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历史中最为危急的一刻,522个大臣投降敌军,康熙已经绝望

 飞龙在天cokvj5 2019-01-25

古代众多中原王朝,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模式,即由弱到强,再进入极盛时期,最后由强变弱,直至最后衰亡。还有一个特点,也很常见,很多王朝即使在全盛时期,也会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比如西汉开国之初,刘邦曾经遭遇白马之围,差点让匈奴活捉。唐朝开国之初,曾经遭遇突厥进逼长安的“渭水之耻”,唐玄宗天宝年间,曾经遭遇“安史之乱”危机,宋朝开国之初,遭遇“澶渊之盟”的紧急时刻。

清朝入主中原后,也没有逃出这个怪圈。清朝于顺治元年大举入关,当时面临局面很不乐观。中原大地,历经二十余年的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义军与崇祯的官军,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激烈交锋数十年,早已江山残破,民力凋残,千疮百孔,是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虽然已经死去,前明的大量军队却依然存留下来,仅仅江淮地区的“江北四镇”,刘良佐、黄得功、左良玉、高杰四个大将,掌控的兵力不下二十万,已经超过了清朝八旗兵的总数。原先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经过短暂的恐慌后,都已经重整旗鼓,合计兵力将近三十余万。在明朝国破家亡之际,他们停止了激烈内斗,对新生的大清王朝虎视眈眈,给清朝造成严峻威胁,能否击败这些强敌,在中原站稳脚跟,还是个未知数。

顺治皇帝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没有白费。到康熙皇帝登基初期,天下形势大定,各路反清势力降的降败的败,反清浪潮趋于平息,久违的太平盛世已经初露端倪。就在年轻的康熙皇帝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番时,一个更大的危机已在悄然酝酿之中。康熙皇帝做梦也不会料到,祖宗的百战江山,差点在他手里被毁掉。

清朝入关之初,由于兵力捉襟见肘,面对内陆南七北六十三省的广阔疆域,无论如何也不敷使用,不得不大批量借助前明的降兵降将。这些前明武将,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背叛了自己的祖国,甘心充当清朝的马前卒,为清朝开疆辟土,南征百战,打下了万里江山。清朝皇帝对这些鹰犬也非常赏识,为了让他们感恩戴德出死力,非常大方地封赏了一大批王侯级别的武将,如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人,让他们建牙开府,坐镇一方,世代王侯。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到了清朝依然不过时。战争年代,清朝皇帝对他们爱如珍宝,一到和平年代,这些人坐拥重兵,称霸一方,更为关键的是他们都不是清朝的嫡系人马,不免让康熙皇帝惴惴不安,双方开始互相猜疑,彼此防范,藩王们怕清朝卸磨杀驴,清朝怕藩王们兴兵作乱,矛盾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康熙十二年春,19岁的康熙年轻气盛,悍然下达了撤藩的诏令,强逼吴三桂等人交出兵权,回老家养老。吴三桂恼羞成怒,自己拼着老脸不要,拼着背上千秋万代骂名,为清朝卖命,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一气之下起兵造反,掀开了“三藩之乱”的大幕。

吴三桂此时起兵,有极大的把握成功。一是因为清朝嫡系部队八旗铁骑,入关后迅速堕落腐化,战斗力一落千丈,对吴三桂构不成多大威胁。二是因为清朝入关时间有限,百姓对清朝野蛮的跑马圈地、歧视中原人等不合时宜的国策心怀不满,对故国明朝思念之心日益强烈,使得吴三桂的造反深得人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吴三桂起兵之初,局面一片大好。吴三桂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清朝地方守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很多州县甚至只需吴三桂的一纸檄文,就可“传檄而定”,清朝委任的大批官吏,都毫不犹豫投降了吴三桂。投降人数之多,所占比例之大,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清朝在中原的统治,面临全面崩溃的处境,清朝来到了一个最为危的历史时刻,康熙皇帝一度都已陷入绝望。

三藩之乱后,清朝对全国官吏进行了一次大考察。结果结果令人惊愕,“一时封疆大吏,守节无亏者仅二三人而已”。《康熙起居注》记载,在三藩之乱中失职的各省官吏大臣,总数多达783人,其中投降叛军的“从贼”人员多达522人,“陷贼之员,偷生者多,尽节者少”,清朝的地方统治机构几乎全面瓦解。康熙心有余悸地说,“倘再延数年,将若之何?”“三逆之事,非终身可忘者”。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由于吴三桂的保守,一心只想划江而治搞南北朝,势如破竹打到长江边上,进攻却戛然而止,结果被康熙抓住时机,调兵遣将,对叛军采取武力征伐与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吴三桂的“三藩之乱”最终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康熙起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