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城区砖塔胡同

 顺益兴四合院bj 2019-11-13

“顺益兴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鲜资讯,北京政策等……记得关注!

11月8日,西四片区内的砖塔胡同,启动了城市保护更新项目,这是继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后,第二个申请式退租项目的核心片区。

本次城市保护更新工作实施范围为砖塔胡同南北两侧的临街院落,共涉及239户居民,包括直管公房169户。

本次申请式退租将遵循“居民自愿、平等协商、公平公开、适度改善”的原则,实施范围内所有直管公房承租居民均可在完成相关手续前提下提出退租申请。

申请式退租将采取货币补偿方式,退租房屋补偿金额根据退租房屋市场价值总额扣除房屋重置成新价款确定,符合条件的居民可申请共有产权住房或公租房,私房居民可参照直管公房政策申请参与本次申请式退租工作。

据权威媒体报道,根据核算,参加退租的居民每平方米获得补偿约12万元左右,对点安置房源为丰台合顺家园共有产权房、房山金林嘉苑共有产权房和通州台湖璟秀欣苑公租房项目。

本次申请式退租宣传期从即日起至12月7日,集中签约期从12月8日至2020年1月7日截止,未来砖塔胡同仍将以居住功能为主,下一步将根据退租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修缮计划开展恢复性修建工作。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老街坊们陆续搬离砖塔胡同,告别西四了,在小编看来,这一片儿可称之为京城历史最久,京味气息最浓的地界儿了!

砖塔胡同:北京胡同之根

胡同之称始于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

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的胡同的“根”。

几场北风一扫,初冬的北京已经是一片萧疏,大道旁的槐树树叶已经落尽,南面的那架葡萄也只剩下几片枯叶,倒是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万松老人塔显得格外干净挺拔。

要说砖塔胡同可是大有来头,明人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清人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都把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古迹加以收录,由此可以推断砖塔胡同历史久远,大约在六、七百年以上的历史。

万松行秀禅师是金元之际的一位高僧,久居燕京终老,蒙古名相耶律楚材以之为师,公元1246年,81岁的万松老人圆寂后即修此墓塔,虽经迭代修补,现在仍保持着金元时期的密檐式塔的风格。

塔院入口石额曰“元万松老人塔”,为民国十六年重修时所留。万松老人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老人圆寂后,人们为他修建了这座朴素别致的砖塔,这也是北京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

如今,万松老人的塔院被打造成为全北京第一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砖读空间”,并引入正阳书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为京城百姓打造了一处怀旧赏古、休闲阅览的场所。

砖塔的故事到此为止,砖塔胡同有自己的故事

虽然比邻闹市,砖塔胡同里也很安静。据记载,元代时,这里却是最热闹的地方——勾阑的所在,就是现在的剧场,有舞台和看台。到了清末,这里又火了一把。

根据史料记载,在元代时,砖塔胡同是北京城的娱乐中心,类似今天的三里屯,"勾阑"、"瓦舍"之所遍布,杂剧大家关汉卿就是在这里寻得灵感,写出了千古奇冤《窦娥冤》。

《骨董琐记》引佚名《塔西随记》说,光绪初年的时候——光绪元年为公元1875年,这里突然又成了一块歌舞地。

全盛时胡同里有十数家戏班,一时宗戚朝士趋之若鹜。

不过这种买卖却是非法的,因为为清代明文规定,北京内城不允许开戏园子,要娱乐都要到前三门以外的外城去。一旦成了气候,自然树大招风,御史们一参奏,就都被扫地出城了。

这条胡同所属的街区,元、明两代叫咸宜坊。其南有粉子胡同,今天还叫这个名字。

《骨董琐记》引萍迹子《塔西随记》云:“曲中里巷,在西大市街西。自丁字街迤西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南曰口袋底,曰城隍庵,曰钱串胡同。钱串胡同南曰大院胡同,大院胡同西曰三道栅栏,其南曰小院胡同。三道之南,曰玉带胡同。曲家鳞比,约二十户。……大约始于光绪初叶,一时宗戚朝士,趋之若鹜。后为御史指参,乃尽数驱出城。及今三十余年,已尽改民居,话章台故事者,金粉模糊,尚一一能指点其处。”

