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七十年后,王朝在忙些什么?

 闲云野鹤qpab3u 2019-11-11

历代封建王朝始终没有摆脱由盛转衰,最终改朝换代的必然规律。

从秦至清,统治时间超过70年的王朝只有西汉、东汉、东晋、北魏、唐、宋、辽、金、元、明、清。开国70年后,这些王朝都经历了什么?这里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王朝来比较一下。

西  汉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秦末群雄逐鹿的纷争中笑到了最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统一王朝——汉朝。

西汉开国70年后,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是西汉第七代皇帝汉武帝刘彻在位的第5个年头。这位后来叱咤风云、雄才大略的君主才刚刚二十岁出头。

这一年,汉武帝忙着做两件影响后世深远的大事:

一是罢诸子传记博士,设立《书》《诗》《春秋》《易》《礼》“五经博士”。此后,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入仕当官的必要条件,儒学和政权紧密相连,确立了儒学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这致使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因无晋升之用日益衰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二是铸三铢钱。西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货币自由竞争的时期,除国家铸币外,朝廷还允许民间铸币。民间铸币者为了逐利,所铸货币普遍存在成色不足问题,虽然钱币上注明“半两(十二铢)”,但实际重量却只有八铢、六铢、四铢,甚至还有一铢的。汉文帝时代,朝廷做了妥协,将铸币标准从半两降为四铢,但是问题依旧。汉武帝于是再次降低标准,改铸三铢钱,这是汉代第一种重量和标注相统一的钱币。不过,由于没能从制度上根本杜绝民间私铸钱币的问题,三铢钱推出后仍然于事无补,仅仅流通了四五个月后就停止铸造了,成为历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之一。

西汉三铢钱

同一年,司马相如从其岳父卓王孙那里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资产,与卓文君回到成都,购置良田美宅,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一年,东方朔虽然年仅18岁,却已担任郎官,成为天子近臣3年了。这一年,司马迁十岁,正亲眼经历汉帝国的上升期。

一句话总结:西汉开国七十年,汉武大帝忙铸钱。

东  汉

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洛阳称帝,年号建武。东汉开国70年,即公元95年,是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永元七年。

是年,刘肇只有16岁,他于9岁时接替父亲汉章帝登上帝王宝座,实际权力掌握在其养母窦太后手中。三年前的永元四年,不甘心受制于窦太后的刘肇联合宦官势力一举消灭了窦太后一党,太后被软禁,她的娘家人窦宪、窦景等人被罢官后被迫自杀,时年14岁的刘肇亲政,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汉和帝

刘肇亲政后勤于国事,任贤选能,举措得当,东汉大破北匈奴、收服南匈奴,国力达到开国后的鼎盛时期,史称“永元之隆”。

永元七年九月,京师洛阳发生地震。第二年,日益严重的蝗灾蔓延至京城,刘肇认为这是自己的错,于是下罪己诏:“蝗虫之灾,殆不虚生,万方之罪,在予一人”,主动承担起责任,这在封建王朝的帝王中是难能可贵的。

同年,后来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科学家张衡从家乡南阳来到京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

一句话总结:东汉开国七十年,汉和帝忙于抗震救灾。

 东  晋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称晋,史称东晋。东晋开国七十年,即公元387年,是东晋第九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矅太元十二年。

晋孝武帝是东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11岁即位,14岁亲政。孝武帝亲政后的第二年即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实行了一项重要改革,即政府不再像以前那样按照土地面积收税,改为按人头收税,因为豪强地主为避税隐匿土地,农民为逃避收税依附于豪强地主,造成按土地收税永远收不齐,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改革后的规定按人头收税,王公以下每人每年三石粮食,只有服役的人才能享受免税待遇。这项改革收效明显,税收明显增加,东晋国力大增。三年前,即太元9年,前秦苻坚率90万大军大举入侵,东晋军民在谢安、谢石率领下顽强迎战,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苻坚,东晋得以保存。

 太元十二年,东晋朝廷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该年八月,立皇子德宗为太子,大赦天下。

这一年,东晋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陶渊明年方22岁,此时他还在家乡刻苦读书,“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此刻,他尚未涉足官场,并憧憬着将来能建功立业,“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同年,山水诗创作大家,为李白顶礼膜拜的偶像谢灵运年仅3岁。

一句话总结:东晋开国七十年,晋孝武帝册立太子。

唐  朝

唐朝开国后七十年,即公元678年,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仪凤三年。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这一年,唐高宗下诏自今而后,《道德经》与儒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之后,尊崇道家,将道教列儒、释教之前,为三教之首。科举考试考《道德经》,为唐朝独有。

这一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遭人陷害,被投入狱中。这一年,大诗人、后任宰相的张九龄刚出生。这一年,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唐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还在积累孕育中。

一句话总结:唐朝开国七十年,唐高宗大力推行《道德经》。

宋  朝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幼主禅位,建国号为宋,年号建隆。公元1030年,宋朝开国后的第七十个年头,是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

宋仁宗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的42年里知人善用、名臣辈出。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知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不仅政治家辈出,文学之士也不断涌现,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占六家,这六家即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他们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宋仁宗就是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

