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馒头考

 强哥的书屋 2019-11-12

刘朴兵

“馒”字指“馒头”这一食品,并无异议。但馒头古今含义不同,各地内涵有异。“馒”是一个后起字,不仅甲骨文、金文、小篆中无“馒”字,严格说来隶书中也无“馒”字,在隶书流行的汉代,尚无馒头之名,故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均无“馒”字。

“馒头”最初写作“曼头”,最早见于西晋束皙《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于时宴享,则曼头宜设。”可知最迟西晋时期,中国已有“曼头”了。当时的人们将之作为春季宴享的最佳面食。东晋卢谌《祭法》又将“曼头”写作“头”。

这种食物为什么叫“曼头”呢?相传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首先创制了这种食物,用以代替“蛮头”(蛮人之头)祭祀鬼神。这一传说最早来源于南朝萧梁的殷芸《小说》。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酒醴饮食部》“馒头”条,引用了殷芸《小说》关于诸葛亮发明馒头的记载:“《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可见“曼头”这种食物从诞生之初就与祭祀有关,因是模仿人头而做,肉馅、形如人头是这种食物最鲜明的特征。因用发酵的面粉蒸制而成,“曼头”和其他蒸制的面食一样,可统称为“蒸饼”。

由于是一种食物,自唐代始人们将“曼头”写作“馒头”。由于体积太大不利于人们食用,唐代时“馒头”的形态变小。馒头的制作需要蒸笼蒸制,故唐人也称馒头为“笼饼”。宋初李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五八《侯思正》引《御史台记》载:“思正尝命作笼饼,谓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故令缩葱加肉也。时人号为‘缩葱侍御史。”从文中可知,唐代已有卖“笼饼”的市肆或商贩,在制作笼饼时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馅中肉少葱多。北宋张师正《倦游杂录》亦载:“唐人呼馒头为笼饼。”南宋诗人陆游《蔬园杂咏·巢》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碗巢。”诗后自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之笼饼。”唐人将馒头称为“笼饼”,但“笼饼”不一定是馒头。正如唐代以前,“曼头”与“蒸饼”的概念一样,馒头只是有馅的“笼饼”而已。除“笼饼”这一名称,唐人还将馒头称为“玉柱”“灌浆”等。

宋代时,馒头成为最受人们喜食的蒸制面食。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市场上都有卖馒头者,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北宋东京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有一家“孙好手馒头”店。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记载,南宋临安有专门的“馒头店”,有沿街巷陌盘卖馒头的,“蒸作面行”卖的馒头品种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素点心从食店”卖的馒头品种有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还有七宝酸馅、姜糖馅、辣馅、糖馅馒头等。

宋代名气最大的馒头当是“太学馒头”,相传它与宋仁宗有关。宋仁宗一次临幸太学,正赶上太学吃馒头,仁宗尝过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受到皇帝的赞扬后,“太学馒头”名扬天下。宋室南迁后,临安太学仍提供“太学馒头”。岳飞的孙子岳珂《玉楮集》卷三《馒头》一诗赞美“太学馒头”云:“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复慰馋奴。”太学生们回家省亲时常将“太学馒头”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南宋吕荣义《上庠录》载:“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而馒头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转送亲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引《上庠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学馒头”由此流传到民间,故在南宋临安的市场上也可见到卖“太学馒头”者。有人认为,现在河南开封的“一品包子”就是从“太学馒头”演化而来的。包子和馒头的区别在于,包子馅多面少,以食馅为主,其馅可荤可素;馒头个大皮厚,馅料一定是肉的,素馅的则称为“酸馅”(又称酸、酸、馅等)。

元代的馒头品种甚多,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中记有四种馒头:仓馒头、鹿奶肪馒头、茄子馒头、剪花馒头。这四种馒头均为肉馅,其中“茄子馒头”不用面皮,其皮是去了瓤的嫩茄子。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中记有平坐大馒头、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寿筵供)、卧馒头(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薄馒头。其中,“薄馒头”为烫面皮,其他馒头为传统的发面皮。从两书所记载的馒头可知,元代的馒头仍是有馅的,但馒头皮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面了,出现了茄子皮馒头和烫面的薄皮馒头。

明代馒头的制法传承于前代,为包馅的蒸制面食。宋诩《宋氏养生部》卷二《面食制》所记“馒头”的制法为:“用醇素和面,揉其匀,擀剂,内馅,缄密之。”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回《李玉英狱中诉冤》称:“羊肉馒头没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膻。”今天人们食用的馒头却是实心无馅的,这种无馅的实心馒头正式形成于明末,人们可以从明末小说《西游记》中找到蛛丝马迹。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中有猪八戒食馒头的情节:“饶他气满,略动手,又吃够八九盘素食;纵然胃伤,又吃了二三十个馒头。”文中的馒头与素食对应,供僧人斋食,可见晚明时馒头已是实心无馅的了。对于古代的馒头为何失去肉馅而变成今天的实心馒头,尚需学者作进一步的考察。

清代时,实心馒头成为馒头的正宗,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称:“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有馅馒头则成为馒头的“异类”,南方人沿袭古名,将有馅者称为“馒头”。在吃惯实心馒头的北方人眼中,“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对有豆沙、枣泥等甜馅而命名为“馒头”的,北方人倒也接受,不过需要在名称上特意说明,如“山药馒头”,用山药、粳米粉掺白糖做成皮,包豆沙或枣泥馅。还有些北方人,将有馅的馒头称为“饽饽”,如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称:“饽饽,饼铒之属。北人读如波波,不读作勃字本音也。中有馅。一作。”实际上,“饽饽”是东北方言,指蒸煮的面食、面点,如满族人将水饺称为“煮饽饽”。

有学者说“馒头之称谓,今天仍然很混乱”(朱伟:《考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3页),实际上,今天馒头的称谓并不混乱。乱的是没有理清“什么是馒头”和“馒头是什么”。

什么是馒头?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今之馒头就是古之馒头,就是发面蒸制的厚皮肉馅大包子,如在江苏张家港,人们将上面拧成一个尖头的肉包子称为“馒头”。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今之馒头与古之馒头不同,馒头是指发面蒸制的隆起无馅的面食,有像坟头状的高桩馒头和长方块状的方馒头两种。在中原地区,又将高桩的圆馒头称为“蒸馍”,将方馒头称为“卷子”。在北方一些地区,有只将大如人头者称为“馒头”的,如在山西闻喜县“俗以酵发之面抟个笼蒸者,名为馍,重过二十两者,名为‘馒头”(余宝滋编:《闻喜县志》卷九《礼俗》,民国8年石印本,第160页)。山东高密等地则将大如人头者称为“大馒头”。

凡蒸烙煎烤烹饪的无馅面食,在北方均可称为“馍”。蒸制的馒头、花卷为馍,烙制的薄饼、发面饼、葱油饼为馍,煎制的煎饼为馍,烤制的烧饼、火烧为馍。馍是一个大概念,相对来说馒头是一个小概念。“馒头是馍”,是对的。反过来说,“馍是馒头”,就不对了。有人将北方的馒头和馍的概念混淆,再混以南方的“馒头”、东北的“饽饽”和古代的“馒头”,便理不清馒头是什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