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凭什么成为金庸武学根基?

 淋浴阳光书屋ch 2019-11-11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最出名的14部作品串联而成的一句诗。金庸笔下的武侠江湖里,不仅有腥风血雨的斗争和肝胆相照的兄弟义气,更有琴棋书画、诗词典章的美感,以及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的诡谲,令人为之神往。

金庸本人涉猎极广,尤其在易学、阴阳五行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经写过一篇论述易经的文章,名为《易经阴阳与术数》,收于《神雕侠侣》一书的附录中。

我们把《易经》以及其中的《易传》当作是一种人生哲学以及宇宙观来阅读,可以见到很多深刻而有益的思想。《易传》由于吸收了大量老庄以及田齐稷下的道家思想,表达了富于哲理的对人生、人事、事物发展的思想,很值得作为我们思考的依据。——《易经阴阳与术数》

金庸认为,《易经》的本质是一种思辨的哲学思想,习读《易经》非常有必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认识自我。

受《易经》哲学思想的启发,金庸衍生出了独特的武学理念和功夫门派。比如萧峰称霸江湖的降龙十八掌,这一功夫的招式名称,如“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神龙摆尾”等,均源自《周易》。

亢龙有悔,在易经中就是说,一个人太要强,太出众,天地必妒忌之,则为亢龙,上不能翱翔云霄,下不能潜伏水底。必为‘有悔’。你个性太强,必成绝代之英雄,但怕有‘有悔’的一天。——《天龙八部》

作为中华第一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源头,也是最早的中华文明典籍,是诸子百家的源起。在中华民族演变的数千年中,《易经》以及易学思想始终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发展,甚至内化为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科学的根基。

01 《易经》身世之谜

《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说到《易经》,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周易》,实际上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从《周礼》的记载来看,《易经》其实涵盖三大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夏朝易书《连山》,其二为商朝易书《归藏》,其三才是周朝易书《周易》。

之所以将三易合并统称《易经》,很可能是因为这三者本质上都是基于六十四卦卦爻结构以及其变换,来论述事物动态发展的规律。

可惜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演进,《连山》《归藏》两易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散佚失传了,如今只有在古书典籍的记载中,才能找到关于这两易的部分内容。相比之下,《周易》保存较好,后人便以《易》来代称《周易》。久而久之,人们就不自觉地将《易经》和《周易》等同了。

《周易》因其内容宏大,富含哲理,吸引了无数先贤品读,其中就包括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早年极其反对神灵鬼神之事,曾有“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等言论,但到了晚年,孔子却“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平时走路、坐卧都在看《周易》,甚至还多次在课堂上分享《周易》心得,教导学生多读易。

后人将孔子分享的《周易》心得注解辑缀成文,整理成《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共计十篇文章,被后世尊为“十翼”,即“十篇解读、评释文章”之意。

由于孔子晚年极力推崇研读《易》,《周易》的地位大大提高,战国时期便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六经”,成为儒家弟子必读书目。

汉代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推行,儒家典籍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孔子“十翼”因其注疏、释解《周易》的作用,又称为《易传》,被纳入《易经》之中。

至此,后世所见的《易经》便诞生了,它涵盖了“经”(《周易》)、“传”(《易传》)两大部分。

虽然《易传》为后人根据孔子注解整理所得,但不可否认的是,历经数百年的演化梳理,《易传》中的许多观点已经很难考证是否出自孔子本人,亦或是后人牵强附会、自由发挥之言论。想要获得《易经》真谛,必须回到《周易》本身。

02《易经》内容之谜

《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至今仍无定论。有人觉得这是一本占卜算命的书籍,教人怎么窥测命理;有人觉得这是一本蕴藏深刻人生哲理的书籍,教人怎么为人处事;有人觉得这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载述了夏商周朝代更迭的史实……其实,只要认真研读《易经》,不就知道了吗?

在甲骨文中,“易”的字形由两部分组成,表示将一种液体从一个容器中倒到另一个容器里,引申为转移、改变、更替的意思。而贯穿《易经》始终的,正是这个“易”字,即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循序渐进,万物更迭

从宇宙诞生之初,到人类出现、繁衍生息,再到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这世间万物无一不遵从着冥冥之中既定的规律。

这个神秘的规律就是变化。变化是恒常的,宇宙万物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虽然万物都在变化,但变化依然有规律可循。

以渐卦六爻为例,六条爻辞联系起来,就是一首讲述鸿雁从登河滩到靠近山石、树木,最终落在大陆上死去这一过程的“散文诗”。它象征着人从生到死、万物由盛转衰整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规律二:物极必反,穷则生变

正因为事物发展必然遵守生灭盛衰的规律,所以事物发展必定有其顶点,达到某个巅峰时期后,必然走下坡路。

《红楼梦》中写道:“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

曹雪芹认为,不管是人生、家族荣耀,亦或是朝代更迭,都是周而复始的。这种思想其实正应和了《易经》的思辨哲学,当情况坏到极致、人生走到最低谷的时候,必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事态不断向坏的方向发展,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扭转其发展趋势呢?《未济卦》给出了答案,事物的发展并不会穷尽,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趋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进行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规律三:合乎时宜,顺天应时

中国人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管做什么重大的事情,都要看看符不符合天意。追根究底,这一思想的起源就是《易经》。

《乾·初九》中写道:“潜龙勿用”,所谓潜龙,意思是龙深藏不露,而“勿用”是指不发挥原有的威力,常用来比喻君子时运不济,难有作为。想要有所施展,必须学会蛰伏,等待时机到来,才能真正实现“飞龙在天”,一展抱负。

除却这三条规律外,《易经》中还阐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崇尚和谐,阴阳互补”、“破旧立新,适时变革”、“主张德治,仁政”、“诚信为本,无往不利”等诸多哲学思想及规律。

《经典之门·哲学宗教篇》中收录的《神奇的易经》一文认为,《易经》是一本以百科全书为“体”,而以古筮为“用”的性质奇特的典籍。诚然,《易经》确实是以“吉、凶、悔、利”等卜筮术语,来阐释天文、地理、人文、政治、科学等领域的现象和规律,由此看来,这一定义着实精妙。

03《易经》价值之谜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衍生出无数对后世影响深刻的著作典籍。《易经》含盖万有,包罗万象,汇集了远古时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之源。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计其数的人致力于破解《易经》之谜。在不同的人眼中,《易经》所给予他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丰富内涵。

孔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存〕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則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則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要》

徒弟子贡曾经问至圣先师孔子,为什么要看《易经》这种写怪力乱神的书?孔子却说,虽然我和那些史官一样都在读《易经》,但是我们的关注点却不一样。我学习的是《易经》中蕴藏的道理和高尚的品行,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只顾着用《易经》来占卜、预测。

作为中华第一经,如果仅仅将《易经》的价值局限于占卜、预测,未免太舍本逐末了。《易经》的价值更多在于对自我、对时间、对世间万物的解读,每每温习翻阅,都能从中找到许多于人生有益的启迪。《易经》这本古老经典,影响深远,历久常新,值得一读再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