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佛王维与辋川:往事越千年,绝唱天地间

 江夏卿 2019-11-13

文 / 刘长青

01

朝庭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唐诗的故乡。

王维,是盛唐的名片,是大唐文化的旗手之一。他集诗歌、音乐、绘画、书法于一身。

在李白未到长安、杜甫未成名时,他则处于大唐诗歌创作中心,是当时诗坛盟主,文坛翘楚,领军人物,被誉于“天下文宗”。

李白因其诗风旷达豪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洋溢浪漫色彩被尊为“诗仙”。

杜甫以诗情雄浑壮阔、沉郁顿挫、忧愤深广、针砭时弊、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被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史诗”。

王维呢,他既不同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不羁、放纵肆意。

也异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愤懑与胸怀。

当然,王维年轻时的诗,也有不少澎湃激昂,抱负不凡之作,但纵观其一生诗作,总体来说则是静谧恬淡、闲逸萧散、幽寂冷清、澄旷隽永、以禅入诗,因而他被称为“诗佛”。

他中年时已有“归隐向佛”之心,在遭遇一系列坎坷之后,他逐渐变得消极,皈依佛门之念而甚。“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仕——隐——仕——隐——仕这条路上反复。可以说王维的后半生始终在“入世”与“出世”、“仕”与“隐”中纠结踟蹰。

王维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蒲州(今山西永济),官至尚书右丞。他少年丧父,弟妹六人,随母屡迁,艰难度日。

王维三十一岁时妻亡再未续娶,与母及弟妹相依为命。他对母极孝,《旧唐书》说他“事母崔氏以孝闻”。母亡后“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王维与弟王缙,兄弟文豪。王维原本就出身太原华贵望族,早年即有从岐王李范游宴的经历。

他与弟王缙少年即负盛名,开元九载(721)王维擢进士第,“昆仲宦游两都,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昆仲:此指王维和王缙;两都:长安与洛阳)。

同王维一样,王缙诗文俱佳,尤以散文见长。据传,王缙中举后,众人仰慕于他的文章,凡逢丧事都来请他写墓志铭。

一天,有人送润笔费误扣了王维家的门。王维问清来意后,便笑指着不远处王缙家的门说:“大作家在那边。”后来,人们就把以作文为生的人称为作家。

晚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载:“王维兄弟‘冠绝当时’”,被誉为“朝庭左相笔,天下右丞诗”(王缙曾任唐代宗时左丞相),一时传为佳话。

02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时的王维为何日渐消极?一心向佛?晚年又为何把归隐之地选在蓝田辋川、且一住就是十多年呢?

王维母一生虔心佛事,深受影响的王维就以佛教《维摩诘经》取名:维;取字:摩诘。“唯摩诘”是梵语音泽,意为:洁净、无污染之人。

王维从小就以走科举仕途,扬名立万为目标,决心象自己的名、字那样,干干净净做官,堂堂正正为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年时的王维志向远大,他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球》诗中回忆昔日追求时曰:“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干名”即指他追求仕宦之路,也即科学功名之路。

他曾崇尚侠士精神,颇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气概,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树立建功立业志向,富有昂扬进取精神。从他这首诗即可略见一斑:“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年轻时的王维,具有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他以诗言志:“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狭骨香”,“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

他爱增分明,常为不公之事呜不平。如对关西老将军“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战功卓著的老将“李广难封”,而战绩平平的手下却平步青云,加官进爵,王维对此表达强烈不满!

当然,入仕前,在年轻的王维诗文里也流露出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惆怅寂寞之感:“谁怜越女颜如玉,贫溅江头自浣纱”。

据说王维应举时求歧王唐玄宗弟李范“庇借”,岐王有意把他推荐给某公主,并设一局让王维露脸:

一次公主宴饮,岐王让歌伎以歌舞助兴,让19岁的王维着白衣白袍,在一群红男绿女中持琵琶演奏王维自己的诗作《郁轮袍》,公主极赏王维的诗情才艺及潇洒的气质风度,遂荐他为“试举解头”。

21岁擢进士后王维任“太乐丞”之职(正八品,主管国家音乐事宜),谁料,祸起萧墙,因一梨园舞女(伶人)“舞黄狮子”,受上司太乐令刘贶之牵连,王维被贬济州为“司仓参军”,官职从正八品连降两级(从八品下)。

