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772、康熙是怎样平定三藩之乱的

 梦想童年594 2023-06-09 发布于江西

康熙皇帝十四岁亲政,十六岁铲除鳌拜,独揽大权。此后,他踌躇满志,一心要做个有为君主。康熙干的第一件大事,是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清初被封王的三个汉臣。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采取以汉治汉策略,依靠洪承畴和一批降清汉臣,夺取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统一了全国大陆。中国地域辽阔,清朝一时顾不过来,不得已将立有大功的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封为藩王,让他们镇守这些地方。

吴三桂,当年勾结清军入关,又跟随洪承畴攻打贵州、云南,灭掉南明永历政权,并绞杀了永历皇帝,为清朝建立特殊功勋,被封为平西王,管辖云南、贵州。

耿仲明,是最早降清的明军将领之一,在关外就与明军作战,后随清军入关,为清朝占领中原、收复湖南立有大功。耿仲明率军攻占了福州,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耿仲明死后,儿子耿继茂、孙子耿精忠先后承袭靖南王爵位。

尚可喜,是最早降清的明军将领之一。尚可喜对清朝忠心耿耿,降清后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尚可喜率军攻占广东,并在广州屠城,杀死七十万人,双手沾满了汉人军民的鲜血。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

三藩王像狗一样,对新主子十分忠心,还把儿子送到京城做人质,但清朝统治者对他们并不放心,只是利用而已。顺治皇帝死的时候,吴三桂为表忠心,亲自北上,想去参加葬礼。可是,朝廷怕出意外,命他在城外搭棚设奠,没让他入城。吴三桂怏怏不快。

三藩王拥有数十万兵马,占据相当大的地盘,管辖所有的军政事务,势力很大,朝廷更加不放心了。另外,朝廷每年都要拨给三藩很多钱财,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于是,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清朝统治者便产生了鸟尽弓藏的想法,打算“烹狗”了。

公元1671年,康熙任命朱国治为云南巡抚,任命范承谟为福建总督,夺了吴三桂、耿精忠的行政权。朱国治不是什么好人,他在任江苏巡抚期间,挖地三尺,大肆搜刮民财,人送外号“朱白地”。朱国治到云南以后,与吴三桂产生了尖锐矛盾,屡次上书建议撤藩。范承谟是范文程的儿子,为官还不错,他尽心竭力地为清朝监视耿精忠。

吴三桂等人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察觉朝廷有“烹狗”之意,于是上书,假装请求撤藩,实际上是试探朝廷的态度。朝廷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赞成撤藩,一派不同意,担心撤藩会逼反三王,三王已经年老,可以等几年再说。

其实,暂缓撤藩的意见是稳妥的。当时,吴三桂六十二岁,尚可喜七十岁,只有耿精忠年轻,时年三十岁,但他是孙子辈,没有名望。如果再等几年,三藩之乱可能不会发生,人民就不会饱受战乱之苦了。可是,康熙皇帝年仅二十岁,年轻气盛,下决心进行撤藩。

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下达撤藩令,果然引爆了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率先发难,他打出“复明讨虏”旗号,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造反,矛头直指清王朝。

吴三桂是武举人出身,有勇无谋,性格暴躁,而且私心很重,做事不计后果。当年,他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冲冠一怒为红颜,勾引清军入关,死心踏地为清朝卖命,屠杀了无数汉人军民,还杀害了南明永历皇帝,被汉人视为铁杆汉奸,早已声名狼籍了。

如今,吴三桂为了一已私利,又背叛清朝,挑起战火,属于反复无常的小人,人们对他嗤之以鼻。这个时候,清军入关已有三十年,民族矛盾缓和,吴三桂又不得人心,所以,吴三桂造反,并没有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是吴三桂失败的根本原因。

吴三桂叛乱之后,镇守福建的耿精忠起兵响应,杀掉福建总督范承谟,以“复明”为号召,自称大将军。耿精忠为壮大声势,派人联系盘踞台湾的郑经,请郑经出兵攻打广东。郑经是郑成功的儿子,台湾仍然使用明朝国号。

镇守广东的尚可喜没有反叛,他依然忠于清朝。尚可喜为了向清朝主子效忠,出兵攻打吴三桂。不过,尚可喜手下将领刘进忠、祖泽清等人却举兵响应,占据了广东部分地区。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也想叛乱,多次劝父亲与吴三桂联合,尚可喜坚决不答应。尚可喜固守广州,给吴三桂造成后顾之忧,使其无法全力北上。

清朝的军队大多数屯集在北方,南方的兵力不多,使得吴三桂、耿精忠在叛乱初期进展顺利,两年内占领了不少地方。吴三桂攻占了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其旧将王辐臣在陕西响应叛乱,陕西、甘肃也在吴三桂控制之下。耿精忠则占领了福建、浙东和安徽部分地区。

公元1676年,尚之信软禁了父亲尚可喜,夺得权力,也参加了叛乱。尚可喜大怒,上吊自杀未成,很快被气死了。尚可喜在临死之前,挣扎着穿好清朝官服,向北叩头,流着泪说:“臣到了地下,也要侍候大清皇帝”。真是一条好狗!

面对三王叛乱,康熙皇帝迅速调兵遣将,进行平叛。康熙采取突出重点、打抚结合的策略,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康熙调集两路大军,一路在荆州、武昌严阵以待,正面抗击吴三桂,防止吴三桂北上;一路由江西迂回,从侧面夹击吴三桂。

有人说,吴三桂在起兵之初,进展迅猛,攻占了南方部分地区,但他没有乘胜北进,直捣北京,给了清廷喘息之机,最终造成兵败。笔者却认为,吴三桂不是不想北进,而是力不能及。一是吴三桂的兵力有限,北方是清军重兵所在,贸然进军十分危险;二是云贵一带贫脊,后勤保障困难;三是尚可喜在广州掣肘;四是清军进行了有效阻击。

康熙皇帝将吴三桂围困于湖南一带,使其难有作为。与此同时,康熙采取招抚、封官许愿、利益引诱等多种办法,对各地叛乱者予以分化瓦解。到公元1677年,耿精忠、尚之信、王辐臣等人先后投降,福建、广东、陕西、甘肃、江西皆被平定,吴三桂大势已去。

吴三桂知道末日即将来临,他想在临死之前,过一把皇帝瘾。公元1678年3月,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五个月后,吴三桂忧愤病死,终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撕下了“复明”的外衣,公然称帝,更加不得人心。吴三桂死后,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吴世璠只有十二岁,不能服众,叛军人心涣散,一蹶不振。清军趁机进攻,相继收复了湖南、广西、贵州等地。

公元1681年,清军兵进云南,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彻底消除藩镇制,派清军镇守各地,委派官员进行管理,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三藩之地获得新的发展。

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投降了清朝,结局却很惨。三藩平定之后,尚之信被赐死,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王辅臣畏罪自杀。康熙皇帝大力表彰尚可喜,赐谥号“敬”,将其隆重安葬。

后世对康熙平定三藩评价不一,有人说,康熙盲目撤藩,逼反三王,给人民带来灾难,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有人说,康熙果断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体现了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

笔者认为,康熙撤藩确实有点操之过急,但从大的方面看,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清朝长期稳定和发展,总体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康熙皇帝还干了一件功标青史的大事,就是收复了台湾。请看下一集,康熙收复台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