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内多发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忘仔忘仔 2019-11-12
 作者: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谢淑萍  
一 、脑囊虫
二 、转移瘤
三 、结核瘤
临床特点
1、患病年龄多在20~40岁,农村多于城市。
2、慢性病程,50%病程在5年以上,30%在2~5年,20%在2年以内。
3、癫痫发作最常见症状,70%患者有癫痫病史。
4、颅内压力增高也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约占45%。
5、精神症状及智力减退约占30%,多见于有颅内压力增高患者。
6、缺乏脑部受损的局灶体征,脑囊虫病患者脑膜刺激征罕见。
7、60%的患者有食“豆猪肉”、便绦虫历史。
8、6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皮下、肌肉、眼部囊虫病史。
9、极少数患者伴发热。
检验
囊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血阳性率达94%,脑脊液达90%,2%假阳性。
脑膜炎型患者及脑表面寄生虫体较多患者脑脊液检验白细胞可增多,蛋白轻度增高。
影像特点
1、以散在多个寄生为主,常寄生在皮层及皮层下灰白质交接区脑实质内,白质内较少见。蛛网膜下腔、脑室、脑池、脑沟内常寄生,但常多个葡萄状成堆寄生。
2、病灶为囊性,90%病灶直径为2~3mm,10%呈大囊型,直径可达10~20cm。
3、20%患者合并脑积水。
4、 60%患者为多个虫体寄生,周围脑组织反应性水肿常不明显。40%为单虫或少数虫体(<5个)寄生,病灶周围脑组织反应性水肿明显。
5、虫体在脑组织中寄生呈不同生存状态期,CT/MRI可清晰地显示出。
(1)生存期(共存期)CT:直径为2~3mm囊性病灶,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明显,靠小囊的一边有一 极小的高密度点为囊虫的头节,不强化。MRI:T1 显示小囊性低信号病灶,头节呈高信号。T2 显示小囊性高信号病灶,头节呈低信号,不强化。
(2)退变死亡期 CT:直径为4~5mm 囊性病灶,与周围脑组织界限逐渐不清,可见壁结节(头节),环状强化,少数病人出现不规则强化。MRI:T1显示囊性低信号病灶,边界欠清,头节增大。T2显示囊性高信号病灶,头节呈低信号,环状强化。
(3)钙化期 CT显示约1 mm的钙化点。已钙化的病灶引起癫痫发作时,可造成一时性周围脑组水肿,约在20天后消失。
(4)已钙化的病灶引起癫痫发作时,可造成一时性周围脑组水肿,约在20天后消失。
 转归  经恰当治疗可治愈。
 
一、脑囊虫
二、转移瘤
三、结核瘤
 
国外报道占脑内肿瘤的15~20%,国内报道占5~12%。25~45%找不到原发灶。
 
临床特点
1、中年以上多见。
2、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
3、颅内压增高明显,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4、偏瘫等局灶体征突出。
5、12%精神症状
6、30%癫痫发作。
7、可找到原发病病灶的患者仅占60%,其中肺癌占68%,消化道恶性肿瘤占15%,乳腺癌占10%,其他恶性肿瘤占7%。
8、本病不伴发热,患者合并感染时体温可上升。

检验没有特异性改变,瘤细胞检出率约60%。

影像特点 
1、 90%多发病灶,10%单发或少发病 灶。有占位效应,单发病灶更明显。
2、大脑半球占80%,其他脑叶也可见到。没有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别于其
他原发性肿瘤。
3、直径大小不一(0.3~10Cm)),形状各异。可同时见到实质性、囊性病灶。
4、CT/MRI显示病灶为边界不清的混杂(高、低、等)密度/信号,或病灶显示不清,往往在增强扫描后才能显示出。
5、强化效应明显,呈均匀整体、环状多房增强,可伴有脑膜强化。
6、影像的改变是进行性加重变化。
7、脑积水少见。
 
转归  差
 
一、脑囊虫
二、转移瘤
三、结核瘤

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2、80%急性(数小时)起病,20%亚急性(1~6 周)起病,有明显发热情况,体温在38~39oC。
3、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颅内压力增高症状,常伴 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4、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5、 脑膜刺激征明显。
6、患者常并发偏瘫、失语、截瘫、颅神经麻痹等临床体征。
7、15%的患者有癫痫史。
8、50%患者同时可找到脑外结核史。
 
检验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高(500~1000×106/mm),单核占优势;蛋白增高(100~500mg/DL),糖及氯化物降低40%。结核抗体阳性。
 
1、 约70%多发性,约20%3~5病灶,单发约为10%。
2、 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实质性病灶,也可见囊性病灶。
3、 病灶强化明显,并伴脑膜强化。
4、 40%脑积水(后期明显),
病变不同时期显示影像特点
5、病灶不同
(1)未成孰期:实质性病灶,周围水肿区明显,未强化时可分不出病灶与
水肿区,注入造影剂后呈整体均匀结节状、团块状或串珠状强化,病灶不规则。CT显示片状、结节状等或低密度病灶,直径2~20mm;MRIT1显示低或等信号,T2显示略高或等信号。
(2)成熟期:出现不规则实质性及囊性病灶(干酪样坏死),周围水肿区仍明显,注入造影剂后呈整体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CT显示病灶的周边高密度,中心低或等密度;MRIT1 显示病灶的周边等信号,中心低或等信号,T2显示病灶的周边等信号,中心高信号。
(3)钙化期:多数病灶呈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钙化。CT优于MRI。
6、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三型:
(1)脑膜型:病灶多侵及脑池、脑裂、脑沟,团块状或串珠状病灶居多。脑膜强化明显,脑实质内可有结节状病灶。
(2)脑膜脑实质型:脑池、脑裂、脑沟及脑实质均有病灶,以脑实质内较多。
(3)粟粒型:脑实质凸面及沟裂内广泛多发小结节病灶,直径为2~3mm,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
 
颅内结核占人体结核病的1%,脑结核瘤占脑肿瘤的10~20%,任何年龄均可患病。由于不规则的治疗病程演变为不典型结核过程,发热时间短且低,中毒症状不突出,脑脊液变化不典型使之与其他颅内肉芽肿及转移瘤难以鉴别。
 
转归  系统治疗1~4个月病灶缩小,3~12个月病灶消失。

特异性临床特点:

囊虫病  癫痫,绦虫病史,皮下肌肉内囊虫
结核瘤  脑膜刺激征,发热,颅压高,结核病史
转移瘤 NS局灶体征,颅压高,恶性肿瘤史
特异性影像特点:
囊虫病  病灶大小基本一致,形状基本规则,有头节。
结核瘤  病灶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脑膜强化明显。
转移瘤  混杂异常密度/信号,可见灶内出血。
病历摘要——
男,口角歪斜4个月,伴左侧肢体无力、麻木。
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肢体无力5-。BABINSKI-性。
血、脑脊液囊虫抗体阳性,嗜酸性粒细胞高110/MM3 
神经外科手术证实为脑囊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