在济州,王维一呆就是五年,其间冤枉苦闷之情充溢于胸,无人可诉,这是他仕途上遭遇的第一次沉重政治打击,隐居的念头由然而生。

这从他六首《偶然作》其二一诗末尾处可见端倪:“得意苟为乐,野田安足鄙?且当放怀去,行行没馀齿”。诗含寄情田园,终老山林之意。

然而,作为长子的王维,老母弟妹还需要依靠他来支撑门面和维持生计,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又让他无法逃避现实,《偶然作》其三中他无奈地说出了自己的尴尬: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诸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一晃又是几载过去了,开元二十一载,张九龄始为相,主张不循资格用人,王维有《上张令公》诗,希望被用。

开元二十三载,王维35岁,再入朝仕宦,拜右拾遗。然而一年多后,为相仅三年多的张九龄很快被李林甫排挤出朝廷。

王维36至56岁这黄金十年,朝庭正是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王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伥。

但又需俸禄养家,又无意与李、杨二人为敌,正直但又软弱的王维,只能采取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眼不见心不烦”的逃避态度,走出一条'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道路。

于何处?王维把目光投向大唐首都郊区,长安东南的蓝田辋川。

03

屈身伪朝遗悔恨,凝碧诗表老臣心

蓝田位于“秦楚之要冲”,是“三辅之屏障”,因境内产玉,而“玉之美者曰蓝”,又因此地有杨伯雍在田地种玉的神话传说,故称县名曰“蓝田”。

辋川在蓝田县城南,位于秦岭终南山段东段,为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峪谷宽且长,又平缓,又因辋川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异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

蓝关古道、古蓝关、蓝桥驿、尾生抱柱、裴航捣药娶云英处、道教圣地碧天洞、孝子祠、悟真寺、水陆庵、竹篑寺、文峰塔、蚩尤庙、汤泉等名胜古迹环布四周。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辋川烟雨”即为“蓝田八景”之冠。

据有关史料,唐代不同时期寓居蓝田的著名诗人有沈师耽、宋之问、卢象、王维、王缙、裴迪、崔兴宗、钱起、崔惠童、储光羲、毕耀、孟郊、温庭筠、马戴、郑谷等。他们徜徉于美丽的玉山蓝水之间、或描山绘水、或交游唱和。

当时著名的的山庄有王维辋川别业、崔惠童的驸马山池、崔兴宗的东山草堂、裴迪的南山书斋等,而名扬天下,斐声海内外者,首推王维辋川山庄。

天宝三载(744),王维在辋川购得诗人宋之问荒弃的别墅。他利用辋川自然地貌设置二十个景点,并与裴迪隐居其中,以欹胡为中心的布局便是受佛教八功德水的启发。

把迥然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即入世为官与遁世禅寂统一起来,对世事采取一种超然态度,追求自我解脱、自我愉悦的精神境界。

从此,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王维在辋川十四载(744—758),期间整载离开辋川的有两次。一次是天宝四载春夏至天宝五载春末出使塞北榆林、新秦二郡,回辋川后赋《辋川别业》,表达他看到春景及与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伦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见朋友们来,急忙出门迎接,因急于见友,慌乱间,连鞋都穿反了。

另一次离开辋川别业,是天宝十五年夏安史之乱,王维被俘,被叛军劫至洛阳被逼任伪职。

天宝十四载(755)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率三镇十五万人南下攻唐。

唐朝因承平日久,荒于武备,唐军被叛军一触即溃,玄宗仓惶出逃,百官毫无准备,扈从不及,少数人降敌,多数被俘劫至洛阳,王维也是俘虏之一。

王维不仅拒降叛军,还采取了抵抗不合作态度:“服药取痢,伪称瘖病”,故意服下泻药(巴豆之类)拉肚子,装聋作哑。

但“禄山素知其才”,强迫王维就职“给事中”,并把在凝碧池不为他(安禄山)奏乐的唐梨园子弟雷海清,肢解在试马殿上,杀一儆百。

人在屋檐下的王维只好违心接受伪职。道友裴迪专程从长安赴洛阳来看望他,并把在凝碧池畔见到的血腥场面告诉王维,王维愤笔写下《凝碧池》诗,表达对朝庭的眷恋和对国难的悲愤: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上奏管弦。

