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才明主弃,布衣诗人孟浩然得罪了皇上,却成就了千古诗名

 读书工 2019-11-11

要说历史上的大诗人,真正平民百姓的很少,多少都带点官职。就是杜甫那么穷困潦倒,他开始也是当过官的,虽然左拾遗、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很小,但毕竟还是吃过朝廷的俸禄的。

像这些获得一官半职的人,其诗集大多都冠以职名,如《杜工部集》、《李翰林集》、《王右丞集》等。有些诗人官还当得很大,甚至到了宰相,如北宋的王安石、司马光等。

而孟浩然就没有做官,他是大诗人里面少有的一个老百姓。这样的诗人被称为布衣诗人或平民诗人。因此孟浩然的诗集只能以地名来称呼,叫做《孟襄阳集》。

但是孟浩然是见过大世面的,他在长安待了好几年,参加过进士考试,与达官贵人多有来往,诗歌久负盛名,而且连皇帝唐玄宗都很赏识。

只能说孟浩然机遇没有把握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也是很难得的机会,他本来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却被自己给搞砸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时他在长安奔波,一天他去右丞王维的家里闲聊,突然听到外头一声通报,说皇上驾到。过去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见皇上的,即使在金銮殿上接见都不许抬头正视龙颜。

孟浩然急中生智,就躲到床底下。但是王维害怕得欺君之罪,万一床底下有响声那可是要杀头的。于是只有如实相告。说有孟浩然在此,已经来不及避让。皇上说他的诗我听说过,让他出来。

孟浩然连忙出来拜见皇上。皇上说,听说你的诗写得不错,近来有什么好的新作,念来听听,看到底怎么样?王维也连忙示意孟浩然读一首,在皇上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孟浩然便遵命念了那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皇上听到第四句,就来气了。你自己不求上进,还要埋怨什么“明主弃”,我从来都没有埋没人才,把谁弃之不用,你还是回南山去吧。说完皇上气愤地离开了王维的家。

其实这首诗是孟浩然进士考试落第后所作,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白发也爬上了额头,有一肚子的苦水无处发泄。这里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并没有责怪皇上的意思。如果皇上能够耐心听完,可能就能够理解这些读书人的艰难。

诗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况且这里“明主”不单独指皇上,也应该还包括伯乐。没有识才的伯乐推荐,孟浩然也感到很悲哀。诗中既然说“明主”,说明孟浩然还是对皇上和亲友寄予了希望,否则也不会用到这样一个谀美之词。

但是皇上也许可能是太注重自己的威严了,于是拂手而去,接着孟浩然被下令回归襄阳南山。对这样的结果王维也是爱莫能助。

孟浩然再也无法待在长安找门路了,他对皇上和权贵很失望,对自己的仕途之路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归隐山水田园的心思已决。于是写了一首《留别王维》而去。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写出这首诗,满眼都是泪。难怪王勃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应进士不第,还有谁愿意理睬呢。现在才发觉,这次来长安原本就是错的。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而“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又表明了他与王维的感情之深,暗示这次分别以后将归隐田园,再不会有多少相见的机会。

王维看到孟浩然情绪如此低沉,如此心灰意冷,知道以后两人再也没有多少机会相见,于是写了一首诗送别,安慰他回归田园,像陶渊明那样饮酒赋诗,不必再去计较功名富贵,说那都是过眼烟云。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从此孟浩然熄灭了仕途的奢望,回归故乡,寄情山水,隐居田园,一心埋头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并取得了成功。他真的成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大家,后人把他和王维并称为“王孟”。因他终生没有入仕,故也被称为“孟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