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百姓说是奸臣,今却成千古名相,名字很耳熟

 小天使_ag 2020-09-27

宋朝是我国一个特别神奇的朝代,一方面宋朝虽然在经济、科技、文学等领域都非常发达,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是整个中华史上最高的,四大发明中有三个(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在宋朝时大力发展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人都是宋朝人;但是宋朝却有些懦弱,一直被北方契丹、金等游牧民族欺负。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武将地位最低、文臣地位最高的朝代,在史书上甚至还有三品武将主动向六品文臣行礼的记载,而这样的原因主要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后确定的武将打压制度,之后北宋、南宋的历代皇帝也基本遵循着赵匡胤所立下的规矩。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宋朝自然会出现很多像是范仲淹、王安石这样的良臣,也会出现秦桧这样的奸佞。今天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被现代人评价为千古名相的北宋宰相王安石,王安石虽然在后世人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治世之能臣,但是在王安石死后北宋很多国民的眼中王安石却是一个堪比秦朝赵高、汉朝董卓、唐朝李林甫那样的奸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他的父亲王益是当地的一位判官,受到父亲的影响王安石从小就嫉恶如仇,同时也以古之圣贤的行为来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在求学的时候王安石还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友,与他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比王安石大两岁左右,也是曾巩将王安石推荐给了欧阳修,算是王安石的领路人。

1042年王安石夺得了进士中第四的好成绩,跨入了北宋政坛,仁宗也是将王安石视作未来朝堂上的栋梁之材,派王安石到了淮南、舒州、常州等各地积累为官经验,王安石也一直在磨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王安石发现了当时宋朝的制度和上古先贤理论的差距,并认为这就是宋朝积弱的症结,1058年曾建议仁宗变法,但是仁宗并未采纳。

1067年宋神宗继位之后,立刻将之前负气离京的王安石召回了朝堂,向他请教北宋一直被西夏和辽国欺压的原因,王安石还是坚持当年他对仁宗的提出的建议。与仁宗不同的是,神宗认为王安石的提议很正确,再加上当时辽国正在磨刀霍霍,便选择接受王安石的提议。1069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许多,如青苗法、保甲法、均税法等等,但总的来说每一条都有一个核心宗旨,那就是富国强兵,解决宋朝冗官冗兵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变法注定会损害到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些人纷纷等王安石使小辫子,到1074年宋朝遭遇大旱的时候司马光等朝臣就以王安石遭天谴为由要求罢相,同年王安石被罢免官职,虽然1075年复职但已经失势。

党争暂且不论,百姓对王安石最大的意见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强制要求百姓在二月、五月(农民没收入的时候)向官府贷款,半年后取两分利息还给朝廷。这样的确是丰实了国库,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的压力。再加上催还贷款时候很多的官员中饱私囊,所以百姓对王安石变法的意见才会那么大。、

因此王安石死后很多百姓都会认为王安石是奸相对其百般贬低,但史学家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王安石的确是为了国家兴盛。王安石变法其实在某个角度上来说和京杭大运河很像,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但是因为操之过急反倒是适得其反。


曾经有人说,古代人物个个都是供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即便是一个人即便是功绩再高的情况下,都会有人尽可能地找到其不光彩的一面,之后说着“XXX就是一位过誉的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加上历史事件本就有着很多真真假假的存在,有时候光靠一些历史故事,确实很难真正了解一位历史人物。
但有一说一的是,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确实要站在客观的视角。
他的名字很耳熟,就是写下《伤仲永》的王安石。
然而,王安石一生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上面提到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顾名思义就能知道,王安石在这场变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学家们也称作是自“商鞅变法”后最具影响力的变法。
并不是说当时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昏君,他真就只是没有金刚钻,硬是要去揽瓷器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王安石便是出现了。
更为严重的是,环境一直都是改变人的存在,一个人在乱糟糟的环境下,很难保证一个人的心性是否会发生负面性的变化。
这三个大问题,对于再富强的王朝来说,都是岌岌可危的存在。
就在这时,王安石便是出现了。
王安石在赵顼眼里,几乎是一个叔叔级的人物,加上王安石本来就个人魅力出众,赵顼自然是将王安石当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当时王安石的看法是:如今的问题,并不是开支过多,而是因为生产过少,因此当下之急就是发动农民大力进行生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王安石的观点对吗?并不是不对,只不过他没料到的是,他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还是农民,因此农民们的农作任务以及生产任务便是非常大程度提高了。
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站在百姓的角度,每天的劳动任务大幅度增多了,他会如何看待朝廷呢?这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更为致命的一点是,朝廷收入确实是上来了,那么百姓收入就一言难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王安石不被骂才怪。
但这件事的结果是:借贷的农民非常多,但利息又高,这对于农民来说,自然是经济上的一场恶性循环。
加大农民的劳作任务,后来在借贷上又动了手脚,王安石怎么不可能不被骂“奸臣”呢?更何况,百姓们又是一群“看结果”的人,你做错了事,即便你是良臣,也照样有人会骂你“奸臣”。
当时王安石的出发点并不是不好,只不过在这种环境与处境之下,本就很难做出一个两全之策,但王安石没料到的是,朝廷跟百姓两边,他双双没有讨好。
当然,朝廷之中人心不一致,其中保守派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司马光以及苏东坡,王安石在这种处境之下,根本没有胜算。
但不能否定的是,王安石当时确实也是想解决问题,毕竟从王安石的作品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没有格局的人,正如:一个对于文字的抒发,足以看出他的人生观和大局观。
可见,王安石的结局,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