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告诉你:晚睡有毒!

 南楚王子 2019-11-13

常常听到“成年人要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8小时”似乎成为了判断睡眠质量的金科玉律。

于是,周五成了一周中最受欢迎的一天

因为,通宵嗨整晚,第二天可以睡整天,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别说8小时了,18小时也能睡!

但是,晚睡晚起的8小时和早睡早起的8小时,价值一样吗?

答案是: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成为生物生理活动节律的基础。

人类跟着日出日落安排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仅仅人类,地球上的生物活动都是有节律的:牵牛花清晨开花,昙花深夜绽放,雄鸡破晓啼叫,猫头鹰夜间捕食。

我们把这种规律的生理活动现象称为“生物钟”。

起初人们猜想是太阳光在控制生物钟,认为光照会影响生物活动的节奏。那么为了验证这一猜想,18世纪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在正常情况下,含羞草叶片在白天被太阳光照的情况下会自动打开,夜间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叶片自合闭合。于是,实验者将含羞草放在暗室中,24小时无光照,却发现:叶片遵循了之前的活动,出现了打开然后闭合的现象,仿佛自己带着一块表在身上,关在小黑屋里也知道时间。

图片来源:The Nobel Prize

这个实验说明:昼夜节律受外界光照影响的假设不成立,看来生物还是在自身内部有一个生物钟的

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Seymour Benzer 和他的学生Ronald Konopka通过实验发现,发现在果蝇身上有一种不知名的基因变异会打乱果蝇的生理节律,于是他们将这种基因命名为“Period”,但是并不知道Period是如何影响生理节律。

图片来源:百度

2017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人体内部“生物钟”背后的分子机制。

1984年,Jeffrey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Young三位科学家,成功分离出Period基因。他们发现:Period基因编码的PER蛋白会在夜间积累,然后在白天分解。而且,PER蛋白的水平以24小时为周期,正好是一个昼夜。

图片来源:The Nobel Prize

可是,PER累积和分解的节律变化是如何产生并维持的呢?

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猜想,PER蛋白阻断了Period基因的活性。他们进而推测,通过一种抑制反馈回路,PER蛋白可能阻止了自身的合成,因而持续而周期性地调节了自身的水平。当Period基因激活时,mRNA就生成了。mRNA被转运到细胞质中,作为PER蛋白产生的模板。PER在细胞核中聚集,而Period基因的活性此时被阻断。这就帮助产生了阻断反馈机制,从而形成了昼夜节律。

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已证实:PER蛋白是在夜间聚集到细胞核。但它是如何到达那儿的呢?

1994年,Michael Young发现了第二种发条基因timeless,它编码昼夜节律所需的TIM蛋白。他证实,当TIM蛋白与PER蛋白结合时,两种蛋白就能进入细胞核,从而阻断Period基因活性,关闭阻断反馈回路。

但是什么控制了这种变化的频率?Michael Young发现了另一种基因doubletime,它编码DBT蛋白,能够延迟PER蛋白的聚集。这就解释了这种节律调控如何更契合24小时的循环。

三位诺奖获得者证明:我们的“生物钟”是写在基因里的

图片来源:Giph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