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笔下,有不少未露面的绝世高手,他们成了江湖中的传说,如段思平、黄裳、斗酒僧、前朝太监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三部小说中都有被提及,这就是独孤求败。 在《神雕侠侣》里,杨过成了独孤求败的受益者。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得到“独孤九剑”,一跃成为顶尖高手。在《鹿鼎记》中,独孤求败和令狐冲,同时被少林澄观和尚提及。但从《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描述来看,这“独孤求败”并不是同一个人。云通天下
武功理念不同 《神雕侠侣》里的独孤求败,弱冠以前靠“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利剑在河朔扬名立万,四十岁前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重剑横行天下,四十岁以后进入“无剑胜有剑”的境地。而后,埋剑于“剑冢”,“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先是以利器起家,然后以重剑横扫天下,最后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地。从独孤求败的这一历程来看,强大的内力无疑是基础,否则怎么能用重剑作为武器?而从神雕逼迫杨过练习武功来看,内力显然是第一位的。在瀑布中练剑,在狂涛中练剑,无疑都是为了增加内力。
而《笑傲江湖》中的独孤求败,却是只重剑法,不在乎内力。“料敌先机”、“无招胜有招”是“独孤九剑”的根本宗旨。对方只要有招式,就必然有破绽,然后“后发先至”,在敌人招数之前,先就破了这一招。 令狐冲在内力尽失的情况下,还能用剑法打得众位高手束手无策,封不平、江南四友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这既不是利剑之功,也不是重剑的威力,更不是无剑胜有剑的境地。《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看中的是招式,找到招式中的破绽。 追求境界不同 《神雕侠侣》里的独孤求败,显然是个争强好胜的人物。他与河朔群雄相斗,与天下英雄相斗。而当他再也没有对手了的时候,便觉得兴味索然,“不亦悲乎!”因此,这个独孤求败的目的是要战胜一切敌人,没有了对手,他也就觉得生活没了意义。这有点像撰写《九阴真经》的黄裳。
所以,这个独孤求败到了“天下无敌”的境地之后,并没有一点高兴的意思,反而是觉得极为孤独,极为可悲。这显然是个争强好胜之人,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但《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却完全不一样。 《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其实跟风清扬一样,对江湖中事心灰意冷。虽然“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和“破气式”,破尽天下武学,而且“独孤九剑”只攻不守,但独孤求败并没有争强好胜的雄心。只是武功太高,“高处不胜寒”,想求一败而不得。 武功传承关系不明 在《神雕侠侣》里,独孤求败留下的仅有一只神雕和剑冢,并没有什么“独孤九剑”的剑谱。以武当派作为参考,《神雕侠侣》显然在《笑傲江湖》之前,那么《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是如何传承下去的?
独孤求败是不是在另一个地方,藏匿了“独孤九剑”的剑谱?可能性不大。一直跟着他的神雕在这里,一直跟着他的剑在这里,他没有理由,唯独将剑谱放到别的地方。《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远没有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地,甚至连“重剑无锋”的境地也远不如。在《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离了剑,就只能算作三流高手。 《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极有可能是杨过 《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异,根本不像同一个人。最好的解释,是《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是另有其人,创出了破尽天下武学的剑法之后,以独孤求败的名字来命名,这个人最有可能就是杨过。 杨过受到了独孤求败的恩惠,成为了顶尖高手,人人敬仰的“神雕侠”,新五绝中的“西狂”。独孤求败,就像是杨过的恩师。杨过后来和小龙女隐居终南山,不再在江湖中露面。他也许创出了一套破尽天下武学的剑法来,但他不希望人们记住他,便以恩师独孤求败的名字命名,称为“独孤九剑”。
这时的杨过,并不希望证明自己“天下无敌”,也不希望横扫群雄。只是将自己的武学凝聚在这九剑之中,后人能见到固然可喜,见不到也无所谓,这与《笑傲江湖》中的“独孤求败”极为吻合。 杨过达到了“重剑无锋”的境地,至于“无剑胜有剑”,杨过没有达到,《笑傲江湖》里的“独孤求败”也没有达到。“独孤九剑”很有点像《神雕侠侣》里,独孤求败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境界之间,以剑为基础,破尽天下武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