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做人就要做有“出息”的人

 昵称34530898 2019-11-12

“息”是上面一个“自”,下面一个“心”,什么意思呢?“自心”,自己的心停顿一下,就是息。中国人喜欢说“这孩子真有出息”,为什么说“出息”,不说“入息”呢?“出息”是什么意思?我们先说气,中医讲的气有两个:一个叫元气;另一个讲后天之气。在古代,这两个气的说法不一样。《道德经》里面的“气”像“无”一样。元气,支撑人体本能的叫元气。一个人如果元气没了,外面怎么给输压、加压、上呼吸机都没用。

所谓“出息”,就是说一个人出完后天之气后,不吸气也不会死,这时候他靠什么支撑?靠的是先天之气去支撑他,所以,一个有出息的人,就是先天元气很足的人,先天元气精足,精气神就都充足,这人就有出息!我们要做个有出息的人!从道理上来讲,一个人有没有出息,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高下不相慕,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自己的元气即使不多,只要不瞎早,就能做个有出息的人。

前面讲到了“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俞”和运输的“输”是同义,将脏腑内的气通过经络传输到体表。相反,刺激体表气输出的地方,可以影响到内在脏腑的功能,这就是中医由表及里,又里及表的阴阳互动之理。腧和穴到底有什么区别?穴是凹进去的,比方说猎人挖个坑,铺上草,等着野兽往下掉,叫穴,相反,腧是凸出来、冒出来的,它像火山口一样,虽然没有形,但是有气。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人,拿自己的手在身上一摸,就能感觉到有些地方在冒气。

当你特别专心,静心的做艾灸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身体的有些地方好像磁铁一样,往下吸艾卷,有些地方则往外顶,那就是一种气感。很多人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艾灸,没用的,为什么人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呢?因为心不在焉。无论是做针刺,还是做艾灸,都是在试图影响人最根本的心神。如果人的心神外跃,在外面飘着,就是扎出窟窿,扎出血,把穴位烫焦了,烤熟了,也起不到治疗的作用。所以古代人治病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手如卧虎,非常的虔诚!

黄帝内经:做人就要做有“出息”的人

刚才说到腧穴,我们可以简单举一些例子,身上哪些点叫腧?很简单的,所有以山,陵,丘命名的穴,都是腧。局部的气没有形,但是有象,相由心生,用眼睛看不到,但用心可以体会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脚踝内侧是什么穴?是肾经上的第三个穴,叫太谿。在古代,谿指的是山谷间的比较窄的地方,现在简化成溪水的“溪”了。

中医给穴位命名,肉之大会名曰谷,肉之小会名曰谿。在肌肉接缝的地方,有一种凹下去的感觉,比较宽的,我们叫合谷;比较窄的,叫谿。太谿的对面,就是脚的外踝。如果从太谿扎根针,穿出去也有个穴,是膀胱经的第六十个穴,叫昆仑。昆仑穴的气就是往外顶的,古人感觉到那个气的形状,就用昆仑来描述。这种命名方式很形象的告诉我们,不同穴位的气是什么样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