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群与桀骜不驯野鹰为伴的鹰把式, 祖先曾是清宫御用猎手

 探旅 2019-11-12

在东北吉林省吉林市美丽的松花江畔,有一个叫渔楼的村子,村子里70%是满族人,他们世世代代猎鹰、熬鹰为生。清顺治年间,打渔楼村曾出了18位清代皇宫御用的鹰把式(猎鹰高手),从那时起,打渔楼村有了另一个名字——鹰屯。

他们身着翻毛羊皮猎服,头戴老式皮帽子,脚蹬雪地鞋,手臂上架着鹰隼,给人感觉英勇无比的样子。

带鹰捕猎,对于人的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挑战,要把鹰架在手臂上漫山遍野寻找野鸡、野兔等猎物,在看见猎物的一瞬间将鹰放开,在鹰捕到猎物时,还要第一时间将鹰和猎物分离,否则,鹰吃饱以后就很难继续驯化了。

捕猎的瞬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可是,为了这一刻,鹰把式却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要把桀骜不驯的野鹰训练成能干的猎手,第一步就是消磨鹰的野性,熟悉人的气息,行话叫做“熬鹰”。

“熬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说是熬鹰,不如说是熬人。因为熬鹰不仅需要时间、经验和耐力,更需要有很好的体力,是件既劳心又伤神的辛苦事。

“熬鹰”就是不让鹰睡觉,训鹰的人也能睡,要与鹰四目对视。根据鹰的野性不同,熬鹰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熬了四天四夜,这仅仅只是开始,这之后,还要训练鹰跑绳,目的是要让鹰听主人的召唤,尤其是在捕到猎物之后,还能够习惯性的回到主人身边,这些过程都需要鹰把式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经过鹰把式成千上万次的训练以后,鹰和人不再是对手,而是并肩训练的战友。

如今的鹰把式不再捕鹰,而是为了挽救传承鹰猎文化。打渔楼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态基地,鹰把式和猎鹰都有了新的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