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

 泮溪秋玉 2019-11-12

【原文】: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译文】:

内心真诚并且通达所学到的知识这就是天赋予的最基本的良知,并不是道听途说来的世俗的浅显知识(真诚心能与天道通达无碍,并且能获得天道的智慧,世俗心只讲个人眼前利益,所以无法与天道智慧相比)。

【原文】: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译文】:

如果天德和人的品德不能相等并且有了差异,那么就不能说这个人很真诚;如果天的德能与人的德能在认知上有了区别,那么也不能说这个人已经完全通达道理(天德很高远,人无法企及,但是只要人处处用一颗真诚心处事,那么就会一直拥有天的德能)。所谓真诚通达道理的人,就是在自己的本性与天道的认知方面没有任何或大或小的区别(与天的德能如出一辙,就能时刻顺应天道规律)。

【原文】:

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译文】:

道义和性命如果能统一那么就和真理相符合,如果仁爱和智慧能相互结合,那么这就是圣人的作为,如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并且相互依存,那么就会产生神变,如果阴阳两气相互运行,那么它们就会体现出天道的运行规律,人的本性如果和天的道义能够完整融合,那么就可以算是一个真诚的人了(真诚的心离不开顺应天道运行的规律)。

【原文】:

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

【译文】:

天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的原因,是因为获得了真诚的运作。仁爱之人和孝悌之子之所以能够用真诚的身心来为人处世,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行仁孝的过程中永远不会停止。所以君子认为真诚是最可贵的品质(真诚使天道运行永恒,使人道代代相传孝悌之本,这也是利国利家之本)。

【原文】: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诚无物”。

【译文】:

真诚的举动表现出来就会产生一种物象的运转,那么它就是有始有终的在践行真诚心;如果实在没有真诚心那么就谈不上物象的有始有终了!所以说内心不真诚的时候就不存在有物象了(只有真诚心才能产生物象,所以要使物象有始有终,必须一直要有真诚心)。

【原文】: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译文】:

内心从明白事理到达真诚的境界,这是由于能够穷尽事理的道义所以才会通达事物的本性;内心从真诚的境界到达明白一切事理,这是由于能够穷尽物体的本性所以才能认识事物的存在道理和规律(两种不同的路径,目的都是到达真诚的境界,和通达事物的存在规律,都离不开真诚心)。

【原文】: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译文】:

物体的本性原本是万物生成总的源头,并不是因为我的存在才得以显现(物体的本性也就是天的德性,并没有我的存在,只有利益大众)。只有修养、作为高的人能够穷尽物体的道义,他们一定是先让人们都能安身立命然后才会考虑自己,一定会让人们都获得修身养性的道理自己然后才会获得,不会单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是会兼爱天下所有的人,也不会自己独自去获取成功,而是会让天下人都先获得成功(有修养的君子都是先想到利益别人,这是与天的道义相符合的)。如果存在偏见认为我讲的道理是不尽完善的,那么这些人要通达天性就很难了(真诚心代表天德,是顺应天道说出的话,只有顺从才能通达道义)。

【原文】:

天能谓性,人谋谓能。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谋为能,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译文】:

天的德能被称为本性,人的思谋被称为才能。有修养的人能够通达天的本性,不会把天的德能作为人的才能,而是继续依靠自己的思谋来完成天的德能,所以才说天地之道给人提供了一个开发自己本能的机会,只有圣人处在其中才能尽到自己与天的德能没有差别的程度(天德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人只有通达天德才能顺应天道规律,在人道展现天道的德行)。

【原文】: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

【译文】:

穷尽了自己的才能、明了了天的德能,所以就懂得了原来生下来之后就是一无所得的身心,那么临死的时候仍然是没有丧失掉任何的天赋德能(生死自在,没有任何忧患,因为已经通达了万物的本性)。

【原文】:

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

【译文】:

没有失去天赋德能就被称作物体的体性,而这种万物都存在的体性就被称为天的本性(所明白通达的天道运行规律,将会恒常存在,这就是一种天地本性)。

【原文】: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未之学也。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而言尔。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

【译文】:

