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鑒印雅集 第三回

 亰煇 2019-11-11


撰文/楊海波

攝影/張永剛

龍子湖畔的草木泛起層層斑斕,湖心島的竹林依然搖曳出別樣的祥和,林梢晴窗,窗內是鑒印山房的秋日午後。山房甚寬敞,諸室回環往復,壁架間列有一半天看不完的金石銘刻。參加雅集的二十余門生印友就這麼伸著脖子伸著手,開一刻幸福的眼界。許師自然是爽朗地笑,笑聲中滿是奇珍共享的古風和往事。

這是“鑒印雅集”第三回,秋時之聚。

看看辰光差不多了,許師招呼大夥聚攏,進入秋季雅集第一個主題,鑒賞古封泥。寬博的書案正中,羅列兩排封泥,有戰國,有秦,有漢,間一二新莽,恍若截了一段歷史端放,促我等屏息。流動的是時間,還有時間裏的人,而眼前這些古老的文字印記大約是難再變了。幾多摩挲積起一時不易察覺的包漿,每一個擁有者的心力被這些靜默兩千年的字痕記錄且傳遞,我們叫它作文脈。

 眾手交錯間,許師開講,把泥塊上渺遠的滄桑積澱一一縷析。從戰國至秦漢,把歷代封泥的形制特徵,藝術特點,地名延革及存世多寡,娓娓而道。許師云,僅就河南一地,許多地名自秦漢時設制,一直延用至今。眾師兄凝眸尋找起自己的泥上家鄉來,多有驚喜,我的老家澠池亦赫然在列,是為一樂。泥塊似微而非小,足證歷代職官及歷史、地理諸學。崔學順師兄富收藏,案頭這一排秦漢封泥有不少系他們伉儷二人自東北攜來與諸師友共賞鑒,不乏珍稀之品。

封泥一一入手,覺軟硬輕重不一,顏色也是黑紅黃褐帶著點煙火氣,都是使用的痕跡。想那時公文傳遞,忙碌的“公務員”們不會費力碎泥,斷繩即可,而後存檔的存檔,廢棄的廢棄,許多的簡牘文書或都要焚之以銷毀。一把火過,紅的紅黑的黑。許師拿著一枚封泥說,這個半邊紅半邊黑,是典型的煙薰火燎沒燒透。眾皆樂。

眾人繞桌案賞鑒,三兩圈過,許師適時亮出幾枚漢代封泥匣,使大夥眼睛頓明。師曰,戰國至秦統一,封泥封緘多不使用泥匣規束,漢代統一日久,公文傳遞,規制已臻完善,普遍使用封泥匣。泥匣皆為木制,雖小巧但規整,嵌入丸泥,自勻齊方正。所示匣體其一還系著圈漢代的麻繩,大家心結已開,這個穿越歲月的繩結卻是無人敢動。另一匣體有漢簡隸體墨書“XXX書一封”,分明漢代征人小小信封,覽之不免讚歎感動。彈指之間,拂得封泥前生今世功用形制歷歷于眾印友目前,師妙手也。隨之又出示酒泉漢簡數枚,其字小如豆而纖毫精勁,隸書秀逸、章草蕭疏,高古之氣遠非時人所可近矣。能手𠄘漢代人的墨蹟手澤,實萬幸也!

許師又正色道,篆刻不離篆書,意態雅正為重,順手示蕭退庵、陶博吾篆書聯于諸印友。蕭退庵聯算不得精工,然點畫從容,書意清嘉,能見百年前篆書正脈的雅致。陶博吾聯抝屈古拙,有著僻居彭澤山野的簡樸氣,卻不免漁樵村笛之嘔啞嘲哳,到底不似潯陽江頭的京師琵琶音。

隨後“鑒印山房長物”手卷徐徐舒展,許師慨歎曰:僅此卷中之諸品,於諸印友的協助下尚忙乎足足一月。反復考量,再三選取,銅壺、銅鏡、瓦當、殘石與殘磚等八品,集為這一卷。精工拓制,查閱資料,考證內容,設計章法,安排書體,校訂題跋……聽得大家即時肅然,但見書體真草篆隸並具,內容則臨字、釋義、述史、感慨兼有,文辭清典古樸,雅韻氤氳。卷末題“食金石力養草木心”,跋數十語略述心緒。

感喟之余,許師又囑咐,在座諸友雖工治印,精篆書,還須通曉金石鑒賞。遂命眾友亦以此卷為範本,各自完成一件金石考證題跋鑒賞的作品,約定一年為期,大夥兒聞此,滿室激越。

雅集又一主題,是十二屆國展篆刻創作談。依多屆評委之經驗,許師對此次國展評審制度程式,凡字法、章法、刀法、傳拓,及印面大小、邊款多寡、印屏拼貼、題簽設置,乃至投稿心理,皆作一一闡述,靡不詳盡。國展中高手雲集,些許舛誤立定成敗,不可不慎,一座聞之而惕然。

秋日的斜陽落下一窗澄澈,窗內眾弟子如坐春風。春與秋其代序,而文脈恒久遠。

意興滔滔處未顧薄暮淺冥,已至晚餐時分,於是洗盞起行。許師邀“高鄰”谷松章師共赴宴席,把酒歡欣,長笑痛飲。不覺醺醺然而將散,天色深黛,鏤一眉新月斜駐,眾人互期下次之聚,送別老師,各自緩緩歸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