不久王维又写一首《口号示裴迪》:“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黎杖,归向挑花园”。表达自己渴望脱离罗网,向往自由的心情。

04

斯人驾鹤仙游去,华章绝伦映后昆

诗佛王维与辋川:往事越千年,绝唱天地间

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大唐政府的秋后算账开始了。

对从贼附伪朝者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王维在两京沦陷其间,因被安禄山授以给事中伪职,所以也受到处理。

但为六等罪中处罚最轻的“三等流、贬”,仅由原给事中贬为太子中允,由正五品(上)变为正五品(下),只降了一级。理由是“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

会缙(王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王缙为赎兄罪自请贬官),不久,王维迀(升)为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乾元二年(759)转为尚书右丞(正四品下),直到去世。

王维对肃宗不杀之恩感激涕零,朝庭愈是对他宽恕,他愈加内疚自责,因为在中国封建传统中,名节被看成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食君之禄,死君之难”舍生取义是忠君的最高境界。

安史之乱之后,王维这种愧对君王的负罪感伴随终生,心里这块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说到底,李林甫、杨国忠不过分为难王维、安禄山不杀王维、唐肃宗轻罚王维的变节行为,根本原因还是爱才、惜才。

从安乱平息到王维去世四五年间,王维只写过二十多首诗,其中没有一首真正的田园山水诗,这与其悔恨自责的心态有关。

其间,他曾请求辞官出家,但朝庭未允,为报天恩,王维在758年冬,即他去世前三年,上书《请施庄为寺表》,把他的辋川别业留赠朝庭作为一小寺。

此时已是王维母崔氏辞世八年以后了。从此,他离开辋川返回长安,“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唐代宗皇帝批答王缙《进王右丞集表》手敕中赞扬王维“位历先朝,名高希代”;弟王缙称兄维“当官坚正,秉操孤直”。

杜甫对王维在安乱中违心事贼,深表同情与理解,认为王维屈就伪朝同汉李陵无奈降匈奴一样,是待机“欲有报”汉恩,因为他知道王维在19岁时写过《李陵咏》,为李陵的“投降”行为辩解: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思”。

因此,他在《三年赠王中允维》一诗中写道:“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结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公然为王维辩护,赞扬他的装哑行为。

王维以笔为器,描山绘水,言志抒情。他一生笔耕不辍,《新唐书》说王维临终前患重病“疾甚,缙在凤翔,作书与别……停笔而化”。安乱前王维存诗文百千余篇,天宝年后,十不余一。.......

往事越千年,沧海桑田,辋川王维别业、二十景遗物虽已荡然无存,但王维毕竟在辋川住过,辋川的山山水水毕竟留下过王维的足迹,留下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风流雅士来辋川观山赏景,凭吊王维遗迹,在银杏树下徜徉,赋诗题赞赞王维。王维去世不久,杜甫又对王维的诗作和人品作了高度评价: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钱起在《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一诗中,也借赞芍药来颂扬王维“更胜青松守岁寒”。

明代敖英写《辋川谒王右丞祠》诗道:

“蜀栈青骡不可攀,孤臣无计出秦关。

华清风雨萧萧夜,愁杀江南庾子山”。

对王维不能摆脱安禄山的羁绊深表同情和惋惜。

诗人臧克家在其诗《有的人》中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维虽离世已逾千年,但他的形象犹如他手植的银杏树一样高大伟岸、傲然屹立卓尔不群。他美丽的诗篇将与天际共存,与日日同辉。

王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教授在研究王。许多大学开设了王维诗歌欣赏课,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国内外的王维学术研究论文层出不穷,中国王维诗歌研讨会定期召开,王维辋川二十景遗址也在地方文化学者、蓝田“王维四吕研究会会长”张效东先生等人考证下大部分已得到确认。

央视九套、十套摄制组也多次来蓝拍摄有关王维的专题片,来辋川瞻仰王维遗迹的中外人士更是络绎不绝。

王维的诗歌艺术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王维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研究王维、宣传王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愿王维的诗歌走向世界,光耀人间!

参阅资料:

《中国王维研究》(第三辑)

张效东《历代蓝田诗选析》

我是简十一,愿和同样爱好文字的朋友一起,执笔取暖,煮字疗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