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马逊和菜鸟的中美“3公里生活圈”模板

 昵称66099137 2019-11-12

Mr.Key预测,2018年在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新零售配送员(暂且这么叫)三者之间会来一次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本流向哪个地方,会加速人员流向哪个地方。之前有一些快递小哥转去送盒饭了,今年很可能会有更多人去给超市、商场和品牌店送货。反正马路上的电动车会越来越多。

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资金的流动方向,中美两个市场表现出相似的趋势,都在往传统零售的配送端加钱、加戏。


上个月,亚马逊把Whole Foods超市接入两小时配送服务Prime Now中,这意味着亚马逊要强势介入为超市送货的生意了。据彭博的报道,Whole Foods原有的C端配送商Instacart的业务受到了影响,连原本划给Instacart员工用于拣货、打包的区域也被挤占压缩了。

Instacart是一家专门提供同城配送的创业公司,可以理解为美国版的达达。它的创始人Apoorva Mehta以前在亚马逊物流相关部门工作,2012年时离职创办了这家公司,从此站在了亚马逊的“对立面”上。刚开始双方的对立还不明显,因为亚马逊那时候还没把主要心思花在线下超市,生鲜业务Amazon Fresh也没做起来。

去年买了Whole Foods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Instacart的业务被挤出Whole Foods是迟早的事,尽管它在2014年就给这家超市送货了,现在双方的合同还没到期,Whole Foods还是Instacart的股东之一。

Instacart创始人Apoorva Mehta(右)在Whole Foods超市

但剧情的发展就是这么有意思。亚马逊对Whole Foods完成收购后,向业内传递了一个让人惶恐的信号:庞然大物来了,我们(传统零售)要怎么做?结果,这次收购反倒让Instacart成了抢手货,它接到了来自Costco、Kroger的在线配送大单,并将业务拓展到了加拿大。因为这些零售商不想坐等被亚马逊抢走零售份额,转型线上迫在眉睫。希牧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希牧财富

现在,美国街头常见的连锁药店CVS也委托Instacart为其配送。亚马逊没能在去年收购Whole Foods时一并拿下Instacart(最新估值42亿美元),越往后就越难了,它是奔着上市去的。上个月,Instacart融到了2亿美元E轮,这应该是它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其CFO说,2017年公司业务规模增长了160%,从30个市场拓展到200个。

美国超市、杂货店的转型需求给配送商画了一张大饼,需求迅速增加,也推高了第三方配送平台的单量与估值,这种现象在中国演绎得更丰满。美团外卖要给海澜之家送货;屈臣氏接入菜鸟网络,利用点我达的配送员给周边3公里用户送货;大润发上线App送生鲜和快消品。

据Mr.Key身边的靠谱消息源透露,菜鸟不久后将接入一家重量级的线下独立品牌商,利用合作伙伴(可能是点我达)为其配送。一个趋势是,从最初的盒马,到后来的大润发,再到屈臣氏、海澜之家,经历了从自营型新物种,到大卖场、集合店,再到独立品牌商的过程。未来,那些在全国密集开设了线下门店的独立品牌商(比如服装连锁、化妆品、母婴等)将会触发一种连锁反应,陆续接入配送平台,延伸销售半径。

菜鸟看上屈臣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屈臣氏在一二线城市的布点比较密集,每个门店可作为出货仓使用,去中心化。菜鸟有网购用户的地址库,就近指派门店发货,让骑手上门去取。像点我达、饿了么蜂鸟这种具有全国线下配送能力的服务商的价值会被重估,以前送盒饭的身份不可同日而语。

Whole Foods水果配送货架

这与盒马的思路差不多,都是锁定3公里生活圈这个概念,把城市分割成一个个半径3-5公里的圆圈。往后还会更垂直化、精细化,会出现送服装的圈,送生鲜的圈,送快消品的圈,送某某品牌的圈。电商平台有每一个圈里的用户偏好数据,围绕每个圈做更精细化的营销与垂直圈层拓展就有可能。这就给线下商业植入了互联网的打法。

既然是互联网打法,就少不了引流思维。亚马逊买下Whole Foods后第一件事就是降价,围绕香蕉、樱桃、火鸡等商品做长期促销,哪怕把毛利降到零。这部分商品是为引流和打击对手的,这跟外卖消费满多少减多少、新人券、盒马的免配送费等是一个意图。真正用来赚钱的是超高频低毛利商品,或低频超高毛利商品。

但这套模式的成本费用一直是我比较关心的话题。屈臣氏的门店发货+配送服务一般收取7~11元的定时配送费;Whole Foods给亚马逊Prime会员送货是免费的(需达到一定购买金额,实际上Prime会员本身就是付费取得的),但用户想追求时效,2小时内送达,需要额外付费。

这说明,如果顾客想要更确定性的配送服务,需要为平台适当摊销一部分成本,不然这部分开支会像滚雪球一样吞噬掉利润。亚马逊去年在新加坡推出Prime Now服务,订单需求量激增后,运力暂时跟不上,2小时达就会打折扣。我不知道这个曲线的拐点在哪,规模化能否摊薄成本,类似菜鸟这种系统分配员统一调度、引入技术手段和智能算法应该会降低一部分成本,但东西总要有人去送不是么。

饿了么被阿里全资收购的传闻现在还没被官方坐实,有人觉得95亿美元太贵了,如果放在上面分析的这个局面下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未来可能会出现买一家零售配送商比买一家零售超市更贵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