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为什么73 2019-11-11

   本  期  导  读    

困难和无聊都只是生活的片段,仔细一想,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诗里的旧时光-大林寺桃花 来自正安聚友会 00:00 11:16

▲点击收听音频,以下内容为文字版

彼时,已是人间的四月,山下的动人春色已经荡然无存。没想到,在这隐于深山的大林寺中,竟然还有刚刚盛开的桃花美景。春日的美好就像调皮的孩子,东躲西藏。没想到,原来是跑到了这里,和诗人不期而遇。

人间四月芳菲尽。这个四月应当是农历的四月。按照正常的季节变化,桃花在农历四月份就开始逐渐凋落了,而山寺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遇到此景,诗人怎能按捺住创作的激情?那么桃花正常的开花季节是什么时候呢?这个时间正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时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第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惊,指的就是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

在霜降的时候,很多动物藏于土中,不饮不食,开始冬眠,这就叫做「蛰」,蛰伏这个词,就是从这里而来。到了惊蛰,天气开始回暖,蛰居的动物也都渐渐苏醒起来,这就叫做「惊」。惊蛰时,渐渐就会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就要进入春耕农忙的季节了。

在我国农历中,惊蛰又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花开始盛开,刚从沉闷萧索的冬日里熬过来的人们,自然会是被这红红的桃花给勾起春的希望来。

二候,仓庚,也就是黄鹂鸟,开始唱歌,好像发生了什么喜事。

三候,冬天里看惯了的鹰,纷纷去繁育而不见了踪影。原本蛰伏的鸠鸟也就是布谷鸟,多了起来。

春天,万物萌动,一片欣欣向荣的时节,人们的心情也是随着春风渐暖而逐渐开朗,而桃花呢,又是开的比较早,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桃花开的比较艳丽,更容易让人们一扫冬天里的沉闷,走向春暖花开。

在中国民间,桃树、桃花不仅代表着春暖花开,它还代表着吉祥,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而春联就来源于桃符。

根据《山海经》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东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住着两位神将,一 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覆盖三千里之广 !

树梢在桃上,蹲着一只金鸡。每当清晨打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妖怪,必须经过桃树赶回巢穴。于是玉帝就派这两位神将在桃树下把守,如果妖怪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和「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后来,天下的妖怪都害怕遇到「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趋利避邪。再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公元964年的除夕,喜欢标新立异的后蜀国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居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由此开始,不仅用桃符来替代「神荼」和「郁垒」,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人们普遍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充分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后来,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了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美好心愿的春联。

大林寺是庐山的一座寺院。白居易的这首《大林寺桃花》名诗传千古,而大林寺今天已难寻觅。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已从左拾遗的官职,被贬成了江州司马。这样的背景使《大林寺桃花》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最后,给小朋友们留一个作业吧:去背诵一下《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欢迎收听《唐诗里的旧时光》

一起回到诗意的世界……

长按扫码,乐享早鸟价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到底,一个人气质、思维的养成,还要依赖于诗书经典的滋养。诗书是《诗经》《尚书》,也是诗和书法。历史上的书法名家之所以修成正果,是由于其对历代经典法帖的临习贯穿终生。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们为国学、书法爱好者制作了一起书法名帖欣赏节目,从不同的角度解析100个书法经典作品,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传承始末,发现曾经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

穿越千年的脚步,致敬永恒的经典

欢迎收听正安文化《百帖百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