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用业余时间,抽空捣鼓出来的。 到死,他也没觉得自己会因为画而名垂千古,这可以从他给米兰的佛萨公爵一封求职信中看出: 尊敬的公爵大人,我其实是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如果米兰要打仗,我可以造大炮,挖地道,要是不打仗呢,我可以造宫殿,组乐团,额,最后一点,我其实还会画画。 看,他把绘画排在了自己诸多牛逼技能的最后。也许正因为自己有逆天的十项全能,所以他反而觉得自己绘画不算有多牛逼,哪怕他当时已经凭借《最后的晚餐》而名扬天下。 不行,我要在这方面搞点事情,才对得起本宝宝逆天的智商。他对自己说。 这一天是何年何月,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他找来一张长77厘米,宽53厘米的优质画纸,画了一张我们已经不知道是谁的肖像画,我们暂且称之为第一层。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达芬奇把画任意的放在那里不再管它,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发明自行车,闹钟,大炮等实用科技上面。 不知过了多少年,他又想起了自己还在画画这个事,于是,用一副自己曾经的名作《佩戴珍珠发饰的肖像画》,画在第一层上面将其覆盖,我们称之为第二层。 达芬奇似乎对这种覆盖后的效果有点兴奋,既然是创新,那就步子迈大点,反正也不在乎扯着蛋,(对于被怀疑是gay的他而言,蛋也许是多余的)。 第三层的创作我们就比较熟悉了,1503年,其创作背景有各种传说,比如这个版本: 佛罗伦萨一贵族朋友邀请他为其夫人丽莎画一幅肖像画。 于是,达芬奇就在闲暇之余(当时他的主要精力是军事上的设计大炮和飞行器),利用这次机会完成了第三层,蒙娜丽莎这名字也由此而来。 按理说,这是为别人画的,完工之后应该是要交货的。但达芬奇也许尝试上瘾了,又或许是对画本身不太满意。 反正,他开始对这副画重视起来,拒绝交货,而是把画一直随身携带,从意大利到法国,一直到去世,整整16年。 在这16年当中,他从事着军事,机械,工程,城市设计,光学研究等正经工作,有空的时候,就沉迷于自己的神秘领域,这大概类似于宗教式的悟道。 每当灵感迸发,悟出点新东西,他就会把画拿出来,不断的添加,不断的涂改,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 最后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统称为第四层。 在这个过程中,达芬奇运用光学,解剖学等各种外围知识,给蒙娜丽莎赋予了83%的高兴,2%的愤怒,6%的恐惧,9%的厌恶。 现在,我们可以叫它《蒙娜丽莎》了。 关于画的解读版本,成千上万,如神秘字符,超前技术,末日预言,各种隐喻,心灵回归,理想觉醒,,,,,, 小编对画不专业,不敢随意装逼。不过这副画肯定是印证了他一个笃定的观点: 科学可以是一种诗意的美学。 但对于达芬奇本人,这也许并不是他想要的最终结果。他在去世前不久曾说过一句“后悔从未完成一副作品”。很可能,指的就是《蒙娜丽莎》。 然而,病魔让他最终没机会再次尝试了。我们无法看到这位伟大天才在绘画上的终极高度。 他死后,按照遗愿,弟子梅尔济成了《蒙娜丽莎》的主人。 但是,达芬奇的好基友,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传说之一,达芬奇就是在他怀里去世的,基情满满),这哥们儿也许意识到了这幅画的非凡价值,又也许只是单纯的睹物思人。 总之,他花大钱买下了它,将其挂在自己的卧室里欣赏。 自此,《蒙娜丽莎》永远留在了法国。 两百年后,拿破仑同样也在自己卧室挂上了它。 再后来,随着法国皇室的消失,《蒙娜丽莎》也由皇室拥有变成了“国有”。被放在了卢浮宫里。 你以为故事此就结束了? 不,下半场才刚开始。 在漫长的几百年里,《蒙娜丽莎》并不能算作世界第一名画。 在卢浮宫,它也只能安安静静和其它画作一起挂在墙上,完全没有今天的排场,来参观它的人也并不比其它作品多。 真正让它登上第一宝座的神助攻,居然是被盗。 时间来到20世纪。 1911年8月22日早晨,有游客向保安抱怨:怎么《蒙娜丽莎》没在它该在的位置。 保安不以为然:大概是给摄影工作室拿走了吧。但随后摄影师说并没有拿,或许是拿去清洁了,而清洁的工作人员同样否认。 保安隐约觉得应该通知一个管事的,把情况报告给了维护总监皮奎特,皮奎特突然想起,头一天《蒙娜丽莎》就不见了。但他当时并没意识到什么,只是对旁边的助手调侃道:上头把它拿走了,大概他们觉得我们会偷走它? 皮奎特马上动员所有人寻找《蒙娜丽莎》,但一无所获。最终,所有人意识到: 《蒙娜丽莎》丢了。 下午,巴黎人们通过报纸得知了这个消息,全城炸开了锅。
当然,谴责安保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它明确承认了错误,立即关闭了卢浮宫,加强了安保系统。最漂亮的一点是,它保留了《蒙娜丽莎》的位置,画没了,但用来挂画的钩子和空荡荡的墙还在。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案件没有任何进展,人们也渐渐对此淡忘了。两年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给了世界新的关注点。
所以心里不平衡,想偷一件东西还给自己的祖国,转来转去,觉得《蒙娜丽莎》最适合,面积小,方便携带,看起来应该也值点钱。
偷盗过程分为三步。
《蒙娜丽莎》在回到法国前,先在意大利各地巡展,每到一处都是人山人海,人们争先恐后来目睹这副被全世界八卦的名画,并为其出自达芬奇之手而自豪。
|
|