而更喜欢直抒胸臆的表达。诚然,在快餐文化泛滥的读图时代,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口味,隐喻、暗示、秘讽等可能提高阅读难度的表现手法基本已被抛弃,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好像已成为诗歌写作的不二法门。甚至有诗人套用那句名言:说:工业时代,抒情是可耻的。

当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上世纪风靡一时,一度影响众多诗人的抒情诗难道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大家都说海子是代表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个抒情诗人,但海子之后,诗人们好像还没有足够气魄消化掉机器大工业这个时代巨兽。因此,当拒绝抒情、抵制意象的写作成为潮流,新的诗歌体系一时无法建立,当代诗歌一度沉寂、暗弱了近三十年。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汉文化的残缺落后一样,单一地推崇某一写作方法肯定是不利于诗歌写作的正常发展。在表达那些永恒的主题:爱、命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固然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也要尽可能地想法吸收前人遗留的营养,要有勇气用惯常的手法表现新的认知。甚至可以说,在诗歌写作上,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没有陈旧的工具,只有不断开拓平中见奇的思维。抒情并不落伍,隐喻亦非难懂,或者,往小了说,即便进行叙事诗的写作,抒情与意象的合理使用,也可以让诗歌更有味道。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但相对于农业文明时代,而今的难处在于,工业时代的诗歌意象处于快速更新、不断改变的过程。可能一个全新的意象刚刚被人发现,很快就落伍,就被​更新的意象替代了。

比如,前几年,我刚接触互联网时,像盐、瓷、门框、青苔、年轮、缆绳、帆、地平线、锈、碑、霓虹、夜总会、网红等都让我耳目一新,但读得多了,也就觉得平平无奇了。(如果我们像年轻的写作者一样善于联想,由年轮想到眩晕,蝉蜕想到金缕衣,由亲吻想到用舌头敲门,那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可以说,目前的诗歌写作处于快速更新换代时期,一个写作者如果不善于总结、学习、开拓、创新,他的文字很快就陈旧、落伍、呆板、无趣;而谁能把握时代的命脉,挖掘出新的诗歌意象,谁就能脱颖而出。​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余真:挖掘新时代的诗歌意象

余真

余真,原名苏惠。1998年生于重庆江津。诗歌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星星》《草堂》《花城》《长江文艺》等,偶有获奖。参加34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小叶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