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最有争议的宰相,明明是千古名相,为何被百说成大奸臣?

 江山携手 2019-11-13

有一句话叫做“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是说北宋没有好的将领、南宋没有好的宰相。南宋的第一位宰相,便是臭名昭著的秦桧。在秦桧之后,南宋还有史弥远和贾似道等奸相。反观北宋,虽也有蔡京之流,却也不乏赵普、寇准等名相。但在后人眼中,北宋最耀眼的宰相莫过于王安石了。


在中学的教科书上,无论是语文书还是历史书,总少不了王安石的身影。他的诗是要求背诵的,他的变法知识点是一定要考的。在现代人的眼中,王安石是一代名相,甚至是“千古名相”。但在宋朝百姓眼中,以及直到近代的所有史家眼中,王安石是北宋的大奸臣。这就使得王安石是北宋争议最大的宰相,不像寇准那样受人尊崇,又不似蔡京那般遭人唾弃。造成这种分歧的源头,在于他主持的那场“熙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

改革是处理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让一个政权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从来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之争,以商鞅变法为例:获得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大刀阔斧,连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都给割了,被他杀掉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因为变法,秦国眼见着强大了起来。秦孝公去世后,失去了后台支持的商鞅立马被守旧派反扑,最终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因为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政策,所以王安石变法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他本人的下场也是历代变法者中比较好的。


说回熙宁变法的本身,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有人说是一场政治冲动。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大问题,让北宋的财政入不敷出。因此只能家中农民的负担,各种苛捐杂税也就多了起来。对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来说,如果让他们饿肚子,必定会酿成起义。如果让他们吃得太饱,又会有游手好闲的人来危害治安。因此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要让农民吃饱,但要让他们努努力才能吃饱。再加上仁宗驾崩后与辽国逐渐频繁的战事,都加重了北宋的统治危机。


熙宁变法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5项主要的内容。究其本质和出发点,王安石是希望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通过国家干预市场的形式,促进货币的流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最终目的。变法让日渐空虚的国库又开始充盈,一批有功之臣也得到提拔。为了过的升迁,执行的官员们用了一些损害百姓利益的手段,导致老百姓深受变法之害。


王安石用的一些人,例如蔡京和吕惠卿等人,个顶个的大奸臣。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又岂能对他们的顶头上司王安石嘴下留情?王安石明知“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的道理,但还是操之过急。心里吃了热豆腐,也让热豆腐烫了嘴。元相脱脱在主持编撰《宋史》时,对王安石的评价是这样的:

“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回归到王安石个人,他自身也有着很大的缺陷。韩琦曾评价:“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就是说王安石搞理论是一把好手,但是让他去实践必定坏事。在政治上王安石实在算不上成功者,但他在文学上的光芒,将他的整个人的形象都挽救了回来。

参考资料:《宋史·王安石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