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

 水木清华123168 2019-11-13

中医入门很难,很多人找不到门道,更有甚者,作为中医者,也有究其一生不得其门而入者,这是大家进入中医之门最大的困难,也给中医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中医理论来自于远古时期,文字记录形成理论文章是在汉朝,年代久远,文字的原始意义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障碍之一。另一个障碍就是对文中意思的理解。文字是作者本意的一个载体,就好比一个渡船,能够载你到河对岸,至于到了对岸你能看到什么,就不是文字这个载体的事情了,所以说,学习中医靠悟性。祖宗留下法,惜无传法人,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立志学医者需要逐步提高自己的古文知识,就是说文解字的学习。这是进入中医殿堂的渡船。这一步十分枯燥,但没有这个渡船你是到不了对岸的,仅仅是爱好中医,这就另当别论。想从事中医这一行,必须有这一步,必须看懂古文。  下一个难关就是你渡过河以后,能够看到什么了,这个是强求不得的。我这里给各位举个例子,道家庄是如何学会治疗阳痿早泄的,这个问题骗人的太多了,不仅仅是江湖骗子,正规医院也有很多医生用的药和江湖骗子一样,当时道家庄学习的时候,是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的呢?历代中医大师都有留下自己的治疗总结和方剂,这些方剂包括理论都很详细,不管是江湖中医还是医院的中医,大家所学的理论,方剂都一样。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书都很容易找到,那么,这些方剂只要你分析对患者的身体,一般也能收到一些效果,只要医者不是急功近利的满足患者的要求,一般经过身体恢复,效果都看得到,失败的情况是,现代人太过于急功近利的结果,太过于急于看到效果,身体没有恢复,就想医好阳痿早泄,这无疑于竭泽而渔。而患者都是抱着迫切的心态,越快越好,不良之医者投其所好,这是大部分治疗失败的原因。而按照中医恢复身体后,再使用这些方剂,一般都会见效。那么,这里有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不见效怎么办?  这就牵涉到了生殖系统的理论基础,创立这些方剂的大师们,心里在想什么?这就是前面讲的到了河对岸后,你能不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解决,道家庄的经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就是在看了JT讲的庄子,然后看南怀瑾大师讲的庄子,从中医的视野和文学的视野来理解庄子,这个差别是极大的,而这个反差恰恰帮助自己更好的接近了庄子的内心世界,也就是理解到了庄子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在想什么?而由庄子的理论,再去看儒家的理论的时候,刚好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儒家的一些理论来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就是在看南怀瑾大师讲大学的第一段文字,突然想通了生殖系统的理论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所讲的定,道家庄的理解在肾,静在心,安在肝,虑在脾, 心神魂魄统一协调,才会有得,中国文化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那么,讲究的是身 心的和谐统一,由此道家庄突然想到了,素女经讲的男三至女五至的问题。男三至讲的就是心,肝,肾气。那么,生殖系统的理论来源是不是内脏气机的运转的问题呢?好,在回头翻查历代大师的方剂,一下子看明白了,所有方剂都是在调整心肝肾的气机运转问题(男性问题)。顷刻间十分激动,很多问题豁然开朗,那么黄帝内经讲的古时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里的阴阳怎么把握?是不是心和肝的沟通呢?也就是神魂的沟通呢?还有,再去对比伤寒论的方剂,伤寒论的方剂是以汤液经方为基础的,汤液经方部分方剂在辅行诀里面有记载。那么,仲景对汤液经方的理解,和伊尹对汤液经方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呢?辅行诀里面有几个表格,其用药思路就是阴阳五行理论,这些理论的后一步破解,将揭开部分神农本草经的文字密码。也就是说有可能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破解,来沟通远古时期古人在定义这些药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并且,是唯一使用象形文字一脉相承的文明系统,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给人类留下来唯一一份可以了解远古人类思想的珍贵档案,这是全球独一份。人,是万物之灵,在人还是动物时期,人所具备的动物本能是能够和天地沟通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就好比大地震来临的时候,动物都能提前感知,万物之灵的人对自然的接收信号的能力绝对不比动物差。再举一个例子,老虎受伤的时候,知道吃那种草可以疗伤,那么,动物时期的人类,靠着动物的本能,对天地间的密码了解多少呢?行文到这里,大家该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对,就是易经,这个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定记录了天地间的一些密码!还有,尚书,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有些书丢失了。而留存下来的一定记录了上古人类对自然密码破解的一些东西。。。。。  人之性和自然之性是相通的,大自然孕育万物,人之生殖能力也是大自然孕育万物的一种,当理解了自然之性,人之性就容易理解,无论是生殖系统还是身体其它系统,都有整体关联性,男性问题和心肝肾的机能关联,当心肝肾机能恢复正常后,生殖系统就会恢复机能.  我的理解,医术这个事情,是要想明白药物的性,这个药到底吸收了什么天地之偏性,如何用来纠正人体之偏性,完全了解了人体的性和药物的性,医术就没有问题了。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古人对天地的敏感性,只能靠烫古人的剩饭,这个剩饭能不能烫的好,就看学习者的本事了,中医之入门,就看你能不能过这一关,这一关过了,天地自宽。  古人之学问,在于使一个人明白天地之间的道理,让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现代之人不然,学校之教育,什么都教,就是不教怎么做人!!!!!学医之道,先学做人,医者,意也,意偏了,医也偏了。



