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谧王屋山,老街悠然

 林歌作品 2019-11-11

济水之源,厚重弥珍,温软淡然。

从上古时期,“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到夏帝王少康迁都于此称“原”,从战国至两汉时期济源因“轵邑”富庶而闻名,到现在独树一帜的“愚公故里,传奇济源”……

跌宕雍容的传奇、怡然自得的山水风情,济源都于细微处自成一格,给人久违的从容心境。

王屋山高入云,五龙口太行猕猴灵动,小沟背依山而隐,让人心阔达敞明;济渎庙以溪水为引、小浪底和黄河三峡以大河为贯,稳重扎实又不失清新灵动。

跌宕雍容的传奇、怡然自得的山水风情,都于细微处自成一格,给人久违的从容心境。

王屋山是济源的标签,山势巍峨,林木繁茂,洞窟众多。

“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

王屋山独特的资源和地貌,让这里在很早久以前就成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轩辕黄帝的祭天之所。

山内的“国家宝藏”。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高口碑综艺《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濮存昕在《如果没有李白》的朗诵中,为我们展示了李白唯一一幅留存世间的墨宝——《上阳台帖》。

原书总计二十五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是李白与朋友杜甫、高适寻访高人司马承祯经历所作。

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

开元廿三年,即公元735年,道院落成,取名阳台观。观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级递升,殿阁高低错落有致。

如今的阳台宫,虽然几经纷乱,但从仅存的三清殿和玉皇阁等建筑中,还能窥出当年的繁盛。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

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白衣的谪仙人,望着空荡荡的阳台宫,感怀,悲伤,内心似乎有无名的力量在激荡。

他狂歌痛饮,挥毫泼墨,将无尽的悲伤和思念,化作大江大河,在宣纸上流淌,不知山中岁月,不知身在何方,只想用这笔,用这墨,将逝去的朋友,唤回,把臂同游王屋山,只当梦一场。

他所有的感情都在这二十五个字的书帖中流淌。

于是,《上阳台帖》成了绝响。

阳台宫里留下的,还有两棵古柏和一株千年七叶树。

两株古柏状似云龙丹凤, 故称龙柏和凤柏。而这棵七叶树,相传是由司马承祯所植。盛开之时,白塔状的花朵满树甚为壮观。

山脚处,有人家。

王屋山远山恢弘,峡谷深邃,山中飞瀑走泉相映,山下有人家,独守宁静。

当乌镇、丽江等古镇迅速崛起、热闹非常时,蛰居在山下的王屋老街,纯真干净,神秘而优美。

这是依靠遗留下来的古民居群落,融入新式的廊桥、石阶、青檐,打造的桃源胜境。


由广场而下,只见青石砖瓦的老屋,鹅卵石与水流相间,杏树与飞瀑动静相宜……这就是王屋老街。

老街的顶端是一座高塔。

登上塔顶,向下望去,老街的布局清晰可见:街道犹如蛛网,延展到每一个角落。而鳞次栉比的房屋,则逐渐铺展开来,挂着青果的杏树和花开正茂的梧桐,沉浸在四月如细沙般干净额阳光里,如一幅刚刚完成的水墨画。

小镇的布局,关注的是自然与人所创造的平衡,它以“第一洞天”的石门为指引性的标志,将社会秩序与人文理念进行浓缩,同样也被顺应自然、自得玄妙的到家思想深深影响,让清风入屋,飞瀑入街,于浊尘中见清秀。

石径通幽处,有梧桐花开,静待凤凰来。杏树成荫处,清风揽入怀。

中原传统式的田园复古风格院落,门前柴扉,地上有卵石铺图,风情十足。

随便走至一处院落,原住民可能正在门口翻晒干货,弯弯绕绕的小道窄巷里,能听见不紧不慢地花落在石阶上的声音,轻,静。

这里不像一般旅游古镇那般热闹,没有成群结队的旅游团,没有各种时髦的娱乐消遣,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传说与噱头,但就是那份沉静、安然,让人心动。

以当地农户屋舍改造的民宿已悄然入驻,屋内的陈设,文气十足。

安静的院落,一桌,六凳,窗下有几,几上有壶,壶内清茶,与瓶内插着的山野花相衬,带着几分静谧,有隐世的韵味。

1945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上发表《愚公移山》闭幕词。

“愚公移山”正式由一个神话传说,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王屋山脚下愚公村的西侧,是游览王屋山的起点,《愚公移山》群雕还原了老愚公率儿孙共同挖山的场景,威武刚毅,栩栩如生,愚公那种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