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唐诗《秋夜月中登天坛》漫笔 | 姚景强

 深圳文学 2023-04-27 发布于广东

地处河南省济源市西部海拔1715米的王屋山主峰天坛顶

我爱读古。闲暇翻阅清《济源县志·艺文卷》时,看到唐代诗人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五言诗一首。因是同姓同宗,一种姚氏宗亲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认真地品读起来:

秋蟾流异彩, 斋洁上坛行。

天近星辰大, 山深世界清。

仙飙石上起, 海日夜中明。

何计长来此, 闲眠过一生。

据《辞海》载:“姚合(775—854),唐代诗人。陕州峡石(今河南陕县)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官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武功体’。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有《姚少监诗集》,又编有《极玄集》。”

姚合一生属于多产诗人,其诗载于《全唐诗》者达七卷500余首之多,但无论《全唐诗》还是《济源县志》,姚合描写济源山水或曰王屋山胜景的诗篇仅有两篇,《秋夜月中登天坛》是其中之一。此诗为五律诗,或曰五言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姚合在秋日的月夜登天坛,不乏借景抒情之感,充满了对王屋山的向往。这首诗意境飘逸雄浑,表达了诗人想远离世俗纷扰,在安宁中度过一生的愿望。全诗语言清丽,想象奇特,尤其是中间两联,高旷悠远,字句圆熟,读来颇令人玩味。

姚合出游王屋,夜登天坛,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王屋山地处河南省济源市西部,是中国九大名山之一,而天坛山则是王屋山的主峰,海拔1715米,气势雄伟,并以其雄、秀、险、奇、幽而闻名天下。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了打败蚩尤、平定天下,曾在此设坛祭天。这里还是道家的修身养性之所。在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列子、周灵王太子王子晋都先后在王屋山修炼。在汉代,中国道教产生之后,几乎历代道教大师和道教名流,都与王屋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是一个崇尚道教的国度。唐高祖曾专门颁诏宣布“三教”次序,以道教为先、佛教次之、儒教最后,并把《道德经》列入国家正式考试科目,位次排在了《论语》之前。这就使得唐代知识分子大都以信奉道教为荣,并由此步入科考,通达仕途进入官场。在唐代,道教不仅成为国家宗教,而且更是皇室家族的宗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唐代最负盛名的道士、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就是在这种道风盛行的社会背景下,经常入宫讲经论道。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又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修建宫观,继而又命其胞妹玉真公主入王屋山师从司马承祯学道,一时震动朝野。

 

始建于唐代的王屋山皇家宫观阳台宫

继玉真公主之后,整个唐代,共有十一位公主入道,还有五位公主因驸马亡故度为女冠。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后,在其所著《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王屋山称之为“天下第一洞天”。从此,王屋山成为唐代道教活动中心。由于崇道之风极盛,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王屋山寻幽探胜,访道吟诗。尤其是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还与司马承祯结为“仙宗十友”,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我想,姚合也许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前往“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寻幽探胜,或曰访道朝山而写下了《秋夜月中登天坛》的。

“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秋,即指时间、季节、日子。但这里的“秋”字,具有双重意义,除了当名词解释,即如上所释外,还可以当动词解释。《汉书·礼乐志》有“飞龙秋,游上天”句,颜师古注:“秋,飞貌也”。蟾,其本意是指蟾蜍,即癞蛤蟆,也是蟾蜍的省称。这里的“蟾”字,是借喻,即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古以“蟾”为月的代称。方干《中秋月》诗云:“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李白《古朗月行》曰:“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流,即移动,状若流水。异彩,异者,不同也,异彩即为奇异的光彩。斋洁,斋指素食,洁乃整洁。古时人们祭祀鬼神,往往食素食,穿着整洁的衣服,以示虔诚。这两句诗的大意是:秋夜的月光像流动的水一样,从天上飞洒下来,使王屋山披上了奇异的光彩,诗人为了登天坛,作了精心的准备,以食素洁衣之举来表达自己的虔诚。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这两句是描写登天坛途中行进中的感觉。即越往高处走,越觉得离天近了,星星似乎也大了;越往大山深入行,越觉得周围的环境是那样的清静。

“仙飙石上起,海日夜中明”。这两句仍然是写景。但与上两句不同,上两句是写静感,而这两句是写登上天坛峰巅的动感。仙,是仙景,王屋山古有“人间仙景”之称。飙,是暴风、狂飙。海日,是指东方大海上升起的太阳,这两句的大意是:登临天坛顶,突然感到王屋山美丽的人间仙境,刮起了大风,那风好像是从石头上刮起的。此时再看东方,太阳刚从大海上升起,虽然还是夜里,东方已开始亮了。此意在唐代李益《登天坛夜见海日》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其诗曰:“仙山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从中可以看出,姚合与李益的诗,都是描写夜登天坛看到海上日出的壮观之景。

“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何计,是疑问词。这两句的大意是:我计划或者打算什么时候来到王屋山人间仙境长期住下,悠闲地度过一生。

遗憾的是,姚合最终没有舍弃官场到王屋山定居,这也许是他一生未遂的心愿吧。但是,时隔近600年,自唐之后,经历宋元两代至明朝洪武年间,在那次举国震惊的、集结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而后迁徙于全国各地的移民大潮中,居于山西太平县官村的姚氏后裔姚朋贵偕妻徐氏,举家迁居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定居,尽管这是历史的巧合,也算实现了姚合的心愿。

自明初以来,移居济源的姚氏家族,至今又历经600余年的繁衍生息,已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群体。据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济源共有姓氏618个,姚氏排在第32位,总人口达4100余人。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纵观历史,迁徙河南济源定居的姚氏后裔们,和迁徙到这里的其他姓氏的移民们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着人类的文明,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王屋山,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长年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王屋山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如若真有在天之灵,也许姚合还会前来写出更加壮美的诗篇。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山门

作者简介

姚景强, 1955年3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学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杂志、《奔流》杂志、《湖北日报》《牡丹》杂志《济源日报》《济源文学》以及香港《文学月报》《百姓作家》《深圳文学》《军旅文学》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牵头主编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著有《文脉履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专辑。



来【深圳文学】分享故事、吐槽人生、展示诗文、抒发情怀;记录精彩,不负华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