这一年,朝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实行盐钞改革。宋仁宗时期,宋与西夏关系紧张,边境驻军需要大量物资供应,但由于路途遥远、途中损耗严重,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这一年,时任兵部员外的郎范祥提出了盐钞改革的建议。政府招募商人向宋、西夏边境运输现钱,在当地按照市价购买粮食等物资。边关守将收到商人运来的钱后,会发给商人相应的盐钞,商人持盐钞直接到产盐地购买食盐进行销售,所得利润归商人所有。这样政府不再直接从事货物、现钱、食盐的运输,此举不但减少了路途中的损耗,而且引入了市场竞争,提高了效率,可谓官商两便。

这一年,欧阳修、张先、石介进士及第。这一年,苏洵21岁,曾巩、司马光11岁,王安石9岁。

 一句话总结:宋朝开国七十年,宋仁宗进行盐钞改革。

 明  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开国后的70年(1438年),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

这位英宗皇帝是明朝十六帝中经历较为特殊的一位。正统十四年,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贸然出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是明朝历史上(不含南明)唯一一位被俘的皇帝。其弟代宗在英宗被俘后称帝,改元景泰,尊其为太上皇。英宗被瓦剌放回之后,被代宗囚禁于南宫。景泰八年,在被软禁7年之后,英宗借助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又当了7年皇帝才去世。

明英宗

正统三年,这位皇帝虚岁只有12岁。此时,实际掌权的张太后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尚在,国力鼎盛、经济发展,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这年,最重要的事情是设立大同马市。明代,大同被列为边防九镇之首,是防御蒙古入侵的前沿。元朝被逐出中原后,实力仍然很强大,北元的统治地域甚至比明朝还要大。明朝建国七十年后,到英宗时期,朝廷对蒙古采取守势,由进攻转入防御。这一时期,蒙古瓦剌部落强势崛起,屡次率军侵犯明朝边境。

明朝大同城堡全图 图源:大同晚报

瓦剌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但是明王朝封闭了所有的北方边界,商品贸易断绝,蒙古损失也很严重。蒙古部落生产力落后,衣服、日用器具、茶叶不能自产,严重依赖与明朝贸易。瓦剌在与明朝作战的同时,也极力希望与中原地区建立通贡互市关系。明王朝也把通贡互市作为控制蒙古、缓和战争的一种手段,“马市”就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双方约定,在大同等地一年交易两次,每次为期三至十五天。开市期间,蒙古人用带来的马和皮货换取中原的棉布、锅釜、谷类、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闭市后,蒙古人立即出境,远离互市地点。此后,大同马市随形势变化几开几闭。

一句话总结:明朝开国七十年,明英宗在大同设置“马市”。

清  朝

1644年,满清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714年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这一年,康熙帝在忙什么呢?他正忙着推广自己培育的水稻新品种。

两年前,康熙对赋税制度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丁数为准,将丁银税额固定,不再增收,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项改革实施后,农民负担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包含大量原先为避缴人头税而隐匿的人口)。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全国人口数量已经增加到2.46亿。

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吃饭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稻米都是从南方调运。康熙重视农业生产,自己在皇宫禁苑中试种水稻,竟然获得了成功。从康熙二十一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验,康熙竟然自己培育出了一种高产、早熟的水稻新品种,“其米色微红而细长,气香而味丰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康熙以帝王之尊,成为农业专家,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御稻米培育成功后,康熙先在河北承德地区试种,获得成功,使南方水稻北移到了河北。康熙认为,这种水稻既然能够在河北种植并收获,如果移栽到南方地区,很可能会一年两熟,这将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他甚至为此赋诗一首:“紫芒半顷绿阴阴,最喜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

清代帝王亲耕图

这一年,康熙决心要在江南地区推广其水稻良种。他把一石御稻种发给苏州织造李煦,命其大力推广,并试种双季连作。经过两次尝试,双季连作取得成功,苏州地区实现了水稻一年两熟,产量大幅度增加。此后,康熙又将御制稻推广到浙江、江西等地,均获得成功,两季合计亩产五石二斗(约合现在306公斤),这在当时已是高产了(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水稻亩产也就在400公斤左右)。康熙为此赋诗一首:“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祥。炎方塞北皆称瑞,稼穑天工乐岁穰”。

一句话总结:清朝开国七十年,康熙帝忙着推广自己的水稻新品种。

总  结

简单归纳一下,开国70年后,绝大多数王朝整体处于上升期,统治都较为稳固,王朝统治者大都是积极进取、较有作为的君主,人民负担相对较轻、社会矛盾比较缓和,为王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较为稳固的政治经济基础。不过,持续时间再长,历代封建王朝却始终没有摆脱由盛转衰,最终改朝换代的必然规律,正如《过秦论》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非常值得后人思考、警醒、借鉴的。

参考资料:

吕思勉著,《中国通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1月版;

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1月版;

冯君实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

郭建龙著,《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鹭江出版社,2017年4月版;

白翠琴著,《明代大同马市与蒙汉关系刍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版;

章乃炜著,《清宫述闻》,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5月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