天的本性是与道义紧密连接的,如果气体发生了昏明的变化也不能掩藏它的本性(气体改变不了天道已形成的本性规律);天的寿命也是与它的本性紧密联系的,如果遇到吉利或者凶恶之事也不会伤害到它(因为天是无形无象的,它只有规律可循);如果存在天的本性被掩藏或者被戕害的事情的话,这是从来没有学过的。本性通达流动在气体之外,而寿命运行却潜藏在气体之内,但是气体却从来没有内外之说,只是假借有形体的物象推断一下罢了(本性是不动的,气体是运动的,而寿命在气体之类运行,所以是有生灭的,而气体却从来没有生灭)。所以要明白,要了解一个人的本性一定先要通达天的本性,这样才能穷尽物体的本性并且通达他们的命运。

【原文】:

知性知天,则阴阳、鬼神皆吾分内尔。

【译文】:

了解了本性就知道天德所在,那么阴阳和鬼神的变化规律也就了如指掌了(了解了天性就能顺应天道运行规律,也能掌握阴阳两种气体的变化)。

【原文】: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纳不二也。

【译文】:

天的本性在人身上能够体现出来,就好像水的本性在冰中得以体现一样,虽然凝结和融化有两种物象,但是它们的本性还是一致的(本性还是水,跟天的本性不离万物一样);受到光照的大小,昏暗虽然有区别,但是它们同样都能接受光照的本性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都离不开天性,但是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这也是区分万物的标准)。

【原文】: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

【译文】:

天的德能也就是我们人的德能,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的得失了,所以才会感觉丧失了天的德能(其实天德也是人的德能,因为本性不变,但是人总是蒙蔽在自我的得失中,而忘记了还有天能)。

【原文】:

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

【译文】:

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有悖于天理所不容,那么就要寻思一下自己的欲望是不是太重了(这些都是要反复考虑的问题,上有天理要遵从,下有个人私心要远离)。

【原文】:

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受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已者谓命,物所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忧而同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译文】:

天的本性总的来说有两种,天的寿命如果能接受它也是有的;不能了解天的两种组成部分,就不能明白说天有寿命的原因,如果穷尽天性并且通达道理那么就不会改变,这是我讲的法则(天性和天命不能分离,需要通达道理才能使它们合二为一)。天因为它自己不能停止所以才称它为有寿命,物体是因为它们没有不通过感应而相互认识的所以被称作本性(万物都有天性,所以能通过感应而认知)。即使这样,圣人仍然不能认为出现让人忧愁的事而不去忧愁,因为物体的色相还是完整的在我身上体现(圣人所以忧愁因为物象中含有天性,但是表现在身体上却很难察觉)。

【原文】: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译文】:

清净纯洁,这是气体的本性;它有时会攻击,有时会去获取,这是气体的本能欲望(讲了气体的两个特点)。就跟口和腹不能没有饮食一样,就像鼻与舌不能失去嗅味一样,这就是气体的攻取表现形式(这是形象的说明气体的自然运行方式)。知道的,有修养的人就会厌恶这些物欲,不想让它们过多的劳累自己的心志,也不想因为世俗的小欲望而失去与天德合一的本源(远离世俗的欲望,用真诚心去开启天性)。

【原文】: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译文】:

心志能够穷尽天的本性,所以说人能弘扬天道;但是明白天的本性却不知道涵养自己的本心,那么即使有道也难以利益他人(道需要人来弘扬,但是人要通达天的本性,才能真正的利益他人)。

【原文】:

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不性诸道,命诸天。我体物未尝遗,物体我知其不遗也。至于命,然后能成己成物,不失其道。

【译文】:

穷尽物体的本性就能穷尽人的本性,了解天命的人也能了解人的寿命,这些都与天性有关,它关系到道义,而且关系到天的寿命(天人性命息息相关,只有遵从天道性命才能践行人道性命)。我体察万物的心从来不会停止,万物考验我的智慧也不曾中断。到达与天的寿命同一的时候就能看到自己和万物同时拥有的天性,也不会丧失天的道义(天的运行不会停止所以有寿命,人的天性永存,所以和天寿合一)。

【原文】:

以生为性,既不通昼夜之道,且人与物等,故告子之妄不可不抵。

【译文】:

把生命作为物体的本性,而不通达天的本性,这样既不能通达昼夜的道理,而且使人和万物都变得相等,那么这种妄想是不能不抵制的(人与万物都是顺从自然天道运行规律而生存,所以不能因小失大,看不到人具备的天的本性)。

