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晚年很有趣的一首词,以极平淡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场景

 江山携手 2019-11-12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热衷于隐居,不过大部分的是甘心于平淡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尘世,去到乡间隐居,或者是一个人独自在深山生活;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便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也不愿意与世俗的社会沆瀣一气,于是选择了隐居;其实我们可以从陶渊明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他可以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另外在彭泽县令的任上原本想要有所作为,可是无奈现实根本不允许,这也使得他内心是极为悲痛,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他选择隐居的原因。毕竟现实生活是那么地糟糕,只有一个人远离了人群,去到无人的地方独自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找回自我;应当说陶渊明最终选择隐居,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如果他不去隐居的话,自然也不可能会有后来那些令他名满天下的经典之作。


陶渊明的隐居是属于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样的一种隐居也是心甘情愿,不会有任何的抱怨,不过对于另一些选择隐居的文人来说,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奈,毕竟他们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去建功立业,可是无奈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遭受了打压和排挤,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以一种隐居的方式选离是非之地,过着一种极为“窝囊”的生活。那这其中的代表则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那个时代坚定的主战派,他也是时常遭受到小人的弹劾,最终他被撤职,带着一身的伤痛远离了官场,去往江西的上饶隐居。


辛弃疾的这种隐居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现实生活令他无奈,这也就造成了他的悲剧,同样在隐居江西上饶的那段时间,他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特别是一首《清平乐·村居》,通篇以极平淡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场景,尽管看似写得很普通,只不过是写下了生活中极为平淡的生活,以及普通的风景,可是由于写得生动有趣,从而也是令这首词显得别具一格,最终成为了一首难得的佳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隐居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对于辛弃疾这种人来说,他是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令他无能为力,只能是去过那种极平淡,同时又令他痛苦的生活。作为他本人来说,他是希望可以去到战争,不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希望可以把带领南宋的军队去收复北方沦陷的失地。不过历史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让他去挥洒的舞台,同时他还处处遭受到打压和排挤,这也最终使得他内心痛苦不已。

少年时代的辛弃疾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同时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之苦,所以他选择了逃离北方,远离自己的故土去往南方,无非就是希望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能够实现心目中的理想。早期虽然也上过战争冲锋陷阵,可是后期他又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遭到了小人的弹劾,一度被罢官,他只好带着一身的遗憾去到江西上饶隐居。


那这首《清平乐·村居》写得就很是有趣,通篇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也没有像别的词人那样堆砌无数的典故,只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普通的生活,但即使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也是令这首词显得别具一格成为了经典之作,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如此唯美的一首作品,更多的还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一种悲痛之苦,他原本是一位将军,是一位爱国之士,他的位置应当是在战场,可现在却远离战场在而是在乡村。


词的上片就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写得也是极为有趣,远处的茅草屋很小,同时也很破,小溪两旁长出了许多郁郁葱葱的小草。喝醉了酒再听这吴侬软语,觉得非常的温柔,也非常的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不知道是谁家的公婆和父老?这两句完全就是写乡村极为普通的风景,以及很普通的人物,可是写又是极为细腻。

词的下片则是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的美好,最大的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草,第二个儿子正在屋前织鸡笼。只有最小的儿子特别的懒,一个人独自在躺在小溪的草地上,正在剥莲蓬吃。这整个的下片充满了浓浓的乡村气息,同时也与上片遥相呼应,从而令整首词显得意境悠远。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生活那段时间写出了很多经典的名篇,而这首《清平乐·村居》,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一首极为独特,也很是唯美的作品,整首词那就是一幅画,虽然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可是写得极为细腻,以一种极为平淡语言,把日常生活场景描绘的充满了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