1、没悟性,学好中医很难。 2、最好不要靠中医为业,因为中医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一、关于开悟  学中医是讲悟性的,以我的经验,自学中医十余年,看过的书有几百万字,几乎全是古籍。但尽管如此,没有开悟之前,开的方子总是时灵时不灵,有时笔下加减自己心中都没底,只能照猫画虎,看别人的书有时也看不懂为什么方子要这样组合。后来看了尘根不偶的《临证辨象》后恍然大悟,心中总算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自此之后,开的方子基本上就有章法了。在这里,抄一下佛家《宗镜录》中关于开悟的标准(有十个标准,其他八个跟学医没参考关系): 三、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自学中医的同学应该按此标准自检一下,如果拿起别人的医书医案,看不懂看不出其中的医理,跟人辩论还总是输,那说明还是要继续下功夫。  佛家说悟后起修,中医也是如此。读书读通了之后,就要抓紧机会实践。理上明白跟实践上做得到是两回事,不过只要医理通明,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了自己马上就能明白,并且能自己立即调整。我现在开给自己和家人的方子都是一次两剂,方子对不对,一两剂马上就能知道,随时能调整。上面有同学说药要亲尝,这是真知灼见。书上的文字再多,不如自己亲自尝一下。例如:泻心汤在大黄为什么只需要用水泡出气味?而承气汤的大黄要久煮?这两者吃下去的差别要自己尝一下才知道为什么如此。  说到这里,再扯远一下,如果接诊一个病人,开出方子后自己讲不出用药后的预后和反应的话,那么按喻嘉言的标准,这就还不能称为一个“好医生”。因此我自己开方都尽量有一个习惯就是告诉自己或病人,用药后的预后是什么,如果预后不对,就说明自己诊断有误,必须马上重新诊断和修改方子。当然也有病重药轻的情况,这就需要医生要判断准确,以及要对自己有信心才是。  二、关于从医 中医真的不是一个好职业,无它,好的中医真的不赚钱,如果要赚钱就要昧着良心。我开的方子一般10味药,所需要的价钱大概就是10块钱左右,基本上抓三四次就能治好病。最典型的一次案例是治我岳母的冠心病,她在另一个城市居住,心悸,我建议她入某中医院(因为有熟人在),结果大失所望,全程西式检查化验+汤药,汤药当然无效了。住了半个月,花了近万元,没有起色。我劝她过来我这里,四诊合参后断定是因为风寒感冒导致的水停心间,开了苓桂术甘加减,三剂就好了,不到二十块钱的事。  学好中医了更加懂得治未病,像现在四时不适,我们家都是以食疗提前纠正。即使是我儿子,被班上的流感传染,也是基本上当天感冒第二天就好,反观同班的小朋友大半请病假,反复吊瓶反复高烧的是经常的事。有时干脆就肚脐给药或推拿就能治好。我自问自己的医术只是半桶水(因为临床实践太少了,每一次家人生病都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学习的机会),离国手差得远了。但即使如此,以我治病的效率,如果要以此为业的话,绝对会饿肚子。  这里顺便说一个判断好中医的经验标准(我自己的经验):大方子。如果方子药数超过15味,就需要打问号,如果超过20味,那么就应该断然拒绝,30味以上庸医无疑。我经常见我楼下的中医馆给人开药,一次药费七、八百的都有,心里颇有点鄙视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