【原文】: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行险以侥幸,不顺命者也。

【译文】:

天的本性对于人来说没有不善的行为,遵从它善的行为而克服自身不善的行为,如果超过了天地教化善的程度,那么就变得不善了(心就变得不正直了,所以要遵循天地之道但是不能有私心);命运对于人来说没有不公正的,只是人们顺从不顺从的心理有区别而已,如果做了危险的事并且抱有侥幸心理,那么这就是没有顺从天命的表现(命运是天赋予我们顺应天道规律而行为处事的,因此要谨守而不能任意妄为)。

【原文】: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译文】:

有物象的形体之后,才开始有了人的后天的禀赋气质之性,如果能够摒除后天的气质之性,没有过多的情绪投入,那么心志又会清明爽朗就会保存天地的本性(后天的气质之性保持清明就会显现天的本性)。所以说后天养成的气质本性,君子都不会让它存在杂染(而会让它清净无染)。

【原文】: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则善恶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因以成,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也”。

【译文】:

人的性格有刚柔缓急、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区别,这都是气体在人身体内发生的作用不同(气体的作用决定人的性格)。天原本中和不偏,善养太和之气,反过来说如果气体不偏不倚,那么就会穷尽天的本性(天的本性离不开气体的中正不偏)。人的天性如果没有开显出来那么就会混淆善恶是非,没有明辨能力,所以说在天性范围内继续做善的行为才是真善(天性的重要性在于用一颗真诚心去做善事)。如果恶的言行全部消失了那么善行才会形成,所以说舍弃恶的本性,那么善行自然就形成了(所以不是有意识去做善事,而是不断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原文】: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中也。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不归焉者,所乘所遇之不同,如仲尼与继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者,正谓天理驯致,非气禀当然,非志意所与也;必曰“舜禹”云者,余非乘势则求焉者也。

【译文】:

天德里面如果气体不能保持太和,那么人的性命就会受到气体的牵制;如果人的德性里面能够涵养气体的平顺,那么性命已经体现出天德的层面(人的性命离不开天的德能,需要气体的平顺)。穷尽物体的道理才能通达天的本性,那么天性涵养天德,天命中包涵天理,这是气体不可改变的特征,唯独生死出现长短变化的时候(气体的变化离不开性命的变化)。所以说生死都在于命不由自己决定,这是说气体变化的原因(气体决定命运的长短);如果言语包含的范围更广的话那么就会说生死是由天决定的,这是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这就是有修养的人一定被赋予天的使命,道理简单易得并且在天地之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天理的标准在于能够取悦于人们的心,能够通晓天下所有人的意志。能够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并且明白通达这种道理,那么天下就会大同,所有人心都有所归处了,如果没有归宿的地方,这就是所学的理论与所遇到的事情有区别,就好像孔子与其他想要辅佐治理国家的君子一样,舜禹虽然得到了天下但是它们不认为是自己应该占有的,这就是顺从天理的德性缘故,而并非承受后天的秉性所做的决定;一定要说舜禹得到天下有何作为,那么就是后天的习气太重的缘故(后天的习气要能觉察,不使它影响天性的展现)。

【原文】:

利者为神,滞者为物。是故风雷有象,不速于心,心御见闻,不弘于性。

【译文】:

心志发展清通没有阻碍那么就跟神的变化一样快,如果心志发展总是附着于外物上有所障碍,那么就跟普通的物象没有差别(心志的发展也要顺应天的德能,要清通无碍)。所以说风雷是有物象的事物,但是它们没有心志的速度快,原因就在于心志已经能够把所有的见闻通达明白,所以已经和天性达到了完全的统一(心志远离后天的习气便能拥有天的德能智慧,通达一切物象的规律)。

【原文】:

上智下愚,习与性相远既甚而不可变者也。

【译文】:

存在有智慧和愚昧的区别,原因就在于习气与天性相差的距离太远了,并且习气的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后天的习气决定了自己智慧的高低,要善于察觉并改变)。

【原文】: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译文】:

