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立新型教学过程观

 老刘tdrhg 2019-1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型教学过程观的交往互动、信息重组、信息流程、知识整合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的传统教学过程的七大弊端。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的智育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选自1959年版《教育学》传统教学检查教学效果的优劣“从考察学生智力水平高低如何下结论。而不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如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这就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理解、记忆一定数量的现成知识为目的。而针对这种智育目的相应产生的教学过程必然以“灌输式”为主。导致学生的思维越学越僵化。苏联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消极的掌握知识,既用于死记教师说讲的现成东西,背颂教科书中的东西,这实在是许多学校可怕的灾难。”学习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与学生智力发展过程常常脱节。教师把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知识当作教学目的,没把教学是为培养发达的智力手段,因而传统教学出现了教学效率低,“高分低能”等现象。分析一下传统教学有如下七大弊端:

1、教学过程(课的结构)不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是认识过程就得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心理活动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创新性认识--,而传统教学过程--“课的结构”不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注意

(2)检查复习--重视

(3)讲授新课--感知

(4)巩固练习--认知

(5)布置作业--识记

2、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讲一听”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用自我劳动代替学生的劳动。既教师用自我认识的劳动成果去喂学生,代替学生的自我认识活动、自我劳动(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支配、运用、掌握)因而造成课堂教学注入式现象的出现。

3、传统教学过程不能置师生的处在同课题、同时态、同步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与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相脱节;教学过程的发展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极少出现。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管讲”“不管想”。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只管知识的讲解而不管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师生的思维不能处在同课题、同时态、同步调。

4、教师用自我操作代替学生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演示--动口、动手用自我操作代替学生操作。即使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练习、作答,学生也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教师的实际操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讲来演去;练来示去,结果锻炼了教师的自我本领,而学生的本领得不到及时的训练和培养。

5、传统教学过程信息流通周期过长、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出现在师生之间

传统教学过程信息流通周期过长:教师灌输--容纳(学生)即使有反馈信息出现在师生之间,它也不能及时、有效、系统的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的知识的“尝试操作、实践操作、独立操作”的反馈信息及时作用于师生之间。因此,造成反馈教(补课);教反复(补课)的恶性循环。

6、传统教学违反直观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传统教学就理性说教而理性说教。教学过程没有感性过程,违背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活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求所教知识的认识结果一致。一个标准、一刀切。没能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认识能力的不同,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7、考试方式单一

传统教学采用单一的考试方法--笔试,一次考试定取舍。它不能全面、完整的检验出学生实际能力、知识水平。因此,必然会出现“高分低能”。

确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教学过程观:

1、新型教学过程观

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得改革传统教学过程观;确立新型教学过程观。那么新型教学过程观的本质是什么?它有那些特征?这正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须需要。。。。。。这就要求作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生活经验施教。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他们还指出“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手里,教学硬实现对儿童改找造的任务。”主张从儿童的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直接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以经验为出发点;以知识整合为宿我们想这是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教学观的内涵。可是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容纳(学生),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权威者、垄断者,在这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人之亦云”;“鹦鹉学舌”那里还谈得上“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在新课程体系中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事构建在教学过程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师生间心灵沟通、信息交流、对话合作是教学过程运动的核心。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双方构成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新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作用、性质、角色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型教学过程中不在是知识的代言人,拥有者、权威者、垄断者;学生在也不是知识的奴隶、知识的容纳者、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在新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信息的重组者、是知识的整合者。而学生是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构建者、是知识的探求者是知识的获得者。教师应自力于促进学生学习和体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求和、探求、质疑、创新、交流与合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纲要》所指出的,“促进学生主动地位、富有个性的学习”

2、新型教学观的特征

(1)、交往过程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过程是人类特殊的活动。师生在教往中沟通彼此的思维、情感、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特殊的信息流、建立起特殊的人际关系--交往。在新型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交往来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思维、语言、文字等载体的交流,对话、沟通、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信息流程成的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的进程。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学生的内在能量得以释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活起来,让学生在“静听”、“容纳”的桎库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互动过程

在新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过程是在交往前提下的互动。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动态生成实现师生语言、知识、思维、情感的互相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对知识学习的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意味着师生共同对话、参与、构建,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思维的舒展、心灵的开放,师生共同体味失败的坎坷,、成功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3)重组过程

在新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扑捉学生瞬现即逝的智慧的火花。要善于判断、重组学生身上涌生的各种信息,推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流程的成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重组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起来了不是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要求教师注意观察、收集、处理、重组“动”起来的信息。通教师的信息重组信息处理、信息加工在教教学过程中形成心得兴奋点和教学信息流,从而深入学生探知领域、促使学生共同进行创新型学习

(4)接进眼的获得过程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学习的各种疑难问题、障碍和疑难问题、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里强调直接经验获得、强调探索知识的经历、获得知识体验。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很多时间和经历结果一无所获。但是,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创新必由之路;也是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智慧、意志发展的内在条件,它是一种无法量化的精神财富。

(5)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整合进程

在新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现实中,而教育只有结合学生活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才能真正发挥效益和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构成联想、撞击学生的心灵发出共鸣、产生心里体验,使教学过程人格化,从而促其思维发出更加灿烂的智慧火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