这以后,便是宣南的“八大胡同”兴起了。

近代史上,有若干名人曾在砖塔胡同居住过

在繁华热闹的西四地区,有一条古旧的砖塔胡同。因为自元代起就有记载,有人称它为北京胡同的“带头大哥”。近代史上最耀眼的几颗明星——鲁迅、老舍、张恨水等人都曾与它有过交集。

砖塔胡同西段的房屋已基本拆除完毕,但在那一片废墟之中,居然还耸立着一两处院落。不知有多少人知道,那暂时得以保存的95号院,曾是张恨水住过的地方。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八十一梦》......若问张恨水写的小说有多好看?请回忆一下这些改编过的影视作品当年引发的收视狂潮便可明了。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观众、读者在为冷清秋和燕西少爷的爱情悲剧扼腕。

作为一位著作颇丰的高产作家,张恨水一生创作了近4000万字,仅小说就有120多部,他对古典章回体小说进行大胆改革,开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风,被誉为“中国的大仲马”。

据说在那时的北平,经常出现同时有五六家报刊一起连载张恨水小说的情景。读者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读到张恨水的作品,每日下午两三点,就在报馆门口排起了长队。

1928年,不同的报刊居然同时连载了张恨水的6部作品,均为脍炙人口,可读性、趣味性极强的小说。6部经典长篇小说各有特色,人物设定、故事情节丝毫没有雷同之处。

1923年,鲁迅与兄弟周作人决裂,分道扬镳后于当年8月迁入砖塔胡同61号(现为84号)暂住。这是一个小的四合院,有3间房子,共20多平方米。

东房由鲁迅母亲居住,西房是妻子朱安的卧室,中间堂屋是鲁迅的起居之所。白天,鲁迅的堂屋既是餐厅也是客厅,一家人用餐和接待客人都在这里。晚上,它就变成了鲁迅的书房。

在这里,鲁迅居住了近十个月。创作了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并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

有趣的是,鲁迅的母亲也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每当张恨水的新作出版问世,鲁迅定要买书送给母亲。这或许算是砖塔胡同两位文坛巨匠的一种神奇机缘,尽管二人在这里居住的年限并不重叠。

1937年2月,刘少奇随北方局的同志从天津转移到北京,居住在砖塔胡同南侧的南四眼井胡同10号,指导革命工作。在这里,刘少奇撰写了《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不久,迁到鲍家街。

1964年,郭沫若一度居住在大院胡同9号。在清代,9号是多罗贝勒府。

如今的砖塔胡同的故事与岁月更迭

现在的砖塔胡同,早就铺上柏油路面,大树却所剩无几了。

从砖塔脚下进胡同,两侧除了民国时代的三合院、四合院,几所很有气派的大宅,也有五十年代的红砖灰瓦顶宿舍楼,六、七十年代的简易楼,八十年代的商用楼。

算命瞎子的锣声,硬面饽饽和萝卜赛梨的吆唤声只留在老人的记忆中了。

将近西口,从一个小胡同往南走,相当于昔日“口袋底”的地方,每天早晨开设早市,万头攒动。为了每斤瓜果蔬菜禽蛋鱼肉能省下几角钱,附近的居民,大娘大嫂,下岗职工,退休人员,教员科员,以赶早市为每日第一大事。

继续往前走,拐两个弯,豁然开朗,就到了西口。

右首一幢高层居民楼,一个种着龙爪槐和月季花的街心花园。这是当年的北沟沿,今天是太平桥大街的一段。

从此再向西,笔直路边全是新楼。走到尽头,太平桥大街宽阔通畅,越过路西那片精心保护起来的宅院,可以看到高耸的白塔。

编辑丨Nikky编辑整理

图文来源丨新京报;第一资讯精选;心中的风景1950;最爱大北京;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