微小的恶习必须要快速的去除,这样就能使善的行为趋向于天的本性(只有驱恶才能向善);如果能够观察到恶的言行还没有去除彻底,那么虽然有了善语善行,那么也是粗俗不堪的(所以说行善不容易,要使自己的身心没有丝毫的恶习)。

【原文】: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焉。

【译文】:

不认识也不知道道义,才会顺从的待在帝王的身边,意思就是说如果有思虑和知识那么就会丧失天性本来的东西(天性原本含藏的智慧开显的时候也不需要动用自己的思虑)。君子所持的本性,是与天地相同的,只是他们要做出具体的行动罢了(君子与天的德能丝毫不会违背,因此只要行动便会顺应天道)。

【原文】: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

【译文】:

在帝王的身边,意思是说要观察天的道理而辅佐君王,天理就是要有知天时和懂道义的能力。君子教诲人们的时候,只不过就是举出天所奉持的道理来开示众人;君子的行为举止,也是要转述天的道理和它生生不息的做法而已(君子奉行天的德能教化民众,因为他掌握了天地之间道义,并且让人顺从而已)。

【原文】:

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译文】:

和平和安乐是道的源头!和平可以使天地当中人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大,安乐可以使人长久的生存在宇宙中,这是天和地的本性,只有长久和广大罢了(道的源头就是和平与安乐,人只有做到了才能使自己长久和广大)。

【原文】:

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全好者,其必由学乎!

【译文】:

如果没有天的作用,那么阳明之气盛行的时候德性就会发挥作用,阴浊之气盛行的时候物欲就会横生。率领广大的恶势力而使他们全部改变恶习,变成善行,那么只有通过学习来完成(这是失去天的德能,而使阴阳之气做主,如果不能顺应天道规律,或长久的失去这种与天道相应的行为,那么就要学习圣贤的教诲,继续再通过学习来开显天的德能)。

【原文】:

不诚不庄,可谓之尽性穷理乎?性之德也未尝伪且慢,故知不免乎伪慢者,未尝知其性也。

【译文】:

不诚实就不会显出庄严的本相,这能说是完全穷尽道理和通达天性吗?天的德性也从来不会伪装而且轻慢,所以知道不能避免要伪装和轻慢的,其实是根本就不知道天的本性(伪装和轻慢都是后天养成的习气,要及时觉察并去除,才能通达天性)。

【原文】:

勉而后诚庄,非性也;不勉而诚庄,所谓“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与!

【译文】:

勉强的做到以后才显得诚实和庄严,这不是天的本性;不用勉强而能做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庄重,那么就会如书中说的不说话也会使人产生信任,不发怒也会使人感到威严啊(这就是天道自然显现出来的庄重和威严)。

【原文】:

生直理顺,则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于回,则免难于苟也。

【译文】:

生来正直的人阐述道理的时候也会顺应天意,那么遇到吉利或者凶恶的事就会以正直的心去面对;生来不能让自己心正直的人,并不是幸福回报给自己的结果,而是因为苟且免遭灾难才这样做的(正直也是天的德能,能够顺从天道运行规律,如果不能正直要及时察觉并改正)。

【原文】: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以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顺性命之理,则所谓吉凶,莫非正也;逆理则凶为自取,吉其险幸也。

【译文】:

全部都屈从于相互信任那么就会互敬互利,以此会感发出真诚的心;如果情感相互伪装那么就会产生相互受害的局面,这是因为夹杂虚伪的缘故(虚伪会蒙蔽真诚的心)。达到真诚的境界就会顺应天理而对自己有利,如果虚伪不实不能遵循天理那么就会对自己有害(利害关系全在于是否有真诚心)。顺应天的性命的结果,那么即使自己遇到或吉或凶的事情都是正义之事会受到天的保护;那么如果自己逆着天理而做事那么这是自己咎由自取,如果吉利也是侥幸的缘故(只有顺应天道才能使气体顺畅,使自己寿命与天齐,不会遇祸)。

【原文】: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顺性命之理,则得性命之正,灭理穷欲,人为之招也。

【译文】:

对于自己的生命来说只有顺应天理才会举止正义,因为顺应天的性命的道理,就会得到性命的正义,如果丧失顺应天理而放纵自己的物欲,那么就会人为的招来祸患(所以说天性和人的物欲是相反的,只有去除一切利己的行为,那么就是在顺应天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