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3年,辗转求治无果,竹叶石膏汤立竿见影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1-11
            2016年2月19日,笔者疗区收治1例患者梁某某,吉林省吉林市人,患者被“自觉发热不欲近衣,自汗”的症状困扰3年,入院时笔者和主任一起查房,患者看见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说:“大夫啊,我这一天天的,热得厉害,尤其是脖子和前胸,都不想穿衣服,这才刚穿上睡衣,就是怕你们笑话我老太太啊。我出汗也太厉害了,一天要换四五次衣服,都湿透了,你们看,我还晾在暖气上2件呢,特别是夜晚热得最厉害。”患者自诉3年来辗转吉林省大到医院小到诊所,均未见明显缓解,故来我院求治。我疗区收治该患者,并请吉林省名中医高鹏翔主任医师会诊以协助诊治,高鹏翔老师以竹叶石膏汤为主方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收到了明显疗效,现在笔者与读者分享此病例,以供学习参考。
  案例简介
  患者,女,75岁,因“自觉发热3年,加重2个月”由门诊于2016年2月19日10:00以“内伤发热”收入院。该患者缘于3年前因胸椎骨折术后,出现背部自觉发热,遂就诊于九台市中医院,经系统检查后,诊断为“内伤发热”,在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患者在家休养期间,因自觉背部发热及腰痛多次就诊于九台市中医院及九台市人民医院,入院治疗,并辗转吉林市各大医院及诊所诊治均未见明显好转,自行服用保健品(具体用药用量不详)也未见明显缓解。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自觉发热加重向前胸部发散,现为求中西医系统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内伤发热”收入院。
  现症自觉颈项、胸部及背部发热,手足心热,下午及夜间加重,不欲近衣,口干,神疲乏力,自汗,夜不能寐,二便调。
  既往史该患者既往有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病史20余年,胸椎骨折术后3年、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心律失常(频发房早、短阵房速)病史3年,慢性胃炎病史3年。
  否认糖尿病、甲亢等其他系统疾病病史。有青霉素类、头孢类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等传染病病史。
  入院查体T36.5°C,P82次/min,R18次/min,BP140/85 mmHg。意识清楚,语言流利,语声无力,自动体位,查体合作,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无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咽部无充血红肿,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感,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界不大,心率82次/min,节律规整,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杂音。腹部平坦,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肝炎系列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侧位片报告:双肺纹理增强,心脏大小、形态正常,侧位片T11-12椎体可见密度增高阴影,椎体变扁。正常胸部正侧位片,建议进一步检查胸椎。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内伤发热(气阴两虚);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鹏翔主任会诊记录
  患者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自汗严重,痛苦异常,在我疗区入院第2天,查房后立即请吉林省名中医高鹏翔老师前来我科会诊,高鹏翔老师会诊后意见如下。
  第一次会诊结合患者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辨证为内伤发热病,气阴两虚证。早在《黄帝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凡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发热均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气滞、血瘀、痰湿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两类病机。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在治疗上,实热宜泻,虚热宜补。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该患者辨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了解。
  病因病机患者为老年女性,已过女子“七七”之年,《黄帝内经》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患者肾气不再充沛,肾精渐衰,其他脏腑有赖于先天之本的充养,先天之本渐衰,气血津液、脏腑失去先天之精的培补,其功能失调,加之久病,气阴虚损,加之先天之本渐衰,故而发为本病。
  辨证分型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弱,肾精亏虚,加之久病,气阴虚损,加之先天之本渐衰,故而发为本病。患者年老体弱,加之久病,气阴虚损,阴虚故见自觉颈项、胸部及背部发热,手足心热,下午及夜间加重,不欲近衣;阴虚,虚火上炎,故见口干;气虚故见神疲乏力;气虚,玄府开合失司,故见白汗;阴虚,虚火上炎,扰动神明,故见夜不能寐。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一派气阴两虚之象。故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化裁,意在清虚热,生津液,益气和胃。
  方剂解析结合患者病情,方选竹叶石膏汤为主进行加减化裁。方中竹叶及石膏为君药,以清透气分之热。西洋参配麦冬、五味子以补气养阴、生津敛汗,为臣药;方中西洋参配麦冬、五味道子为生脉散,党参易西洋参以增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之效;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日“生脉”。生地黄、玄参亦为臣药,清热滋阴。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佐药。桂枝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为佐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佐药。地骨皮退热除蒸,为使药。龟板及鳖甲为对药,良药共用以相须,以滋阴潜阳,退热除蒸,为佐药。甘草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具体处方:淡竹叶15g,生石膏50昏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5g,生地黄20g,大黄20g,桂枝15g,黄芩15g,地骨皮20g,鳖甲15g,玄参20g,龟板15g,甘草10g。水煎去渣取汁300mL,150mL/次,2次/d口服。共服7剂。   第二次会诊上药共服7剂后,患者自诉颈项发热明显好转,自汗有所减轻,但仍有失眠,再次请高鹏翔老师会诊。
  高鹏翔老师会诊后意见如下:患者上症有所缓解,桂枝改为10g以减其发汗之力。“虚劳虚烦不能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为酸枣仁汤中的君药,方中加酸枣仁30g以宁心安神敛汗。加丹皮15g以增清虚热之力。
  调整方剂如下:淡竹叶15g,生石膏50 g,西洋参10 g,麦冬15g,五味子15g,生地黄20g,大黄20g,桂枝10g,黄芩15g,地骨皮20g,鳖甲15g,玄参20g,龟板15g,甘草10g,酸枣仁30g,牡丹皮15g。水煎取汁300 mL,150mid次,2次/d口服。共服7剂。
  总结体会
  内伤发热的病因
  久病体虚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饮食劳倦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1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发展为阳虚发热。辨证之时,四诊合参,详细收集患者资料,临证之时遣方用药方能得心应手。
  内伤发热诊查要点①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白汗、盗汗、脉弱等症。②一般有气郁、血瘀、湿阻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③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①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②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③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汪者居多。
  重视西医辅助检查临证当注意鉴别,是方是法是证,方能见其疗效。不能忽视西医相关检查,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种,必要时可做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血、尿、便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透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须进行的检查。
  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做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
  怀疑肝脏疾病时,做常规肝功能检查及肝脏彩超,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肝脏CT甚至肝脏增强CT的检查。
  怀疑甲状腺疾病时,做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的原因严重贫血时,须作骨髓象检查。以更多地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疗效,避免误诊及漏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6/view-7501505.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